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理论哲学的反拨,实践哲学主要探讨"应该怎样做"问题.对于实践哲学的这个主题,研究者必须把"从实践理解"和"对实践理解"这两种研究路径结合,反思目光既要针对"他者"也要瞄准"自我",既要面向实践也要拷问理论本身.基于这种理解,实践哲学的主要论域就矗立在新的地平线上,它们分别是:确立"做之应该"理论、考察"理论之用"的条件、分析"实践意识"的成因、反思"实践智慧"可能.这些论域进一步凸显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上都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现和方法论意义.这样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它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结论性说法,而没有留下引人深思的广阔空间,更缺乏对学习者进行深刘哲学思考的引导,令人遗憾.关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尼采>中多有论述,其详尽深入的分析思考比简单的结论性的说明更符合哲学的思,更能启发人进行哲学智慧的探索,值得借镜和反思.我们相信,在以更开放的态度对诸多看似细小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和讨论中,我们定会渐渐趋近哲学的思,获得哲学的丰受和教益. 们一般的马克思主叉哲学原理教科书上都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现和方法论意义.这样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它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结论性说法,而没有留下引人深思的广阔空间,更缺乏对学习者进行深刘哲学思考的引导,令人遗憾.关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尼采>中多有论述,其详尽深入的分析思考比简单的结论性的说明更符合哲学的思,更能启发人进行哲学智慧的探索,值得借镜和反思.我们相信,在以更开放的态度对诸多看似细小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和讨论中,我们定会渐渐趋近哲学的 ,获得哲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考的对象内容,而且也指向哲学思考本身,即哲学是思想思想。任何哲学理论、哲学研究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人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相似文献   

5.
“象征”在康德哲学中作为理念的感性展示,不仅是理解美和道德之关联的关键,同时它所代表的隐喻式思考和感性化倾向对把握康德哲学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图型”一样,“象征”也是联结直观和概念这两种异质性事物的中介,但由于“象征”所指涉的理性概念的特殊性,使得“象征”拥有最特殊的运作方式——仅关涉反思规则类比上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象征”作为一种诉诸直观的表象方式具有修辞学的传统,这种隐喻式的表达被康德提升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方式,服务于我们的哲学反思。但这种感性化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限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对“象征”的使用进行了区分和限制,坚持概念式思考在哲学中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西方哲学的传统,重新探讨了哲学的本质,强调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哲学智慧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按照西方传统,哲学可以定义为一种追求关于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哲学的社会功能和主要价值在于反对教条主义,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辨析概念和缜密论证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这个时代中"物"的状况进行一个考察.首先从消费的层面切入.消费一方面使得上手之物变成现成在手之物,另一方面使得实用性被主题化.作为结果,物被归结到实用性.接着将这一问题追问至概念对物的把握,这种把握在于主体将概念放入物之中.作为结果,物成了概念.最后,探讨了艺术.艺术作为我们与物遭遇的另一种方式,它具有去主体和让呈现两个向度,由此,艺术守护了物,并让物呈现.  相似文献   

8.
TRANSZENDENTAL:含义与中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理解和把握中,transzendental概念占有一个核心的位置。现在较为通行的“先验”中译仅仅涵盖了这个核心概念的一小部分含义。因此,需要对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做一重新思考,并选择更为恰当的中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考察这个概念的原创者康德本人的理解和解释,同时可以参考后来的康德研究者和新康德主义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而后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概念在以后的哲学家那里的传承与变化;这主要是指它在那些以这个概念命名自己哲学思想的重要哲学家那里的传承和变化。整个思考的结果表明,目前更为合适的中译应当是“超越论的”。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0.
汉娜·阿伦特“根本的恶”概念产生于对极权主义本质的理解.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即“人是多余的”,不仅超越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人性观的适用范围,而且指向理性的认知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问题.当理性与极权主义之恶相遇,其困境显现为:只有“人是多余的”成为罪恶的动机,恶才是根本的;而一旦这种动机违反同一律,道德规定尺度就一并消失.为了解释道德的来源问题,阿伦特放弃了对于恶的理性探究,转向对哲学和政治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