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扶云 《社区》2013,(35):4-4
经典文本,总在阅读者眼睫下——闪着幽亮的明眸。经典文本,凭借著者卓越的心灵体验,传达哲理、诗性的文字“泉水”,达到情感与形式上的迷离与和谐。经典语句的魔力,在于直达读者内心。经典的文章,踏着或远或近时间征程,在空气中流转,让有心人捕捉。譬如,忆念中的甜蜜,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入 ,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 ,将部分发言 (包括书面发言 )整理成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4.
清词经典化是清词研究的热点,而陈维崧是清词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对陈维崧词的经典化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通过考订乾嘉时期的稿钞本《笠者词稿》,可知该书作者为凌立仁,其创作模式较多效仿陈维崧《湖海楼词》,由此印证了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与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今天经典文本的阅读仍然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经典文本的阅读不仅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摇篮,而且可能成为孕育、揭示规律的母体。但是基于种种原因,中文专业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重视不够。结合《文学理论》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树立经典文本阅读的培养理念以及具本实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孟方  周艳青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113-116
经典文学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典文学文本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不定、师生阅读兴趣较低、解读方式一元化、阅读教学评价模糊化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的中学语文经典文学文本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行综合的改革,转化经典文学文本的价值、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视听媒体、激发师生阅读和学习经典文学文本的内在动力,是提高语文经典文学文本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典解释学不一定是哲学史研究,但时下推动这一学术方向者,则多同哲学有深刻的渊源.至少,从汤一介先生的呼吁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等刊物发表的相关专辑,可以加强读者在这方面的印象.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疑惑:难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就不是经典?虽然我仍未读到对此进行质疑的文字,但这种怀疑很好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诠释学关于"文本"、"经典"和"诠释"这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出发,阐明文本并非语言学上所谓传达作者意义的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不断要诠释和解读的未完成品或中间产品,经典并非属于过去时代的意义固定的卓越作品,而是其意义需要未来不断阐明的历史性和规范性统一的构成物,而诠释也不是一般科学所谓知识论的客观或中立解释,而是主体不断与文本周旋的经验和实践的参与。当西方经典诠释在近代重Klassische在当代的意义生成时,中国经典诠释却仍着重Kanon原有固定化的经义的施教,因而当西方经典诠释强调认识论的客观解释时,中国经典诠释却强调实践的和教化的理解。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不是以西解中,也不是以中解西,而是中西互解,同样,古今中介既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厚今薄古,而是古今不断生命沟通和融合。我们是在与经典作品的不断交谈中获取新生,同时,经典作品也正是在这种不断交谈中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小鲍庄》审美空间的相对狭小;《棋王》的瑕疵;《红高粱》审美的缺陷与作家思想上的局限等。它是导致“寻根文学”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重读经典",是当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转向,李衍柱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以其新的思路与方法,显示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意义.在如何选择经典与如何解释经典上,李衍柱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经验.无疑,他的思考,不仅有助于重新理解经典的伟大思想,而且,有助于克服文艺美学研究中的幼稚病.  相似文献   

12.
田淑晶 《东方论坛》2007,(2):126-127
李衍柱先生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以下均简称《导读》)通过细致深入解读美学经典文本,回归经典文本,探寻诗与美的轨迹。本文着重提出的是《导读》论述中内隐的方法,具体地讲,是李先生重读美学经典、进行理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的讨论在根源上是关于权力的争夺,论争双方都没意识到经典具有外文本和内文本的双重性,仅仅抓住可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而变化、呈现相对性和历史性的外文本;但对呈现相对恒定状态、承载外文本内容的内文本则少有人关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文本理论的匮乏才使经典一再失语。文本理论的建构不但可以维护传统经典,又具有建构新经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经典文本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文化的冲击波中 ,口述实录浮出水面 ,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透视其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原因 ,它汇聚了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种种特有的印迹 ,是国家、媒体、读者及讲述者共谋的产物 ,因而成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经典文本书写。  相似文献   

15.
历来研究老子文本(指《道德经》)微言大义和版本歧变者众,但研究老子文本书写机制者罕见。以通行本为例,老子既要“言道”,又坚持认为“道不可言”,如此“两难境地”,老子文本选择以隐喻为核心的话语机制,借它物与“道”之“相似”,以“言道”之“能指”,实现了“道”之“可言”“可名”;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非道”、“不道”的一方面“不同”,也即溢出“能指之相似”之外的内容(所指),实现了“道”之“不可言”“不可名”之端。如此而已,实乃老子文本作为经典存在的关捩点,是认识老子文本话语机制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6.
当下文学理论沉隐于"自上而下"的本质主义普适性之中,实践缺席、鲜活退场,致使文学理论深陷泥淖。经典文本阅读介入到文学理论及其教学之中,并指归于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从而敉平了文学理论的缺失,实现文学理论的拯救。  相似文献   

17.
《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自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文本具有独创性、典范性、实证性和永久性。精读和重读原创性的文学以及文艺学、美学理论的经典文本 ,是进行文艺理论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文艺学范畴研究中 ,对经典文本的分析尤其重要。没有范畴就没有体系。文学典型等文艺学范畴是文艺学理论体系的细胞和“纽结”。掌握和建构文艺学的理论体系 ,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研究文艺学范畴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本问题是探讨宋明儒学的基源性问题。宋明儒学文本的意义生成,也是宋明儒者思想言说的文本化过程。文本化的核心是文本的经典化。从语言哲学视域来看,宋明儒学文本结构大概呈现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三重性特征。微观层面的文本,主要讨论字、词语等“字”之“义”;中观层面的文本,主要研判篇章结构、经典文本;宏观层面的文本,主要探究诸文本之间的意义关联。在宋明儒学文本经典化过程中,宋明儒者不仅建构了形上的经典统序,使道统、学统有所系属,而且落实了经典诠释背后的治世关切。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于经典的期待视野在于,经典是权威、典范的作品,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有着久远的感染力量。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群选经典化的趋势,这是观众能动作用加强的结果,也是电影经典建构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电影产业中经典文本的建构不仅由学术精英进行指引式判断,而且参照大众的评价。大众并非缺乏文化积累的群体,他们往往能够提供质朴的观影体验。电影产业中经典文本的建构是对文化资本进行选择和分配的结果,经典作品将是文本必然性与文化任意性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的研究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拓展对朱熹经典诠释学的认识,选择从文本(包括经典文本作者)出发的角度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进行研究,并从五个方面进行挖掘整理、概括总结:分析句读、字词训诂、篇章结构、文献典籍、文本作者(圣贤原意)。从文本角度分析朱熹经典诠释方法,对朱熹经典诠释学的研究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