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存在着创新的可能.华文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李庆霭主编的《新编会计学原理》(以下简称“新编”)一书,在最近几年我国出版的十几种同类作为会计学的入门教材中.堪称创新性强、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其  相似文献   

2.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质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发展道路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论表达。这就决定了随着社会,即人类生存方式的不断嬗变和转型,哲学也要不断改变其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由非市场经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对于哲学视域的转变,西方哲学由古代无个体、自我的“本体视域”转变为近代的“个体或自我视域”,在现代又走向了“公共领域”。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或具体的哲学视域应是既包含有“公共性”且又不丧失“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自1844年马克思在一篇读书笔记中使用“政治文明”一词到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时隔150余年。在此期间,既没有专门研究政治文明的著作问世,也没有深入探讨政治文明概念及其内涵的论文发表。然而,新世纪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又急切地需要对政治文明理论做出清晰的说明和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做出理智的选择。于是,虞崇胜教授近著《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机体中。艺术在社会机体中有其特殊的位置。 汉语“社会”一词乃“社”与“会”的合成。在我国古籍中,“社”一般指用来祭神的地方,“会”即指集会。当代社会学界对“社会”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这里把“社会”理解为人类的群体组建起来的生存空间。所谓“社会机体”也就是这一生存空间诸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从心物关系看,社会机体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组织关系看,社会机体包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是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5.
一荀况在《王制》中说,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人役使,原因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荀况所谓的“群”,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组织。人类有了社会组织,就能紧密结合与互相协作,就有力量“胜物”、“裁万物。”(《王制》)那么根据什么原则组织社会呢?荀况说:“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他非常重视“分”对“群”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群商无分则争。”(《富国》)“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大略》)他把“分”看成是组织社会和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况所谓的“分”,其核心是指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也指  相似文献   

6.
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论民族自决权》) 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它是人类的重要标志,为人类所特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社会以外没有语言,任何动物都没有语言。语  相似文献   

7.
(1)当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即只注目于自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对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则注意不够。我们以为对此应加以纠正。 (2)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论断,首先是与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以及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精神生产力”概念整合在一起的。 由于人类的任何有别于感性实践的理性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动因的过程~①,因此,人类的生产可从这一角度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能力的展示,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也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  相似文献   

8.
阿罗频多看待人类社会的精神进程,是用了“历史—心理学”的眼光,此即精神哲学的应有之义。吾人判断历史,乃以古往今来的社会事件为对象,其客观依据是“事理”,其主观依据是“情理”,徐梵澄先生则说之为“思心”(mind)与“情心”(heart)。二者合之,静态地说是“结构”,动态地说是“功能”,动静一如可曰“辩证的直觉与具体解悟”(牟宗三)。在阿氏的语境中,知觉性之高境涵摄知觉性之中、低境,故情、理双彰只可在“高上心思”也即“情心”中寻。阿氏认为,人(类),这一憧憬最高者,追求神圣者,他(她)不能只为“身体”而心思(动词),也不能只为“心思”(名词)而心思,应为“高上心思”乃至“超心思”而心思。这乃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桥词典》是一部非常富有象征意蕴的小说 ,它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语言与存在等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通过“词”与“词典”两个意象来类比 ,一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词典” ,但同时又是社会生活 (词典 )中的一个“词” ;另一方面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词典” ,而同时又是个人人生这部“词典”中的一个词。“词”与“词典”的本体是共同的 ,即语言。人类生活于语言之中 ,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特征 ,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语言”当做存在本身。而语言的多义性与理解的多元性往往成为人类冲突的根源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向。但语言和存在终究根本上是两回事。“社会生活”是指现在 ,“历史”是指“过去的生活” ,同样 ,人们所谓的“历史” ,也不过是一种语言 ,而非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属于社会主义”(引自(《人类历史的新航道》,第187页,以下引文只注页码)。这是《人类历史的新航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新航道》)一书作者通过不懈地探索和反复思考得出的基本结论之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创设的“培根计划”,经过4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日益暴露其不合理性,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以至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风险社会”或者“灾难社会”。反思几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自然科技理性的“两面性”,总结“培根计划”的是非功过,创新文化观念,进而为“社会技术”走向历史前台创造条件,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这个老问题展开了新探讨,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今还是众说纷纭,归纲起来,起码有如下五种不同的明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是“纯粹思想领域”。(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研究“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人,其中心是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西欧中世纪(公元476年——1640年)是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统治的时期。尽管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但它毕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况且这一时期也有其光辉灿烂的时刻——“文艺复兴”;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观及其发展,对于我们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发展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观大致集中表现为理性宗教的社会历史观、异端的社会历史观和人文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论管理意识与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 ,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微电子、计算机、通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带来了信息、网络化的经济走向。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特别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人类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从创新意识和管理创新概念入手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即将引起人类社会一场新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高校将由“配角”转化为“主角”。知识经济要求高校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化诸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创新”。而要达到这一要求,高校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也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人类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前进的 ,理论创新的任务也永无止境。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一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18.
道德优劣论     
一、道德的任意性人类的道德多种多样。它们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适用的范围上。一些道德 ,如诚实、节制、谦虚、公正、勇敢、智慧等等 ,是任何时代都提倡人们遵守的 ;反之 ,另一些道德 ,如“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言、妇容、妇功、妇德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等等 ,则仅仅是一定社会时期提倡的。由此观之 ,一切道德显然可以分为两类 :“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所谓共同道德 ,也就是人类共同道德 ,是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 ,是适用于人类一切社会一切人的道德 ,是一切社会一切人都应该…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的中心层次,对于增强城市社区的凝聚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对于城市社区服务的探讨和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区服务与人类社会共生存。社区,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共同体,是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也是一种“微型社会”。当人类过着群居生活,形成生活共同体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因、源泉或动力在它自身固有的矛盾。从人类社会的诸种矛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这样一个范畴,是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按照列宁的说法,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第90页)人类社会的其它诸种矛盾是基本矛盾产生的;它规定了人类社会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