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权利本位是我国新时期法学领域最具引领性的法学理论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时期法学观念的变更和法学理论的更新。但权利本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个人权利本位到社会权利本位的变革过程。社会权利本位要求以社会上的所有人、每个人为本位,人人是主体、人人有权利。而要实现社会权利本位,就离不开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实现社会权利本位的基本要求,由此导致相应的法律发展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权利本位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法治实践的深入与展开,当代中国权利本位思想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从强调个体主导的权利本位思想发展到倡导社会优位的权利本位思想;由侧重通过本体和价值层面阐释权利本位思想发展到注重从方法论的角度解说权利本位思想;以研究法理学框架下的权利本位思想发展到在法理学指导下的多层面不同部门法学科的权利本位思想研究。权利本位思想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法学界的思想解放,符合现代法治理论的内涵与发展趋势,也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权自身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性。权利与义务在结构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是不可分的,又是可分的。权利与义务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权利与义务在价值上具有主次关系,权利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占主导地位,法律应以权利本位作为价值取向。而权利本位应坚持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协调,强调个人权利本位与社会权利本位的统一。如此,才能实现法律保障人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权力是政治国家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利是公民社会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反映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以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对立统一关系。权力具有社会性、非对称性、强制性、与职责相对应性;权利体现自主性、公认性、与义务相对应性。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努力维护权利、切实保障权利、充分享有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当代中国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西权利文化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西方权利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法治精神 ,是开放型的和以个人为本位的 ,并且具有宗教性 ,而中国权利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治主义 ,是封闭的和以家国为本位的 ,具有伦理性。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权利为本位的党内立法,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在权利本位党内立法的基础上,实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激发党员在党内活动中的积极热情,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新的历史时代对党的新要求。我们党在党员的权利保障方面有过重大失误,也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以及执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党员的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民法法典化的本位问题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作华 《云梦学刊》2002,23(3):31-33
制订中国民法典应采取以权利本位为主 ,以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从中国民法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基础、政治文化背景等角度论证这一立法思想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探讨权利本位思想 ,对当代世界民法社会化思潮的回应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权利与对应义务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利关系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关系仅为全部法律关系的一部分,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权利与对应义务实质上为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利与对应义务的绝对值是相等的;权利与对应义务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分离的;法的本位应是社会权利本位,它要求对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应放在同等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反思"权利冲突"问题的真与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对“权利本位”问题的关注,由20世纪90年代的激情呼唤,转变为如今的现实论证;由法的“形而上”返回到“形而下”,进而形成“具体的实践品格”,这是法学研究的一大进步。但近来学界对“权利冲突”问题的广泛关注,却充分暴露出对“权利本位”问题研究仍纠缠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忽视了法定权利界限的存在性、明确性与可认知性。因此,所谓“法定权利之间的冲突”,的确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化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化进程加快、网络快速发展及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主要表现在:权利认知水平大幅提升、权利实现意识越来越强烈、权利救济范围日益扩大、双向权利意识开始显现。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要求社会管理理念要从权力本位转到权利本位、管理主体要从一元到多元、管理方式要从管控到服务、管理目标要从由追求稳定转到追求稳定与激发活力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一粟 《东南学术》2007,(3):129-135
法律本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表明法律的终极价值关怀,而法学基本范畴的确定则是法律本位的前提.在采纳"权利-义务"与"权利-权力"二元范畴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法律本位的源流以及目前学界关于环境法本位研究现状,表明我国应以社会利益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构建环境法的体系,并区分环境公法和环境私法中权利本位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新生权利及其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青松 《兰州学刊》2005,(2):184-186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人们提起新生权利诉讼的现象频繁发生.对新生权利的性质及是否应该给予司法救济在法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认为虽然新生权利在本质上是应有权利,但在以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法中,人们享有的权利并不限于法律明文宣示的权利,司法救济的对象也并不限于法定权利.作为应有权利的新生权利通过权利推定取得合法性,从而获得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3.
章礼强  王成兵 《学术界》2006,8(6):36-42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本位,只是现代民法带些社会化倾向。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申明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不为本位的,这是民法的私法性视角所决定的。唯有如此,民法作为私法的主干才可与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本位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4.
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关系问题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将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作为一对范畴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法理学和行政法学意义.在把握二者的关系时,应以行政相对方权利为本位,即行政权来源于行政相对方权利、服务于行政相对方权利并从属于行政相对方权利.  相似文献   

15.
论权利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新  高园 《江汉论坛》2004,3(9):8-11
权利不平等原理是马克思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只有实行人的权利不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因为人是自然不平等的,所以以"能力本位"为尺度的"权利平等"不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要寻求真正的平等,就应当认识到平等权利本身是不平等权利的事实,在这个能力本位的社会中给弱者以特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出台的网络信息保护决定中设置了两个权利本位,分别保护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涉及者的权利。本文以网络反腐信息为考察对象,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权利本位之间明显的冲突之处,并就如何平衡这两个权利本位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梳理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析辨,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建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8.
权刺缺失是造成社会主体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法律本身包含着使人犯罪的因素,司法实践则在最终意义上使权利缺失导致的犯罪转化为现实性,而权利缺失未能及时被弥补则强化了犯罪生成的力度.权利缺失与犯罪生成之间张力之解决,根本在于建立权利本位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认真对待私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真对待私权是历史教训的总结。私权是一种私人权利、生活性权利、普遍性权利、自治性权利、广泛性权利、本位性权利,认真对待私权就是认真对待私人、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民事和国事、认真对待社会民主自由、认真对待人的个异性、认真对待权利。认真对待私权能够发展市场经济、能够促进民主政治、能够加强法治。认真对待私权首先是政府要认真对待私权,其次是私人要认真对待私权。  相似文献   

20.
王耀海 《江淮论坛》2013,(2):124-129
本文以权利本位范式作为研究对象。重视权利,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以具有内在不足的“权利本位”来解构阶级分析,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范式,不仅不符合权利义务辩证统一的实际,也会削弱党的领导以及立法和法律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必要的阶级分析.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