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商业大都会的建成历程:从李冰时期将成都"市"迁至成都城外"二江"间,形成"两江珥市"的格局,从此开始了成都作为商业大都会的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年,汉匈白登之战,历史影响深远。一直以来学者对于白登山地望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其遗迹调查较少。笔者通过考古调查在白登山上发现了一些汉代遗迹,结合前人的调查资料以及现存遗迹遗物,探索山上遗存与山下早于北魏时期夯土遗迹及汉代平城县遗址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西汉初年,汉匈白登之战,历史影响深远。一直以来学者对于白登山地望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其遗迹调查较少。笔者通过考古调查在白登山上发现了一些汉代遗迹,结合前人的调查资料以及现存遗迹遗物,探索山上遗存与山下早于北魏时期夯土遗迹及汉代平城县遗址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透视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历史原因可以发现一个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一是具有容易传播的特质,内容不简不繁;二是在群众中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三是具有契合普通大众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内核;四是依靠实力强劲的创作人员提炼和扩大文化固有精神内核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再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影响力广泛、大众认可度高的经典艺术品。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距离最终形成都还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补充和完善,建议从深挖文化精神内涵、注重多途径宣传文化、创作反映文化内涵经典艺术作品着手。  相似文献   

5.
师学是经学授受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发达程度是衡量经学兴盛与否的主要标志。由于社会动荡,魏、蜀、吴三国师学不振,经师流徙四方。主要表现为:学在野而不在朝;经师传授以大规模的集体授受为主;游学成为众多学子求学的一种主要方式;师学授受的对象大多是庶族子弟,非世家子弟。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们所知的三国小说共约六种,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了其时的小说四种,即曹丕的《海内士品》、嵇康的《圣贤高士传》、皇甫谧的《逸士传》和康泰的《吴时外国传》。对三国小说的总体概况进行分析,三国小说的创作相当繁荣,其成就和地位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诗文。  相似文献   

7.
对南宋以来四川的安丙遗迹,诸如广安的褒先寺、昭勋寺、白塔、文笔塔、安岳的“茗山纪功之碑”、略阳之安公生祠碑、褒城的安丙题名等,一一加以考述,以证明其来龙去脉和现存状况  相似文献   

8.
三国西晋人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政局的动荡,从桓帝永寿年间以后到献帝年间,是中国人口数量不断急剧下降时期;三国中、前期(公元220-262年)是中国人口数量由减少到趋于稳定时期;三国后期到西晋太康年间是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三国中、前期中国的人口数量约有1900多万,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时的中国人口数量约有2400多万,西晋时期(公元310年左右)中国的最高人口数量约有3700多万。  相似文献   

9.
三国妇女的参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曹魏严禁妇人与政,蜀汉后妃不能参与朝政。孙吴后妃与公主积极参与政治及国家事务的管理,而公主干政也加剧了政局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禁烟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位治水方面的专家。在波荡起伏的宦海生涯中,治水思想与实践一直伴随着他。林则徐治水遗留的遗物遗迹为研究他的治水思想与治水实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注重其遗物遗迹的归纳整理,无疑将是研究林则徐致力于治水、修水、用水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山阳公载记》是已失传的魏晋时期优秀文史作品。裴注所引《山阳公载记》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所补正。据裴注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且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12.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3.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擅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讲史平话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关系十分密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研究者除了在“说三分”、《三国志平话》等相关资料的钩稽、发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外,也从情节内容、叙事构架、叙述艺术、史诗母题、思想倾向、文化精神等方面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非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叙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 ,而是在基本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对人物进行了全面和多方位的刻画。尤其在曹操、关羽、周瑜、刘备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描写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昌的三国文化中曹操在此留下众多遗迹,历史价值非常高。但这些资源多是一些遗迹、遗址,可观赏性都不强,且一些文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许昌缺乏自然旅游资源,很难产生大的引力,吸引众多旅游者。应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拓宽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树立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增强区域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组织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联合省内外的城市进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等几个方面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大量使用“贼”是《三国演义》(毛评本,下同)的一大特色。“贼”在《三国演义》中有诸多义项:一、表狠毒凶残,罪恶滔天者。其贬义程度最重;二、表不忠不义者。其贬义程度重;三、表阳奉阴违者。其贬义程度较轻;四、表才能低下者。其贬义程度轻;五、表敌对者。其贬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从语言面貌上看,汉魏以后口语中新生的词汇现象与语法现象,都在书中有面广量大的反映,因此奠定了全书的古白话基础。为了营造历史气氛,全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文言成分,是作者人为地“文言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利用汉语史的研究成果区分这些古白话因素与文言因素。《三国演义》的这种以古白话为基础搀杂部分文言成分的语言形式,受到后出演义体历史小说的仿用,形成历史演义体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义”贯穿小说始终,但由于“义”的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的尖锐冲突,忠义难挽颓波,这就使三国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一个道德的大悲剧。本文着重在于通过对理想人物(即悲剧主角)的性格分析,展现“义”是如何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身上得到矛盾统一的,从而能对“义”——这一对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道德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是各类传播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经历代文人撰述与长期的民间记忆,相关故事呈现出多样的姿彩和状貌,也因此出现差异和演化。此多元并存的特征,也影响到《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完成是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一个环节和支脉,它并不是三国故事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