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明清江南与闽粤地区的经济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后期至清代 ,在全国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市场网络体系。这使得江南经济与闽粤等地区的经济交流日益扩大 ,从而将江南区域市场纳入全国市场体系之中。本文据此探讨两地经济联系、市场互动关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海英 《社会科学》2003,(10):94-103
明清时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是非常密切的 ,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而言 ,无论是闽粤地区丝棉纺织业、果木、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崛起 ,还是两湖等地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江西过境贸易的繁荣 ,以及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等等 ,无不与江南经济密切相关。江南在同各区域的经济交流中 ,互相开拓市场 ,共同促进了各地的商品经济活跃 ,体现了江南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密切的互动关系及江南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查清华 《学术月刊》2012,(4):108-114
僧诗和诗僧肇自江南,盛于江南,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江南僧诗多以意趣取胜,清幽高逸,自在自然,迷心顿悟,万法皆空,常显出凛然的气骨,豁然的心胸,超然的精神,亦常有一种明丽,一种愉悦,一种活泼;其表达方式,借助江南山水风物,寓人心于物象,寄无相于现相,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使人能触摸虚空,目击道存。江南僧诗亦常抒世俗情怀,对爱情的咏叹多用乐府体,这是江南民歌的历史传统,也是出家僧人的抒写策略;而抒发强烈的怀母情感,主要与江南区域地藏王菩萨崇拜有关;僧诗抒写友情,尤其对生离死别的理解,则见出江南僧人的文化性格。总体看,博学重教的区域传统造就江南诗僧的文化素养,审美主义的人文习尚引领僧侣的诗歌爱好,钟灵毓秀的山水自然提供艺术体验的最佳对象,活泼自在的生活情调使僧人的社会交往呈开放性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加深了江南佛教的世俗化程度:正是江南区域的文化个性和现实生态,铸就了江南僧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江南婚嫁论财风尚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婚姻观念也因之发生嬗变。此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其明显。婚嫁论财风尚的流衍与扩布,便是此种社会变革在婚姻领域内的反映。文章厘清了明中期至清代的江南区域婚嫁论财风尚的变迁轨迹;指出此风尚的产生除了经济因素是其根本动因外,江南社会传统的奢靡之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江南士大夫在婚礼消费上树异于人,富商大贾则求同于人,而普通民众则盲目模仿从众等等,也是婚嫁论财风尚积淀生成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代江南与两湖地区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江南与两湖等地大规模的粮食、丝棉纺织品及木材等跨区域的经济交流,反映了同时期全国性商品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其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就江南地区而言,大量商品粮的输入,保证了江南丝棉经济作物种植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及粮食的各类生产资料性消费,促进了江南丝棉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多种经营的发展;对两湖地区来说,大量商品粮的输出,刺激了该地区粮食种植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清代全国最大的稻米产区。清代两湖地区棉纺业的兴起,虽对江南棉布市场有所冲击,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机遇,它预示着江南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夏炎 《社会科学战线》2023,(12):88-96+282
白居易皋亭庙祈雨的个案,揭示以信仰为媒介,江南地方家族、地方官府与区域社会之间互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中古时代江南区域社会史图景。陈氏家族是自东晋以来,钱塘、盐官、海盐诸县的富庶家族,支配着上塘河、临平湖的水利资源,他们通过建立皋亭神祠,利用佛教与祠神双重信仰,提升与巩固家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增强家族凝聚力,并保障家族的经济利益。白居易到任杭州后,基于当地区域治理需求,通过在皋亭庙实施祈雨仪式,搭建地方官府与地方家族之间利益关系的桥梁,从而顺利实现利用上塘河水灌溉两岸田地,以及在上塘河水位不足的情况下,决临平湖以灌注官河的区域治理设想。在以信仰为纽带的区域社会中,地方长官为的是实现短期治理目标,地方家族则希望获得长期经济利益,正是在官民两种愿望共同驱动下,不仅使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而且不断推进区域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安涛 《江西社会科学》2007,1(7):139-143
明清时期,在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下,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发达。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在缓慢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江南经济中心从苏州到上海的转移,江南市镇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江南新的增长极后,传统市镇体系开始分化,部分市镇融入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得以继续发展。而部分市镇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镇的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研究到区域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史研究正在向区域研究的纵深发展.为实现整体史的研究目标,学者们一方面注重区域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则注意区域间的互动,由区域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新近召开的"比较视野下的地域社会研究--徽州与江南的文化认同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史学界关注的区域比较的理论和实践、江南区域的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区域文献资料的开拓和利用等学术前沿问题,作了介绍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江南社会经济这一课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关于江南商业的研究因为关系到对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估计,讨论更是一度热闹非凡。范金民先生关注这个热门课题,但并不热衷于概念之争,而是潜心于江南商业实态的研究。他的新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是对江南商业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该书的特色有四:其一是系统性,全书5章,在对江南商品的生产、流通、市场、以及江南的商人商帮作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为我们描述了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概貌,理清了江南经济发展的线索,回答了商业兴盛与江南社会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是我们于1986年在筹建江南文化书院时,提出的一个区域文化概念.1989年在《新华日报》"一家之言"专栏,以《江南文化初探》为题作了概括论述.那篇论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这里再作进一步阐发,以期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共同开展这一专题研究,推进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一、我国文化发展中的南北差异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从整体看,大体可以归为南北两大系统: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人们通常称之为黄河文化;长  相似文献   

11.
