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镇远 《老年世界》2013,(24):25-26
1966年冬天,张玉远的母亲病了,她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家里没有一点粮食了。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玉远,没有钱,不要给娘看病了。”停了一会儿。母亲又说:“娘想吃——面——条,想吃——面条。”  相似文献   

2.
蔡成 《现代交际》2004,(6):29-30
我和丈夫都是上班族,可以说是典型的“穷人”。记得当初恋爱时,家里响起一致反对声。母亲的发言最“权威”:他只不过是一个穷教书匠,成家后你们的苦日子会够你受的!  相似文献   

3.
孝心是什么     
刘卫 《老年人》2012,(7):16
大郭夫妇虽然没有与母亲居住在一起,但每隔一段时间准会去老人家里打个转身送,点吃的喝的或,陪老人扯些闲话聊,聊天什么的尽,尽孝心。老人出身贫寒勤,俭惯了有,吃舍不得吃有,穿舍不得穿有,病了也舍不得上医院诊治。儿子儿媳对老  相似文献   

4.
雪含冰 《老年世界》2009,(11):24-24
因家里穷,那年我辍学了,村子里组织人到外面打工的时候我偷偷报了名,直到上车时候我才告诉母亲。  相似文献   

5.
陈励 《炎黄世界》2009,(6):60-60
父亲因祸去世,母亲随之瘫痪,短短一个月内,世间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在了年仅4岁的儿子身上。儿子看着床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母亲,说:“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你饿着。”于是,儿子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他便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常常,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  相似文献   

6.
康逊 《现代交际》2009,(5):44-45
我16岁那年,出落成跟母亲一样妖娆的女子。 女人的美貌是资源,母亲常常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吃的每一口饭,穿的每一寸衣,都是她用身体换来的,我懂事起,就记得她化着浓艳的妆,经常整夜整夜地将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出去鬼混。她给了我美貌的资源,但她也让我从小学会了面对黑暗与孤独。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吃的,我和弟弟妹妹们嘴馋的时候,就从妈妈的腌菜缸里捞腌菜吃,那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华嬷嬷”没想到,这一份童年味道多年后竟然为她和村民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她将腌菜改良,打造出了“华嬷嬷”泡菜品牌,从小小泡菜罐里念出了致富经。  相似文献   

8.
张彩虹 《老年人》2006,(4):32-32
我敢说,丈母娘与女婿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不信,就看看我母亲对我丈夫的那份亲热劲吧。还在我待字闺中的时候,凡是上我家来相亲的人,母亲都会喜滋滋地迎进门,然后端上做好的鸡蛋汤招待人家。要知道,那个年代穷,能吃碗鸡蛋汤可就是享受了最高的礼遇。不过,人家吃了鸡蛋汤就如吃下定心丸,以为这个女婿当定了。为此,我对母亲近乎乱点鸳鸯谱的热情非常生气,母亲只好托人给提亲的传话“:那碗鸡蛋汤与我女儿无关。”直到有一天,我把男朋友带回家,母亲才放心地去“做与女儿有关”的鸡蛋汤。我结婚后,丈夫简直成了我娘家的宝贝。每次登门,母亲都是…  相似文献   

9.
张金刚 《老年世界》2013,(13):24-24
拿起电话打给母亲:“娘,吃了吗?”放在平常,母亲肯定乐滋滋地说吃了饺子、面条,惹得我流口水。意想不到,母亲竟然答非所问:“想呀,你说能不想吗?有一个星期不回家,也没打电话来,树上的李子都黄了。”我一头雾水,抬高声音“吼”道:“我是问您吃了没。”母亲这才意识到自己没听清,略显难为情:“现在耳朵不好使了,唉!”一声叹息,母亲很是难过,我更难过。一句“吃了吗”却听成“想我了吗”,看来母亲正在惦记我这个离家的孩子呀!  相似文献   

10.
爱情年记     
我和丈夫唐刚都是上班族,可以说是典型的“穷人”。我在商场上班,丈夫唐刚则身为中学老师。记得当初恋爱时,家里响起一致反对声。母亲的发言最“权威”:他只不过是一个穷教书匠,结婚后的苦日子会够你受的! 但母亲的“声讨”再强烈,我也无动于衷。因为,我爱唐刚的学识渊博,爱唐刚的幽默风趣,更爱他的爱情宣言:我不能给你太多的钱财,但我将  相似文献   

