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欧迎春 《科学咨询》2009,(11):58-58
"科学"学科的内容生动有趣,十分广泛: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生活常识无所不有,因此上好科学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再加上教学不得法,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感到科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科学,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笔者认为科学教师注意从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出发,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一、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化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而得到发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学的生化专业基础课中,作为化学实验教学,当然不仪仅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必然包括培养学生对化学理论、化合反应等等的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化学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因素之一。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1化学科学知识水平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  相似文献   

4.
目前部分学生不爱学习,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无味,根本没有动力进行课前预习,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因此,教学方式有必要进行适当改革,注意在平时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长期实践经验,从课堂知识的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习惯、鼓励学生信心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怎样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他们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爱学、乐学、善学。因此,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的课堂教学手段不断更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学英语的动力。下面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谈谈我的几点感悟:一、教师应该有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流畅的语音语调爱美是人的天性。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既要庄重,又要美丽,让学生第一眼就喜欢上…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国家教育部对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两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在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物理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  相似文献   

8.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和体会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笔者认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身"下河"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摸着石头过河"呢?我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激发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真正想"下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0.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和体会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笔者认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培养好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中要采用"画、唱、玩、演、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器官,让学生在唱唱、玩玩、动动中学会说英语。  相似文献   

12.
秦华明 《科学咨询》2009,(10):79-7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起点较低、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不高,对于思想政治的抽象性不能深入了解,给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带来较大的障碍。思想政治课运用阅读教学从指导学生读懂教材入手,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与主题提炼、材料概括能力,实现思想政治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标。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让中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来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学习效果,让中职学生参与政治课阅读培养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本文探讨了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实际和实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探究及昼夜长短变化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弄清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主动、自觉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9.
贾敏 《管理科学文摘》2011,(30):100-100
兴趣是培养良好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情景表演、直观教具等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人处事素质、人际交往沟通素质等,我们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一、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要想止学生学好语文,只有让学生爱上语文。中职语文不仅仅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而是要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挖掘美。如课文中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的旷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魄与美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