区域传递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传递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增长极”的提出、经济增长在区域间传递的效应分析、区域间要素传递的分析等三个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有效传递 ;从区域传递角度 ,探讨市场作用与政府干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耦合机制 ;对转轨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传递机制的系统研究 ,是实现西部开发和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近年来,文明起源问题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明探源工程正在向纵深开展,新的实证性成果不断涌现,预示着中国史学在这一领域将有引人注目的发展,这是十分可喜的。就个人的看法而言,在具体地研究文明起源问题的同时,探讨如下这样一个宏观的理论性问题,同样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文化是都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精神的都市是不能长久生存的;同时都市文化的产生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累积。为此,尽管目前以上海为首的江南都市发展处在一个上升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汇特别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赋予其更多的现代色彩和新鲜力量,但我们在研寻江南都市文化的本体内涵时,还是把目光放在了江南文化上。因为江南文化作为江南地区的原生态文化,也是孕育江南都市文化的母体,与其它类型文化相比,自然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内涵。从文化起源和发展角度来说,江南文化是一种自然诗性文化,而非意识形态性的文化。这从江南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林生 《江淮论坛》2012,(2):159-163
经济学对市场的研究主要从效率的角度,而社会学的研究更注重对市场权力系统的研究。梳理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发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受市场之外的更大权力场影响的、具有市场内部型构关系特征的以及它是参与行动者与市场相互建构的一种互构性的存在。应用社会建构论的研究方法,利用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市场概念化为一种"市场场域",是经济社会学对当前市场研究的一个新转向。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地区是中国市镇发育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华北地区则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体系形成较早的区域,但公元12世纪以后,华北的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江南,直到近代华北的市镇不如江南发达。文章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研究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从市镇的发展情况、市镇的分布格局、市镇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研究它们的差异,进而探讨近代华北市镇发展落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论及江南社会经济时说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此语既说明了江南从远古起就是一方风调雨顺的富庶土地 ,亦揭露出至司马迁作《史记》时 ,江南经济开发程度之低 ,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于中原发达地区不可同日而语。然何以如此 ,《史记》并无细言。中经西汉后期至东汉一代 ,由于江南人民的辛勤劳作、积极开发以及中央行政管辖的加强 ,江南经济状况大有改观 ,经济地位相应提高。但是 ,秦汉时期江南经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取得了什么成果 ,江南经济有何区域特色 ,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7.
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区域间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降低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框架,确保合作顺利运行;有利于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一般是依据系统要素合作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系统的运行需要有动力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因而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也应包括动力、组织、约束和协调机制这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8.
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重点区域,肩负着打造高效承接产业发展的平台、塑造高品位滨江生态新城市的重大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主要以欧盟、北美、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为主要区域进行分析。通过对趋势的分析,本文认为对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以错位发展为核心,优选重点承接产业;以区域合作为平台,构建皖江城市带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以"补链"为抓手,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9.
光伏发电已被我国确定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是其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基于"全额上网"模式,构建省域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经济性评价模型,对福建省68个区域居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福建省居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11-15年,投资内部收益率为8.0%-11.4%;高净现值、短回收期和高收益率的区域位于闽南和沿海地区,低净现值、长回收期和低收益率的区域位于闽北、闽东和闽中,特别是其中的山区;最大优质潜在安装市场是厦门市和泉州地区。结论是:福建全省各地拥有富余资金的居民在一般情形下都值得安装光伏系统。  相似文献   

20.
王伟 《兰州学刊》2009,(3):173-176
江南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江南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江南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江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江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