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洞庭湖水神信仰历史悠久,我们可从相关文献记载和民歌中了解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源头。渔民信仰与崇拜水神的活动,贯穿于洞庭湖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湘妃、洞庭王爷、杨泗将军等三位水神在渔民中影响最大。渔民祭祀水神有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形成了各种禁忌。 相似文献
2.
3.
魏舒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128-130
清末宁夏中卫七星渠的重修,为后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条件之下兴修农田水利,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七星渠的兴修与管理程式,凝聚着官民的智慧,闪烁着一定的民主之光。它是清末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水利兴修的一个样板。即使在今天,它仍不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4.
民国二十四年以前是宁夏传统水利发生变革的初阶段,主要表现为由传统的官府设官监督,转为近代管理机构办理。二十四年以后,近代管理机构的完善,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随着管理监督职能的逐步加强,政府在水利运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该时期的水利组织是具有官方和民间双重性质的管理机构。同时,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职责实质上并未改变,只是名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6.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核心,湖湘民俗文化中的水神信仰文化真实地反映了湖湘民众对水的感恩与敬畏,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水的息息相关。洞庭湖水神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万千,伴随着漫长历史发展进程,已成为湖湘民众历史记忆、精神气质、祖先崇拜、艺术审美的复合体,成为湖湘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去学界对此重视不够,很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宁夏的民间信仰,是这一时期人们生活状况的反映。寺观祠庙数量众多,表现了在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导的宗教信仰的背景下,民众信仰的多元化,也是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需要多元化的反映。民间信仰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节日时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祭祀湫水和修建八蜡庙,是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信仰、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之间的关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文章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信仰包括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尽管个人信仰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的信仰体验,但是,从根本上看,个人信仰是在一定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个人信仰。信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9.
真武信仰传入广东地区虽然晚至宋代,但传播却极为迅速,到清代时广东真武庙宇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真武信仰之所以能在广东广为流传,除了国家政权的提倡和真武神职这两个因素之外,还由于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和地方政权的统治需要。真武信仰在广东地区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本地神灵信仰和其他外来神灵信仰的冲击,但经过相互摩擦与包容之后共同成为广东地区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法律信仰依然不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民族地区民族信仰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应当借借鉴民族信仰合理的成分,实现国家法对民间法的合理包容。 相似文献
11.
集市①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文化载体,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中叶至清代,我国集市的蓬勃兴起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宁夏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为此,本文拟对明清时期宁夏集市发展状况作初步考察,分析宁夏集市的类型、结构特色和功能,为深入研究集市文化提供历史素材。 相似文献
12.
明清实学 ,是指产生于明中叶至清中叶三百年间的一种以“崇实黜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流思潮。它是这一时期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等学科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量。明清小说联系社会、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使中国小说的审美风格、创作风格有了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这是明清实学思想与明清小说创作相结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2):74-76
随着晚清陕西关中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商业组织管理及日常的商业活动等商业因素都渗入到关中的神灵信仰之中。同时,晚清商业意识和商业活动也受到关中传统民间信仰的较大影响。这些具体表现在和财富相关的神灵信仰风俗、财神信仰、商业组织的神灵信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清实学是中国儒学的最高发展形态 ,它蕴含着与传统的价值观不同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种新的价值观 ,主要体现在“本末轻重之辩” ,新旧“四民”之辩和“公私义利之辩”三个方面。明清实学家所完成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不但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开辟了道路 ,同时也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明清杂剧是继元杂剧后又一个杂剧的创作高潮。比较元杂剧它大大的高雅化了。主要表现在 :题材上征实尚史 ,多写文人的情感和感情 ;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比较高 ,思想性格高雅化 ;思想上 ,在对社会的批评中表现出文人的理性思考 ,也表现了对生活的哲理化的思考 ;剧作以流露文人的怀才不遇、沧桑兴亡、闲情逸趣和风流浅薄的情趣为主。 相似文献
16.
明后期至清朝年间,民间宗教广泛兴起,道教在与民间宗教的互动中发生了嬗变。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道教女性问题,就会发现道教女性的显性减少与隐性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道教在民间宗教中融合与扩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因其独特的性格、在情节结构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和喜剧效果及其与首领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民间文化对正统文化的颠覆 ,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反映了作者人格世界的分裂 ,同时也是明清社会各种思想矛盾的折光。 相似文献
18.
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予以了有力的消解,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从“活法”角度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二是从“至法无法”角度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明清诗论家对诗歌法度论的消解,将“有法”与“无法”两个命题在深层次上融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明清笑话结集者带着牢骚郁结的心态,以"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为动机,使笑话承担着"度世"的教化职责。这种弃正言而用小语的诉求方式满含无奈和悲情。由于化人难成,忿难蠲除,明清文人结集笑话的最终目标指向自娱,在遣兴娱情的观念下,笑话集的艺术性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