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瑶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分支复杂,自称、他称繁多,但其中布努瑶的来源应与苗、壮、侗等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瑶族的称谓繁多,有必要进行分类,如以地名、服色、习俗等为标志,使研究对象的性质更为明确。历史上瑶族的称谓也颇多,反映出各民族间态度的变化,既有初始的客观记录,也有后来民族歧视的影响,有必要了解其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
族称是恢复“水家族”的好,还是保留“水族”的好,这是自“贵州省水家学研究会”建立之后在水家同胞中关注的热门话题。这里,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虽”、“水”、“水家”的来由在民间,不论何地的水家人都自称“sui3——虽”,“水”是他称的音译,又是自称的谐音与义译,也是史称的用字。作为一个民族的称谓,自称、他称、史称有如此巧合者,这在中国56个民族称谓中是极为罕见的。民间传说水家古代有“虽柳”、“虽闽”、“虽干”三大支系。这些支系都认定族名为“Sui3——虽”。水语的定语大多是后置式,由此判定这些支系称谓…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着自称“秀门”和“吉们(勉)”的瑶族近七万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为60,202人,1985年底统计为63,531人),集中居住在靠近中越边境一线的河口瑶族自治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绿春、红河、元阳、屏边四县亦有少量居住。瑶族进入红河地区的确切时间,各种汉文典籍均无详细记载,但从瑶族古书,民歌、古墓以及世代相传的《先祖单》大体可以论定,明末清初之际已有少量进入(笔者  相似文献   

4.
音乐、舞蹈在民族学上的应用,核心是个民族音调问题的研究,以及民族舞蹈基本动姿问题的研究。 作者以瑶族为例,就如何应用民族音调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我们去识别与梳理瑶族各支系群内的系统与网络的结构体系,来谈我粗浅的体会。 瑶族所说的语言基本上有四种,即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和汉语。说勉语的有:过山  相似文献   

5.
自称“拉珈”[lak~8kja~3],汉称“茶山瑶”的瑶族,人口一万余人,聚居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他们所操的语言,称“拉珈语”。关于拉珈语系属问题,已故的瑶语专家罗季光先生最早提出:“大瑶山金秀的寨山瑶(亦作茶山瑶)的话跟某一种壮话很相似。”1956年,又进一步说:“茶山瑶语  相似文献   

6.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越及其后续民族族称繁多,对于这些族称的来源、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历史、民族学、语言学材料对百越各种族称进行分类,阐释其来源、蕴意。“夷、越、俚”等称谓为越人自称;“瓯、勾吴、乌浒、僚”等称谓源于百越语“人、我们”(兼作民族自称);洞(侗)、仲、撞(壮)等称谓为“田坝”意,“洞人”(蛮),即为“田坝人”之意。  相似文献   

7.
族类称谓的类型、制作及不同时期涵义的演变,反映了民族交往的历史过程,体现了族际政治的结构变化。文章尝试走出自称与他称的传统二分,以官方称谓引入国家对族类称谓的影响,把族类称谓分为自称、他称与官方称谓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从官方称谓与自称和他称的关系出发,整理了封建王朝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三种背景下我国族类称谓相互转化和发展演变的大致情况,尝试厘清不同时期称谓演变背后的原则和脉络。称谓制作与演变背后,是意识形态、族体政治与民族交往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周代崇尚礼乐文化,称谓是其中一个经常性的问题,也是士大夫交往中礼仪规范的自称部分,不应出现差错。《论语》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时,或称名,或称字,复杂多变。文章通过对《论语》中称谓的分析,探讨整理者行文的严谨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9.
“客家”称谓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罗香林先生到近年的客家学研究者 ,对“客家”称谓出现的由来与年代不断有所讨论 ,然而一些讨论或因文献资料不足 ,或因对文献的理解有偏差 ,更在于未能寻得更多具体史料的支持 ,故而不是语焉不详 ,就是过于主观武断。“客家”称谓出现的年代问题 ,是客家学理论架构上的一个重要关节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好 ,“客家史”也难于动笔。笔者近年侧重研究清初“湖广填四川”和“迁海复界”所引发的客家移民运动。这一考察经常涉及“客家”称谓问题。本文即在对四川、广东、福建、台湾、南洋移民考察的基础上 ,提出“客家”称谓的出现应在“客民第四次大迁徙”的康熙至乾隆年间 ,而且是以“他称”率先出现在广州府、肇庆府的粤语区域内。“他称”转为“自称” ,作为客家民系整体说来 ,则应是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之后。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研究有了新的起色。本文试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概述,间或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识者。 关于长诗的名称 这是一个研究者们笔下常有,而未曾专门论述的问题。一些常见的称谓是:《格萨尔》,或《格萨尔王》、《格萨尔王传》,其前冠以长诗、史诗、长篇文诗、神话长诗、英雄史诗等修饰语。 一般的称谓仿佛无关宏旨,而科学的称谓却往往代表着称谓者的倾向和观点。生活中,人们喜欢用简称或省称,而简称、省称  相似文献   

