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及概念的认识状况两方面测度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探究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低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本身的知悉程度;消费者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统计特征因素和非政府组织发育程度、政府监管行为、社会法制环境等市场环境状况因素显著地影响了我国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导致消费者严重的损害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赔偿,而且造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隐忧。当前,政府对食品安全直接监管的局限性、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以及食品企业违法成本过低都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应当将政府监管与社会化救济手段相结合,实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的结合,是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我国应当在立法中明确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投保人范围,并完善相关的缺陷食品召回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等制度。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认知维度是企业进行有效市场细分与沟通的重要依据。本文从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界定与分类入手,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刻画了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认知图式,并用语义差异量表分析法验证了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认知维度为行为动机和与生产的相关性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初级农产品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源头,只有从源头着手,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传统民法对初级农产品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无法有效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不利于受害人的救济。应当将初级农产品侵权责任纳入产品责任范围,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救济。  相似文献   

5.
杭州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州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总体上偏离了实际风险水平,消费者忽视各类食品的安全风险,夸大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还表现出了显著的矛盾性,在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出现了正相关的情况。影响杭州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是“失去控制”,次要因素为“严重后果”和“政府失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决定食品安全行为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不是风险本身。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主要由消费者对风险的熟悉程度、对风险的恐惧感和风险暴露程度等因素决定。社会和心理因素扭曲了,更多时候放大了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一般可从六个维度来解释,即身体损失、性能损失、金钱损失、时间损失、社会损失和心理损失。风险认知超过一定水平,消费者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自身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武汉市民问卷调查,将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操作化为3个方面的内容,考察当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社会地位分层的3个经典指标对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各不相同,其中家庭年收入与职业类别对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显著正效应,而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的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会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由此建议从宏观层面加强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从微观层面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在对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识别损害或增进消费者信任的因素,通过食品安全规制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得出食品的品牌,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布等为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企业方面因素,电视媒体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正向引导作用,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提出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与食品企业主体社会责任不健全是密不可分的.调研数据显示:在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中,企业领导负有导向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密切联系;食品企业整体处于被动履行社会责任的阶段;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行为方面,大型食品企业表现较好;部分食品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履行表现知行不一.笔者提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养成策略: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培养有责任心的企业家;硬化企业文化软管理中的社会责任;设立相关职能部门与制度,常抓不懈;促进行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形成规模化企业;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的形成,并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许多消费者权利受损害的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显得日益重要。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一系列的新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利,督促食品企业承担与履行社会责任,但仍需完善消费权益立法、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追究,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责任拒绝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核心是为了免除责任归因所带来的内疚感和来自他人的谴责或惩罚。责任拒绝的典型方式有两种:一是寻找借口,二是极力辩解。除了因为无知而拒绝责任外,责任拒绝的成因主要有四类:责任观念淡漠,责任扩散效应的影响,逃避谴责或惩罚,避免付出代价。预防责任拒绝一是要强化立法与执法效能,二是要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三是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四是要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五是要提高国民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责任?     
责任这个概念是个涵盖了关系和归因的概念——责任是按照对一种行为或其结果的预期而追溯原因的关系系统。在区分责任的不同维度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普遍的道义责任。道义责任并不局限于任何特殊领域,然而在原则上却是普遍的;它不容拖延、不容委派,也不容推卸,而且总是与个人相关,不可能被分割。基于对责任种类的划分,探讨了责任划分和责任分担的某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企业应当承担的四种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应承担: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经济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的法律责任;那些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活动和做法的伦理责任;企业自愿的、非强制性的、非法律要求的、非寄予企业一般伦理方面期望的自发责任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由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的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作为承担环境侵害的法律后果最主要的责任形式——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目前已成为环境立法、司法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其中一些热点问题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责任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责任。现代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原因大致有两点:行为主体对家庭教育责任的忽视与误解,导致家庭教育未能在孩子成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家庭教育责任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居所的变化,导致某些孩子成长中的性格缺失。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责任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承担责任是其公权属性及其"权责一致"运行原则的逻辑必然。政府责任的产生具有内生与外生的双向特点,其责任属性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二元区分。对于积极性责任而言,政府责任范围涉及域外与域内两个场域,其动力源泉在于内在道德机制与外在强力机制的功效发挥,其责任践履结果有待合民意性与合效能性的两维校验。  相似文献   

17.
文责共负论     
长期以来,出版界有个通行的提法--文责自负,但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往往实行的是作者与出版者文责共负.这主要是因为在出版活动中,编辑与作者是法理上的合伙人,编辑参与了对作品精神价值的创造.文责应该共负,而且应该细分,归口追究.对各自应负和所侧重应负之责,究竟如何归口与追究,从而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归责体系,尚待有关专家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使科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既特殊又普遍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表现在科学家应为社会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技术层面的强大的动力支持,而且同时还应当在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承担起引导和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府必然是一种责任政府,而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通过公务员来完成的。本文通过分析公务员行政责任中的技术责任与道德责任,指出二者统一于行政责任之中,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当前公务员责任机制中所呈现的过分重视技术责任而忽视道德责任的现状也正是导致许多问题的源头,技术责任与道德责任的相对分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公务员责任制的危机与困境。由此,本文提出通过公务员个人道德水平内在强化的提高与外部制度化考核与监督的加强,重构技术责任与道德责任统一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鉴于目前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新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二)项采取的事故责任归则原则所引发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各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之考察,对各类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利弊的分析,论证了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76条第(二)项相关配套制度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