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另一种善,他者的善;没有他者,不可能有公平正义;善在此岸而非彼岸,传统的善不是超越而是出越,存在胜过非存在。西方哲学没有他者,绝对先在性的“他者”哲学的提出,为哲学之思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对他者的责任就是善,伦理超出存在,无论“我”与“你”,都是为“他者”存在的,这就是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4,(21):50-50
常律师:你好!金某欠了我母亲一笔债务。后来我母亲去了国外。最近我母亲回国后,得知金某也已出国。我母亲就找到他妻子,他妻子说他们夫妇已离婚,且已做了财产分割处理,称这债务与她无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母亲还能追偿这笔债务吗?舒 宜舒 宜:你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新《婚姻法》做的最新的司法解释(简称“解释二”)的有关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的债务,除非债权人能证明这钱是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否则这个债务就是个人债务,不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偿还。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一方的名义所借债务,则是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如果一方能够证…  相似文献   

3.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沙林 《社区》2004,(11):47-49
“我觉得我生活在古希腊时代。”文明学学者北野总是沉浸在他心驰神往的古希腊的思想中,用那一套指导他的社会实践。中国现在有一些学者在努力克服“文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弱点,参加社会实践,试图“改良”社会。北野是其中之一。“我写完了《中国文明论》、《人道的两极》、《道性与时间简史的对话》后就不想写了,三本书分别研究人类文明的问题、人类的仇恨问题和人类思维的问题,理论研究到头了,剩下的就是参加社会实践。”他的实践之地就是他生活的小区,北京东面一个有名的中高档社区“银枫家园”。银枫家园的有名既因为当初开发…  相似文献   

5.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能.他从“异质性”中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未来和自由.对列维纳斯来说,爱是朝向他者、朝向邻人的普泛化“爱欲”,它保护他人、保护相异性,“爱”和“欲望”暗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他者的可能性.追根溯源,从“直觉”(感觉)出发,列维纳斯发现“异质性”,并最终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列维纳斯认为,只有“他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他从形而上学中呼唤伦理关系,呼唤无限他者的无限性,呼唤与他人的非暴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征婚须知     
《人生与伴侣》2007,(3):68-68
现在的评奖比耗子还多。只要你不出席就不给你奖。我早就看明白了。我现在只在乎两个奖。一个是我走在大街上,老百姓问我:“小崔,你的病好点儿了吗?”另一个奖就是,我女儿说:“爸爸,我永远爱你!”这是最高的奖,我每年都得这两个奖,别的奖都不用在乎。 ——崔永元在回答记者对现今娱乐圈各种评奖的感言  相似文献   

7.
一块三明治     
1.销售部经理对雇员说:“比尔真是健忘,他能推销出所有的产品,就是记不住我的话。我让他午餐后给我带一块三明治,他到现在还不来,我怀疑他是否还记得回来?”  相似文献   

8.
说起外交部大使范承祚,与我可算是“忘年之交”了,这几年我曾多次采访过他:他既是大使、又是诗人,还是教授(上海交大、扬州大学兼职)。前不久我去北京学习,他非常热情地邀我去北京方庄外交部公寓的家中作客。在宽敞的客厅刚刚坐定,他就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他又多了一个头衔,这就是去年初刚刚被授予的中国“首批资深翻译家”。  相似文献   

9.
“他者”研究的深入给翻译伦理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促动与启迪,几个重要的理论家是勒维纳斯、德里达和斯皮瓦克.勒维纳斯认为“我”不应同化“他者”,必须尊重“他者”,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服务;德里达认为勒维纳斯过于理想主义,德氏既强调“他者”异于“我”,真正的翻译要保留和尊重“他者”文本中体现的差异,又指出“我”要避免因太好客而成为“他者”的人质;斯皮瓦克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他者”并非整体、同一的概念,“他者”各有特性,而且明确倡导“直译”的方法,为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读古文,往往用该字该词的现在含义去代替、去理解古时的词意。这样就容易造成误解。“有用我者,吾岂为东周乎!”就是一例。“西周”、“东周”是后来的说法,在当时并没有把周朝分为东西。联系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有人用我,我岂不是可以在东方搞出一个  相似文献   