11.
苗族的自称与荆地蛮夷、熊绎之关系石宗仁一个民族的称谓,可分为自称和他称。自称不仅是民族意识最浓缩的凝聚,而且还是该共同体最稳定的要素。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自称与该共同体同在,如果民族自称消失了,很难说该共同体还存在。所以说.民族自称标明该共同体的存在及...  相似文献   

12.
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 先秦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很多。除了一些君主专用的称谓(如孤、寡、不榖、余一人等)外,泛用的据《尔雅·释诂》有以下十种:“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其中我、余、予、吾使用广泛,为人们所熟知。“朕”作为封建帝王专用的自称,是秦统一后的事(《广雅》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以朕为天子之称),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蔡邕《独断》云:“朕,我也。古昔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其实,朕在先秦虽非君主专称,但使用范围并不越出贵族社会的圈子,这从  相似文献   

13.
瑶麓是贵州省荔波县东北约35公里处的一个村寨名,与其毗邻的七、八个村寨居住的均为瑶族,在建制上是一个乡,以瑶麓称之,故瑶麓又是一个瑶族自治乡的名称。全乡共有200余户1300余人,有韦、覃、卢、欧、常、莫六姓,故有时又被写作“瑶六”。瑶麓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接近苗语支,自称nu~55mhou~22,汉文史籍或当地汉族称之为“青瑶”、“青裤瑶”或“黑瑶”、“黑裤瑶”等。1983年3月作者曾在这里作了两个星期的田野工作,回校后遍查了有关史籍以及岑家梧1946年写的《瑶麓社会》、柏果成等编的《贵州瑶族》一书和《月…  相似文献   

14.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在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广西大瑶山区(包括已划归桂平县管辖的木山乡),居住着5种不同自称的瑶族:拉珈(茶山瑶)、坳标(坳瑶)、炯奈(花蓝瑶)、勉(盘瑶)、甘迪门(山子瑶)。建国前,一些人把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统称为“长毛瑶”,把盘瑶、山子瑶统称为“过山瑶”。  相似文献   

16.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讽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大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讽的一面,他没有直接谈,但是实际上正由于他在《史记》中对汉天子多有刺讽,才这样辩说的。他又在《匈奴列传》评语中说:“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闲则章,至定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汉日三种称谓语境下不同形式的用法、功能和认知视点展开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语的视点主要是与语言形式有关,而与称谓语境并无多大关联,其光杆名词是可借位视点,直接组合形式是平行视点,加“的”形式是相交视点。但是,日语的视点则与称谓语境有关,而与语言形式的相关性不大,其表自称和对称是可借位视点,表他称是相交视点。文章认为,不同视点选择的认知动因是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汉语表自称和对称时,直接组合形式体现出较强的交互主观性,而日语有表交互主观性的形式标记,表他称时交互主观性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恩格斯关于要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价文学作品的论述引起文艺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这一要求的科学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试谈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一文(载《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谈》文)有志于此。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论述,使恩格斯的理论“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拜读之后,觉得此文尚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谈》文在“从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意义上探讨”这一问题时,作了一些缺乏理论和事实根据的论述,这里谈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以作刍议,祈盼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9.
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法尼进早餐》潘明元对于当代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Capote,1924,9,30-1984),评论家们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说他是“爱伦·坡式的哥特式小说家”,有的称他为“美国南方作家”,有的则赞誉他是美国“非虚...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广西都安的绝大多数瑶族自称“布努”,他称为背篓瑶,直至解放前夕,他们仍残存着一种叫做“密诺”(也有叫“颇诺”或“落诺”)的社会组织。与广东连南的瑶老制和广西大瑶山的石牌制以及南丹白裤瑶的“油锅”组织相比较,布努瑶的“密诺”组织独有一些特点。本文试就“密诺”的组织特点和社会职能、“密诺”的产生年代和历史演变、“密诺”组织长期残存的社会根源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