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依据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以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质为准绳,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环境危机形成的机理,指出环境危机的形成有二方面原因: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速度超出了自然生态再生速度,致使生态资源枯竭,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二是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类把适合于生态资源的消费模式用于消费非生态资源,致使大量的非生态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工业生产模式的单向非循环性,致使资源枯竭。而以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危机根源的研究认为,片面追求GNP的增长是危机的根源。结合危机形成的机理,在对GNP根源论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GNP根源论的片面性,并从认识论的视角提出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局限性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态困境与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开始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经过今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决定论”、“互动论”等学科理论,但面对当今的人类生态问题,这些理论显得无力与无奈。本文从当代生态问题的实质出发,分析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是两个并存的自立复杂体系,都具有自组织能力。从这样的视角去探讨其间的互动关系,应该成为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取向。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伴随着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变革 ,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非人类存在物。这种生态伦理观的转变为当代生态法学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体系的动态平衡性,强调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在中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农村英语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微观层次,因为基础教育薄弱、微观系统中各因子的失衡关系和农村文化生态的低位循环等原因而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遭遇演进瓶颈.鉴于城乡差距是重要根源,要确立公平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倾斜于农村教育发展,借助英语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促进自我修复能力的培养;同时发展农村文化生态,加大农村文化服务资源建设,改善英语习得环境,促使农村学生在早期生活中发展接近城市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产生良性发展的文化诉求,优化英语教育生态循环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这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理论,探索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的途径。本文从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历史根源和深层的文化根源上对造成人与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相悖的诸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从对终极关怀的思索上提出人能做些什么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必须从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相统一的观点重新调整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创新之维: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在于它把全球生物圈的一切存在物看成是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并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其理论旨趣在于深度反思并追问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真实目的在于寻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价值以及现代生态型生活方式的合理构建,最终目标是包括人类共同体与大地共同体在内的生态自我实现。它的出现是人类现代环境运动,特别是生态意识形态由浅层向深层转换的时代标志。我国学者既关注对其理论具有的可能缺陷开展必要的学术批判,又注重其合理理论内核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研究生态问题的诸多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提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类在整体历史中一个特殊断代上形成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损害到整个地球包括人类的所有生产存在的条件.文章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人类中心主义作了全新的理解,认为人的生态系统及其问题,只能以人为基点来认识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理性     
要从哲学认识论根源上矫正生态问题,人类必须转换思维模式,用生态理性替换现代理性。生态理性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以整个生态利益为目的,奉行人地共生价值理念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呈现出整体和谐、有机生成的新特征,要求人们在栖居自然时恪守生态优先和人类自律双向原则。本文探讨生态理性的理论基础构建,从对其内涵、特征及其原则的初步系统探索中,以丰富人们对生态理性思想意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反思其生存方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把科技理论、生态和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起来,从制度批判的角度揭露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具有独特视域新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大量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组织生态学与企业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系统回顾,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同时对组织生态学与企业生态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对比,提出了借鉴组织生态学的成果拓展企业生态学理论,增强企业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互相制约的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的耦合构成执政生态系统,健康的执政生态能强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而不健康的执政生态则动摇甚至颠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其健康与否的评估指标有政党生态、党内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一级指标及其分解出的九个二级指标.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执政生态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存在某些“病毒”和“亚健康”的症状,可以从加强多样性建设、强化健康因子、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方面,优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实现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艺生态思想,以及古代文人关于生命理念的内在察觉.本文力图从<文心雕龙>中的生物学暗喻、文学本体论中的生态学含义以及美学理念中的生命意识等角度探询其丰富的生态和谐观念.  相似文献   

14.
该文首先回顾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从时间维度拓展到地理空间维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观念的时间过程性和空间不平衡。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和人类的生态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观念,并以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盗猎者和保护队之间的冲突为例,阐述了两者在现实抉择中的矛盾。文章最后提出构建生态创新体系,实现理论创新体系同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并在后两者的领域内寻求化解理论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西语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的一个短篇小说《萨帕塔的眼睛》进行了分析,发现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旨在推动西语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并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既是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结果,也是各种文明协调共生制约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包含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汉赋作品中有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内容,也从特殊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闪光点。汉赋中有关汉代生态史的诸多信息,以及其中体现的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都是值得汉史研究者和关心汉代历史文化的人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态学的谱系比较及发展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态学研究存在两个主要谱系。对社会生态学两个主要谱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在有机整体世界观、肯定理性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分析生态问题的社会视角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理论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理论定位、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三个方面的区别。两个谱系的一致性与区别对展望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和推动中国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2007年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分析,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然而绝大多数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主要人物上,忽略了另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威尔逊。威尔逊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诸多意义,仅从生态角度来说,他便折射出了“爵士时代”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利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工具,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威尔逊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透过对于威尔逊的解读,得到对“爵士时代”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关系的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重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现代化的推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蔓延全球的生态困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它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思。社会生态论者认为生态难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应用引发人地关系的对抗,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才能够重建社会生态平衡,进而重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精神生态论者认为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自然生态失衡,只有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才能够推进个体生命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是辩证有机的"生态大系统",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