11.
懒官当治     
近日听到一件事情,颇发人深省。说的是某基层企业有难,十万火急,赶赴上级机关,恳请主管官员,协调干预。然而这个官员,悠哉游哉,就是不理不睬。基层好话说了几千几万,奈何此官“岿然不动”。情急之下,基层的同志批评了几句。谁知惹得此官拍案而起,说道,不就是没有“马上就办”么,纵然是懒,也比贪强,只要我两袖清风,何愁没有乌纱可戴!这一番“慷慨陈词”,叫人惊诧莫名。“懒官”以贪官为“尺”,得出“懒比贪好”的结论,岂非咄咄怪事! 贪官者,贪赃枉法,营私舞弊,令党心民心深恶痛绝,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贪官必惩,毫无疑问。然而对少数懒官,我们也决计不能姑息容忍。廉政勤政,相辅相成,医一医官场懒病,治一治懒官惰吏,正是今天要切实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在确有那么一些懒官,浑浑噩噩,尸位素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受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城乡从传统“我-你”(主主)关系转向“我-它”(主客)式的不平等关系,乡村价值被贬低。当代乡村营造中的困境以及诸多乡村社会问题,也是伴随着这一转变而产生。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强调一种互为主体、相互尊重(尊重他者的异质性)、平等对话的关系。列维纳斯在此基础上主张 “他者性”关系,认为只有坚持非对称性的为他者负责的伦理态度,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乡村营造问题的缓解,也应在对乡村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与认识的前提下,促进乡村价值的回归,使城乡走向 “他者性”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给我一杯减肥水,让我一天不伤悲……”一阵浑厚的歌声由远至近,不用说,一定是“张郎”又在吐露心声了。此“张郎”非彼“蟑螂”也,他是我们肥肥的张老师。“郎”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把它加在张老师的后面,就得来了这个雅号。二轮名车“叮铃铃”张老师悠闲地骑着一辆老式“35”自行车进了车棚。我们迎上去问“:张老师,都什么年代了,您还不换辆新车!”“张郎”边小心地抱下车后座上的女儿,边转过身来“:你们不觉得我这辆‘凯迪拉克’很先进吗?现在买都买不到呢!就是能买到,我也舍不得丢下这跟随了我十八年的老伙伴!”我们面面相觑,真是哭笑不…  相似文献   

15.
在理想面前崩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菲 《社区》2004,(16):37-39
“不要再提有多少学生对教育不满。有多少学生厌学,就有多少教师厌教。”这不是他一时冲动说出来的话。此时,他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面对记者。“我困惑了很多年。很多时候,我自己都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形容那时候的工作状态就是在“混”。现在,他已经在这所市级重点示范校工作了13年。“不要叫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说,“我想,很少有老师愿意承认,自己正在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刘承伦产生这种感觉的是几年前他遇到的一个女生。因为在学校说脏话,而且不愿承认错误,她的家长被请到了学校。听完刘承伦的陈述后,家长只…  相似文献   

16.
“小靖子……”这是以前。 “小齐子……”这是现在。 自从靖哲负伤到伤好归来,我们都很想他。现在,他的腿也好了,而我……也成了“小太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那子 《北京纪事》2015,(4):68-71
先天条件不足被拒之门外
  如今的黄豆豆被誉为“中国跳舞跳得最男人的舞蹈者”,这是他多年坚持梦想、不懈努力的结果。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曾这样评价黄豆豆:“我一直想找一种音乐的视觉,而他的身体就是节奏,让我有种在大海里捞到针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医生,他总是问我为什么不借给他钱。“你拿什么还我?”我问他,“你今天没钱,明天又去哪儿弄钱呢?我现在借钱给你,不就是等着将来你跟我解释谁把你骗了!”  相似文献   

19.
鲁迅曾说过精神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极颠”.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密切关注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称得上是一个深远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向来自律甚严,但却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小说“内容深切”、“优愤深广”的特色.这特色我以为首先就表现在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生存困境以及源于此的种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上.其焦点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反省与猛烈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是以封建等级观念为中心内容的.这种等级观念,就是一种以“上”为本位的观念.因而作为“下”的民众是几乎没有表现个性之余地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相似文献   

20.
在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中,"存在者"对"存在"的逃离是伦理关系出现的必要前提,而存在者从匿名存在逃离的那一刻,就是"现在"。"现在"之"瞬间"不仅意味着存在者纯粹的自身指涉和束缚,同时也意味着对希望和救赎的构想,这种构想为他者的到场打开了一道阙口,并使存在者置身世界并拥有"相对时间"成为可能。"现在"虽非时间,却已然通向时间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