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自幼深受故乡浓厚的佛教文化熏习,其思想理路游走于儒佛之间。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年间的乡村避难生活改变了废名的人生轨迹,也使废名思想由援佛证儒、会通儒佛而至出佛归儒,在精神体认与自我塑造中确立了儒家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赖勤芳 《天府新论》2005,13(6):120-123
"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诗与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废名的诗与禅有难解的因缘,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废名小说创作的质与量远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之上,然而渗透在他小说中的却是诗的精魂。他“写小说却象蒸溜诗意,一清如水”。废名曾自道写小说是“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探究诗人的废名,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作为文学家全人的废名,更深一步透视废名的诗化小说,也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寻得某些启示。上篇:精神的“逍遥游”废名的诗歌主要创作于三十年代。在新诗史上,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与彳亍于街头的凄惋迷惘,他不焦不躁,内心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茅盾、老舍、丁玲、废名、萧红五位小说家进行“经典”新释。茅盾的《幻灭》和《虹》形象饱满,结构宏大,把个人命运有机地组织到历史大事件中去,使历史材料中深藏了“人”的主题,具有饱满的历史感;老舍终其一生表现了北京的近现代市民社会,着力对中国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进行了批判;丁玲五组描写近现代女性形象的小说,可以作为理解丁玲的一条线索;废名的晦涩其实是与他的创造、创格联系在一起的;萧红的小说则以个人化的感觉和文字为特点。  相似文献   

5.
废名:传统中的现代[美]史书美著岳耀钦译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1926年左右开始以废名作笔名。他的成长环境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废名出生在河北省黄梅县,是一个有着众多庙宇及佛教文化遗产的地方。他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学如六朝文、唐诗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萧红站在“大地民间”立场,从女性生命体验出发,以“散漫的素描”呈现未加雕饰的东北人民生活的原生态.以《生死场》来看,其自然清新的语言与大地紧密相联,众多的譬喻充满原野气息,显示出民族语言的丰饶华赡,同时,其也营造出了一个氤氲不散的磁场、一个混沌的诗境.由此萧红走出了有别于鲁迅和废名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废名在创作中把诗和小说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最具个人特色的诗化小说。他的小说诗化艺术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生命的诗意表达,二是对世外桃源的诗意构建,三是诗意浓郁的语言艺术。废名的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书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意境深远、冲淡平和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废名小说的诗化写法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空间,使读者在山水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熏陶中领略浓郁的诗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一 在当下大陆中国无数的写作者中间,张远山称得上独特.他不属于各种类型化的职业写作:比如专业或业余一类的作家、学者学子教授、新左派自由派知识分子、报刊评论员、自由撰稿人,等等.写作之于他多是一种生活的经验和表达,是一种生命的完善形式.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而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确立其历史地位的,但他又是一个“综合体”,对政治、哲学、科学、社会革命也抱有浓厚兴趣,从而显出其文化思想的开阔性。与同时代作家“文化人”相比较,茅盾的文化思想既保持着同一性的一面,又显示出独立不羁的文化品性。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王若飞语),在本世纪,茅盾的文化思想、文化选择曾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了独具的眼光和思考;正是因此,他的作品得以传世.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他的小说有不少和散文几不可分.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故,论者在论及废名的贡献和影响时,并不只是就小说论小说,而不免论其文体.例如周作人称道废名的"文章之美",即"用了他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