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林侠 《中州学刊》2008,(1):237-242
魔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兴起,成为新世纪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受西方魔幻电影的影响,东亚电影业也出现了以一股注重魔幻创作的潮流.从文化角度说,东亚魔幻电影在当下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集中反映出多元文化杂交的现实困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寻踪.它往往触及"非存在"主题,借助仿梦、幻觉、魔幻等特殊的叙事方式,假设臆造出一个主观性情境,并以人物间激烈的碰撞,使观众体验着一种非实存的情绪,传达创作者意向性、形而上的抽象观念.魔幻类型无论是阐述"非存在"主题,还是印证本土文化身份,都建立在一种流行文化的基础上.《无极》等魔幻电影与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文学在当下接受渠道中判然不同,这反映出中国影视流行文化的体制不仅与日韩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与其他流行文化的传播(如网络文化传播)也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马尔克斯在其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独创性地把现实的魔幻与魔幻的现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拉美大陆魔幻之境独具匠心的描述,揭示了拉美人民百余年来所走过的孤独之旅,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及其悲剧震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3.
论当下华语大片结尾叙事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侠 《中州学刊》2006,(5):280-283
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与华语电影执著于本土文化不同,当下华语大片的结尾出现了富有深意的文化偏移,主体情节遵从类型大片重冲突、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却在结尾处出现了偏离主干情理的收束。以《无极》、《天地英雄》为代表的魔幻,“蛮不讲理”的结尾保证好人善报,以《英雄》、《十面埋伏》为代表的情感消费,以《神话》、《七剑》为代表的间离效果,不约而同地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弱势回归。这既是一次客观的故事逻辑与主观的文化表达之间的冲突,又是隐性的文化冲突,甚至是类型电影勉强回归华语传统的一次虚假姿态。  相似文献   

