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姜夔词作的众多学者中,对其《淡黄柳》一词的"小桥宅"句往往有不同见解.如夏承焘先生等诸位学者认为"小桥宅"指"合肥词事"中弹筝之妹所居,"桥"为姊妹姓氏;郑文焯先生则认为是"赤阑桥"姜夔客居处,"桥"为"赤阑桥",但语焉不详.而通过结合各种文本及史料的传统文史研究方法,从姜夔诗词及史籍中互为引证,以郑解为是,认为"赤阑桥"为解读姜夔"合肥词事"之要.  相似文献   

2.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3.
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诗有着明确的分工,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这种风尚在姜夔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由于时代等原因而引志入词,姜夔仍力求词的当行本色,因而其诗、词思想内容各有侧重。其主要表现词多写恋情,忧民忧贫之情只见于其诗;词中多咏物之作,诗中多亲情酬赠之作。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其对诗词分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村上哲见作为当今日本词学界的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词学研究尤其是宋词研究,对姜夔词研究有独到见解。他为了准确定位姜夔词在词史中的地位,围绕着关于姜夔词的诸家讨论,考述与梳理了姜夔的生平和著作、历代姜夔词评,考察了作为“别派”的姜夔词,探讨了姜夔词与辛弃疾词、周邦彦词、吴文英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历时性分析考察南宋以后诸词选中的姜夔词收录情况并综合各方观点,最终确定了姜夔词的独特地位,提出南宋词坛辛弃疾、姜夔、吴文英词三足鼎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写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创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7.
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淡黄柳>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认为“江国”和“江南江北”均为“合肥”之代称,从而探明了姜夔《暗香》、《疏影》二词的怀人题旨。并进一步指出,此二词共同寄托了词人对滞留合肥的昔日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海内外的学术界和我的家乡安徽合肥,悄悄兴起了一股姜夔热,其热度有增无减,研究日益深入,逐渐引起广泛的注意.我所熟悉的一些热爱古典诗词的离退休老同志,不仅自费编印了<姜夔文学艺术研究>丛刊,还把有关姜夔的部分论述以及姜夔与合肥的多种资料汇集成书,嘱我为之作序.我曾经犹豫再三,考虑到还可以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思路,纠正那些早年形成的对于这位距今800多年前的一代词宗的偏颇认识,于我于人或许都不无益处,遂不计疏浅,欣然应命.  相似文献   

10.
姜夔于唐宋词坛别立一宗,80余首存词显示了其词的创作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其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定意义上讲,词人是在以词写志,在白石词中,姜夔对自己的形象所作的定位及其努力塑造的正是雅士的形象.不惟如此,姜夔还为后世树立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词人范型,成为影响后世词的创作的两种主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学尚雅,宋词的繁盛也是一个不断雅化的历程,姜夔词是雅词的典范,其咏物词尤有代表性.姜夔咏物词之雅的内涵既有对儒家传统诗教的承传,又有蕴含词人人格精神的特色.其雅化词的方法有:选择高雅的吟咏对象,锤炼字句和以词言志的自觉运用,以及雅化词调音乐.这些方法也透漏了宋词衰敝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姜夔词价评毁誉不一,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风格的把握不同.本文就姜词"清空"风格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历史地位作了评说.笔者认为姜词意在追求一种遗貌取神,深发淡出,重融情于景,剥落文彩,自然平淡却又"澹而腴"的美,而这一追求产生于历史与现实、继承与革新的交汇、冲突中;姜词独树一帜,但也反映了词的没落,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作为词论家的张炎,在其专著《词源》中,对宋代词的创作与发展,作了认真地总结,提出了“词要清空”的艺术主张,并以前辈词人姜夔词作为清空词风的典范,否定了当时风靡词坛的吴文英的质实词风;作为宋代末年一位极有影响的词人,他既然在理论上高标“清空”这一创作原则,则在词的  相似文献   

14.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他的创作 ,以词的成就最高 ,其词今存 84首 ,其中写节庆民俗的词就有 1 0首。这些词主要描写的南宋节日习俗有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人日节、七夕节、除夕等六个。中国节庆文化源远流长 ,姜夔的节庆词为我们提供了南宋社会民间节庆的习俗风尚 ,是南宋民间社会生活的缩影 ,对研究南宋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民俗学的独特视角来研究姜夔词 ,解读姜夔词中所携带的民俗文化因子 ,从而能全方位地深刻地了解南宋民间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对史达祖的咏物名作《双双燕·咏燕》,姜夔称赏其“柳昏花暝”,清人贺裳则赏其“软语商量”,认为姜夔未领略此词神髓.实际上,二人分歧的实质是对这首词上片的正面描绘之法和下片的侧面烘托之法各有取舍.见微知著,以此为线索,透过二人所欣赏的咏物词范型和他们自己的咏物词创作,可以看出其咏物观的差异.贺裳推崇“形神俱似”,而姜夔则推崇从虚处造境,侧写传神,以意脉贯串.姜、史一派咏物词的特点,由此亦能略见轮廓  相似文献   

16.
押韵是写诗作词必须要遵守的规范,因此就有对其用韵情况的考察及研究。通过对宋代词人姜夔的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揭示姜词用韵的具体情况,并将其与唐代温庭筠词,元代王恽词用韵情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姜词与前后代作品中用韵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诗词用韵情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其咏物词创作自成一家,主要表现为:"花"样繁多,以梅为主;物我相融,意趣横生;风格独特,令人称道。诸种因素相互结合,使得姜白石能与辛稼轩两分南宋词坛,足见其对后世词坛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诗词兼擅,《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暗香》、《疏影》为词坛名作,其托意历来众说纷纭。其实,两词在咏梅的外表下寄托了作者情脉一贯的怀人之情:《暗香》为怀念合肥恋人之作,《疏影》则为词人向范成大索求小红的闪烁之词。按照这一思路,则历代对这两首词的疑惑与难解均可冰释。  相似文献   

20.
姜夔卒年考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死后不久,他的门人张辑曾撰《白石小传》,惜在明初失传。传世最早的姜夔传记,系明初洪武年间人张羽根据姜夔八世孙福四所辑遗事写成的《白石道人传》。清代以来,研究姜夔生平的学者甚多,所撰补传、年谱有十多种。多方努力,集腋成裘,姜夔生平事迹已渐昭明。夏承焘先生《白石道人行实考》(收入《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其中《系年》及《生卒考》,又载《唐宋词人年谱》,文字略异),为这一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