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宋代自杀女性以死亡缘由是否符合社会主流观念,分为维护主流价值观而死的节烈自杀女性和因个人情感或利益矛盾而死的因私自杀女性。以宋代死亡异象、丧葬之事和身后影响等史料为基础,探讨节烈自杀、因私自杀女性身后之事的异同,认为宋人对待不同自杀女性的态度差异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自杀女性的身后事宜处置和记述对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化和再造:国家通过旌表、制定丧葬制度和官员祭祀等途径促使国家意志和社会观念融合;士人响应国家意志,并传播至社会各阶层;普通民众在参与丧葬活动、传播灵异故事中得到教化。同时,民众和士人又通过传播故事、形成风俗等方式反馈和再造着主流价值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通过此过程融合和凝聚。  相似文献   

2.
对女性自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自杀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分析女性多种自杀现象,可以看出,女性自杀者大体有心理脆弱型、心理障碍型、心理压力型、为情自杀型等心理特征。解读“女性自杀”,我们至少有六点反思:应当关注和制止自杀行为;应当注意捕捉抑郁者自杀信号;应当消除对自杀认识的误区;应当提倡知足常乐;应当切实维护妇女权益;应当重点关注青少年。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自杀率在过去20多年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影响到全国自杀率的下降,二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受到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左右。针对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原因,文中的分析着重于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即我国境内大批农民离开乡土到城市打工。我国农民的打工潮包括女性的广泛参与。到最近几年,女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数每年有4000万之多。农村女性的大规模迁移规避了三种既往的自杀风险,即农村女性既往的从属地位、既往的家庭纠纷、既往的自杀工具。所以,农村女性的迁移是分析中国自杀率下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清代铜仁府女性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概括清代铜仁府女性自杀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女性自杀的比较,主要分析了清代铜仁府女性自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机多样但以惧辱为主、方式各异但以投水和跳崖为主、各年龄段都有但以青壮年为主、自杀原因不一但以动荡的社会环境为主。以此进一步认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是预防女性自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全世界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女性自杀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具有“传染性”。在我国,女性集体自杀现象较为严重,仍然存在婚恋矛盾自杀、殉情自杀、亲子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学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才女多为宫廷女子、贵族和歌妓,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诗词是宋代女性文学中最主要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内容多为抒发内心情感和家国情思。宋代女性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与独立价值。还原女性文学的自身价值,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描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的死亡。本文着重阐释主子、奴才的自杀与自相残杀,并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属于抑郁质和思想型的人格;卓越的家世遗传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其智达好学提供了基础,孤独的早期经历和丰富的童年教育造就了他忧郁安静、缜密智慧的人格,科举失败和重要他人影响又促进了他的学术发展和固执自负人格的养成。以往关于王国维自杀之因的分析多是常理性推断,而对王国维的一生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其自杀应是心理复合因素所致:人格因素应是其自杀的基础性原因,悲观思想、殉文化情结、贵族气以及多重负性事件是导致其自杀的发展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才女多为宫廷女子、贵族和歌妓,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诗词是宋代女性文学中最主要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内容多为抒发内心情感和家国情思.宋代女性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与独立价值.还原女性文学的自身价值,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0.
女性的自杀愈来愈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很多动机可导致女性的自杀。自杀归根结底是一种绝望的表示 ,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但与一般自杀的原因及女权批评的论调不同 ,文章试图证明 ,《晚安 ,妈妈》给我们作出了对死亡定义的新的阐释。该剧通过剖析主人公心灵 ,解读她为寻找现代社会所给予的或所剥夺的人的、尤其是女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做的努力。主人公最终用自杀获得了对自我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医助自杀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助自杀的合道德性主要表现在其基本原则、价值目标、道德可能三个方面。医助自杀遵循“自主”的基本原则,即医助自杀是病人自主自愿的要求,符合病人的自主性;医助自杀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尊严”,即医助自杀使病人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保证了生活质量;医助自杀的道德可能性是“死亡权”这一自然权利,即医助自杀使得病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了“有尊严的死亡”。当然,医助自杀必须考虑双方自主、医患关系持续良好、无其他替代方案、监督体系完善等条件,如此方成为可能,且合乎道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天使”和“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男性作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这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以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支配女性的目,这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井壁不稳定问题,开展井壁稳定性测井评价研究,主要从岩石力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测井信息计算地层岩石机械特性参数、地层孔隙压力、地应力分布、破裂压力等  相似文献   

14.
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也可以用于对中国古代自杀案例的研究和探讨.在《红楼梦》所描写的11个自杀死亡案例中,每个案例都面临着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以及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等三种压力源,但却都不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的压力源.这表明,在《红楼梦》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自杀死亡者往往同时面临着几种不协调的压力源,他们的死亡是这些压力源所产生的不协调压力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华 《东方论坛》2010,(5):17-21
明清时期的列女主要包括贞女节妇、烈妇(女)、孝女德妇等三大类,她们是中国古代妇女被压迫、受奴役的缩影。列女的守节年龄越早、守节时间越长、寿命越高,生存境遇就越艰难。列女的非正常死亡也是考察这一群体的重要因素,她们或自杀或被杀,原因大多是为了成就贞女烈妇的美名。内因是妇女守节的主导因素,明清政府通过物质和精神等各种形式强化妇女的守节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妇女的人格要求,由此造成了明清妇女独立人格被否定、人生价值被扭曲的悲惨境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并无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司法实践通常将其作为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处理。根据行为人主观是否为恶意、客观是否造成了死亡后果为标准,将实践中教唆自杀的情况分为三种进行甄别。可以认为,对于主观上出于恶意、客观上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教唆自杀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建议针对此类情形在立法中增设教唆自杀罪;对于帮助自杀行为,应当认为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达到动用刑法处罚的程度,故而将此行为作非罪化处理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自杀已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状,探究并减少自杀行为是当前相关学术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纪话题。而西部青少年的自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他们大多处于社会和经济劣势地位,自杀的危险性更高。预防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紧要的社会问题。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营造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建立具有抚慰心理、调适行为、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的文化体系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率偏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国家与社会应在加强教育、社团关注、保护权益、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重视,同时个人自我调适和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Conclusion  Although I find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superior to earlier papers that simply attempt to measure wage differentials across occupations, the analysis still remains flawed and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the authors are not clearly stated and can be questioned. The authors assume that firms erect barriers that prevent women from entering certain occupations and that, therefore, also prevent women from taking advantage of higher relative pay. The idea that there might not b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women who want to work in or are qualified for any given occupation is not considered. The authors also do not give an adequat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ir finding of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itability and smaller gender wage gaps. Economic theory sometimes suggests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and therefore it is up to the authors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t is also assumed that all productivity factors have been “controlled for” in the analysis and that any wage gap that exist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s due to “bad” discrimin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therefore being that if affirmative action is having an effect on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men and women (which their evidence indicates is the case for some industries) that this is a positive effect. However, if the assumptions upon which 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are questionable, then the conclusion is questionable as well. Affirmative action legislation that decreases the wage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may actually be counter-productive. Deborah Walker received her B.S. and MBA from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her Ph.D. in economics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he worked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Loyola University New Orleans from 1987 to 2000. She has also worked as a policy analyst in Washington, D.C. She is currently a part-time instruc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and 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 and has started her own business. S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journal articles and public policy analyses and has contributed to several books. Most of her publications have been in the area of the economics of women in labor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