4.
电影艺术与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两性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本文力图通过对1966年鲍方导演的《画皮》,1993年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和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代的两性情感在电影中的痕迹和两性地位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5.
《骚动的香巴拉》是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小说50强。魔幻和荒诞是扎西达娃小说的主要特点,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贝吉曲珍的形象以轴心的角色,全方位、淋漓尽致地解释了扎西达娃小说的这一特点。而魔幻和荒诞的背后隐藏着对宗教、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命运及生存问题多方面的考虑,于是贝吉曲珍的形象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影片中的历史景象不全是编造出来的,因为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故事里的人物和事情还可笑,这就是魔幻历史主义的创作态度.把可笑的历史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成电影并在市场上大卖其钱,这就是科学现实主义的制片策略.是的,这样的电影很庸俗,但庸俗自有其道理;这样的制片方针和讨巧设计,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早已有之,那就是新市民电影.《证子弹飞》中就是新市民电影在2000年以后大陆上映的新版本,也是继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之后,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姜文,面对市场生态做出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莫言先生作品创作风格上来看,极为重视作品所能够呈现出的表达意义,曾在农村居住20多年,深知农村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习惯性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各类型人物的人性;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意识主流小说载体以及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幻觉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风格。其中“魔幻性”是莫言先生作品鲜明特征,不受形式拘束的叙事艺术风格,自幼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使得个人创作手法极具梦幻色彩。基于此,通过分析莫言《生死疲劳》,探究作品中所讲述的寓言故事,以魔幻性的民间叙事视角描写现实,真正了解《生死疲劳》本体意义,进而切实感受中国农村社会充满苦难变迁历程以及中国农民顽强、乐观面对生活困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怡东 《学术研究》2005,(12):137-139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的现代电影结构意识十分突出,值得注意。它以出奇的同一事件用不同组合结构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突破,从而思索当今世界的理念、人生的价值、社会的组合。《罗拉,快跑》既是对影视组合结构的探索,更是对人类世界、社会以及思维、情感甚至精神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全世界;它既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也呈现了一片蕴含文化、充满意象的隐喻海洋。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从篇章、情节和意象隐喻三个层次进行文化分类解读,能够进一步发掘作品隐藏的隐喻信息,从而从文学价值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诠释这一文化现象在西方世界广泛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22,(3):171-178
蒙太奇理论奠定了世界电影组织镜头、建构情节框架的基本原则,在“求异”的正-反-合的辩证中获得更高程度的有机“整合”。中国文学艺术的抒情传统,影响到早期中国电影,在1927年侯曜的《海角诗人》《西厢记》中,出现了两种抒情语言的萌芽(大、全、远的长镜头、利用人物视点缝合自然景物的正/反打镜头)。而且,这个传统背后的立足自我内心、寻找主客契合、类比“求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中国电影破除蒙太奇迷信、发展自身审美理想的另一种可能。但客观地说,抒情传统在中国电影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下中国电影需要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身份、美学特征,亟待在实践中高度重视抒情传统。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文化观念的载体具有建构价值观的作用.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在于不同阶层的各种观念能在同处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交往互动的局面,这样,文化作为生活经验的正常反映才能启示生活并维系、推动社会文明.而一旦文化观念的交往平台因强势文化的干预而出现倾斜,就会造成文化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分裂状态,导致文化生产脱离现实语境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阐述了生存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之单面的特点,这样的人丧失了真正的需求和自由,在科学技术横行的现代工业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这正是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角全部生活的写照。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大众文化、全面管理的语言促成了单向度人的形成。虚假中的真实激发了单向度人的另一种潜质。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楚门最终拥有了否定的向度,逃离了虚拟的世界。单向度的人之逃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消除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叙事衰微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英雄》到《无极》,张艺谋、陈凯歌相继推出的几部中国奇观电影,无一例外地在故事的情理逻辑上遭到了观众的普遍质疑。但这种现象决不仅仅是孤立的个案,叙事的欠缺作为中国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接受效应。本文从艺术传统、创作心理和现实语境等多重视角,探讨了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症候以及中国传统“语言观”和艺术思维模式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走向产生的或显或隐的影响,以期能够对中国电影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影产业化程度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且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华语电影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全球崭露头角。为了更加突出影片的民族性、强调故事发生时的历史环境,导演在背景音乐以及主题曲等的创作中大胆使用民族音乐的元素来配合影片叙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之,民族音乐开始在华语电影中广泛加以运用。以《金陵十三钗》的音乐为例,分析民歌在电影配乐中的运用,并对华语电影通过民族化、本土化的音乐在国际电影市场竞争中获得青睐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电影《恋爱中的宝贝》是一部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非传统爱情的影片,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对纯粹爱情、精神家园、生命过程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整个影片拍摄制作十分精致,叙事和情感表现得相当巧妙,魔幻艺术手法的运用为影片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力,体现了导演的唯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以《阿甘正传》为例,电影的社会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电影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户,是照亮人生旅途的路灯,是认识自我的镜子,是漫漫长夜的一帘幽梦,也是学习地道语言的极好载体。  相似文献   

17.
抗战题材一直是抗日胜利后我国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曾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抗战题材的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文艺思想的复苏与逐渐繁荣,反映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也开始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今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作为文化观念的载体具有建构价值观的作用。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在于不同阶层的各种观念能在同处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交往互动的局面,这样,文化作为生活经验的正常反映才能启示生活并维系、推动社会文明。而一旦文化观念的交往平台因强势文化的干预而出现倾斜,就会造成文化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分裂状态,导致文化生产脱离现实语境的情形。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环境与观念的描述,指出作为意识形态机器的电影对现实矛盾所做的想象性缝合,不仅遮蔽了生活经验,使文化对生活的启示功能削弱,甚至也造成文化与生活的错位。只有使影像符号的能指策…  相似文献   

19.
武田田 《理论界》2010,(12):122-125
以当今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观点为理论支点,《新夏娃的激情》蕴含了对长久以来统治西方的父权制资本主义发展观的批判。小说揭露了现代社会的腐败和罪恶,描绘了一个由于社会平衡被打乱、各种生命之间关系被割裂而陷入混乱的魔幻世界。各色人等在混乱中试图重新维系生态网络中被割裂的某种关系,他们的努力却纷纷以失败告终。最终,曾是亚当、现为夏娃、又是童贞女玛利亚的主人公通过与爱人的结合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拯救者,担负起了重新维系生态网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年鉴大体上分两类,一类为综合性年鉴,如《世界知识年鉴》、《中国年鉴》;一类为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电影年鉴》、《中山统计年鉴》。综合年鉴以地方性综合年鉴为多,如《广东年鉴》、《中山年鉴》,主要记述一地区每年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