11.
张振杰 《老人世界》2014,(12):51-51
老辈人说:“吃豆赛吃肉。”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当家里吃豆腐,父亲就会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豆芽保平安。豆子就是地里长出来的肉。”他招呼我们兄妹六个多吃豆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家庭比较穷,再加上那个时候买肉凭票,所以很少吃肉。我记得那个时候的豆腐一毛钱就可以买一大块,够全家吃一顿了。  相似文献   

12.
萌萌 《当代老年》2014,(2):49-49
我患风湿性关节病多年,农村穷,家里没多余的钱给我治。于是,父亲白天上山弄来川乌、伸筋草,到了晚上,母亲舀一瓢家里的蚕豆,用手抓半把食盐,放进铁锅里炒热,然后把川乌、伸筋草和加盐的热蚕豆一起装进缝制的布袋里,在我关节疼痛处热敷。  相似文献   

13.
杨生文  靳静  孔庆利 《职业》2016,(8):12-13
虽然孝顺,但作为儿子,谢连喜对母亲有愧疚的. "我们姊妹四人轮流在母亲家里住,照顾母亲.母亲特别喜欢这个儿子.有一次,母亲想他了,给他打电话说'家里没吃的东西了'.母亲不直接说你来吧,我想你了,只是借口说没吃的东西了,心想这样儿子一定会来."  相似文献   

14.
吴迪 《老人天地》2013,(6):18-19
“穷也要美”暮春时节,我和77岁的婚纱设计大师陈富美相约在一家日式小馆子见面。她穿了一件藏蓝色的粗布褂子,红色、绿色、黄色的装饰边让我立刻联想到藏族妇女的五彩围裙——“帮典”。她走了几步“猫步”,回头问我:“美吗,我自己设计的,旧衣服用家里碎布头拼了几道,就成了时装啦。”  相似文献   

15.
那是三十年前,当时家里穷,吃粮都困难,更甭提吃菜了。我家在城郊,距集市较近,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就去集市捡拾人家吃过的西瓜皮,把里层的红瓤刮掉,再去除外层的青皮,只要中间的二层瓜皮,那瓜皮A亮亮的,晶莹如玉。  相似文献   

16.
那时她还在大学里读书,矜持,羞涩,话不多。他是她大哥的同学,常跟着大哥到家里来玩。第一次在她家里吃饭,母亲煎了几个荷包蛋招待他。她伸出筷子,只夹些葱,没敢动鸡蛋。他看在眼里,便从她母亲夹给他的鸡蛋中,抠出一个圆圆的蛋黄来,放在她的碗里,笑笑说:“蛋黄最好吃,你喜欢吃吗?”其实她更喜欢吃蛋清,只是她不忍心说出来。他一直对她那么好,比她大哥还要好。  相似文献   

17.
荆墨 《老年世界》2011,(22):15-15
周末,母亲从乡下进城来看孙子,拎来一大包鲜花生。我很纳闷,就问母亲:“妈,你知道我并不怎么喜欢吃鲜花生,你带这么多干么?”母亲认真地说:“听人家说城里人喜欢吃,就多带了些送给你的邻居们也尝尝。”  相似文献   

18.
赵红菊 《老年世界》2013,(12):19-19
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人人都觉得母亲爱钱如命。 小时候家里穷,年年听她叹,如何愁我们的学费,如何愁全家的吃穿。直到我们一个个相继长大成家,El子好起来了,母亲依然很抠门。  相似文献   

19.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20.
我1981年3月退休后,回到了涟源市三甲乡财溪村居住。起初那阵子,离开了工作岗位,心里很有一些失落感。是叶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使我很快振作精神,决心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我幼时家里穷,五六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劳动,因而从小就对农作物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喜欢观察琢磨它们的生长,期望能动手改良它们的本性。1947年,我母亲病重想吃柑子,可那时要到邵阳城里才有柑子买,路途遥远,谈何容易,母亲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为此,我发誓要有自己的柑子树,当年就找了几株柑树苗栽下了。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到复员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