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西族社会流行的"化賩",最初以民间结社形式存在并延续至今,如今作为纳西族人际交往的"非结构形式"对纳西族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丽江地区纳西族"化賩"活动为研究对象,应用民族学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历时性梳理了"化賩"的发展与变迁,共时性探讨了纳西社会中的"化賩"在纳西社会中整合、保障、认同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分析"化賩"在整合纳西族社会经济、人际资源以及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档案史料是以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汉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几个时期,主要包括碑刻、画像石刻、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谱、木氏宦谱、传记、民俗、书画档案等类别,各类档案的形式、内容、价值等,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近生来,丽江地区有关部门加强了纳西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为宣传、介绍、研究纳西文化的精华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甸县三坝乡是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现有纳西族人口近万人。白地是三坝纳西族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纳西东巴教的发祥地,被公认为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古朴习俗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区。纳西谚语云:“没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白地东巴最贤能”。可见,白地已在众多的东巴教徒和纳西民众心目中被赋予了“圣地”的意蕴。从事纳西文化及东巴教研究的陶云逵、洛克(Joseph F.Rock)以及李霖灿等中外著名学者,均到白地进行过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在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纳西族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到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在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纳西族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到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白地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三坝区,是纳西族聚居地区之一,以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圣地而在纳西族社会中享有盛名。据笔者一九八五年七月在这里考察时了解到的情况而言,白地在社会历史及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等方面,较其他纳西族地区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东巴教影响较深;第二,位于纳西族与藏族地区交接地带,历史上较长时期都属于藏区所辖,接受了一定的藏文化;第三、地处偏僻山区,四周为雪山峻岭所环抱,长期处于封闭状况,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分析界定,认为纳西族文化的本体实质是通俗文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媒介文化全球化,纳西族社会文化有部分呈高雅文化变化的倾向,在与大众文化的交汇中,纳西族高雅文化无力应对其侵袭。为了保持纳西族文化的持续发展,提出应当要创造出纳西族大众文化,与汉民族大众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同质谈判协商,最后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要创造纳西族大众文化就必须回归本民族通俗文化内核,同时借鉴先进大众文化的形式和传播渠道建设,从而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纳西族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8.
杨福泉研究员的《纳西族文化史论》一书最近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45万余字的学术新著,是作者30年来致力于纳西历史文化研究之集大成者。该书由8个部分组成:1·纳西族社会与历史概述;2·纳西东巴教文化发展史论;3·纳西社会的佛教、道教文化史论;4·纳西族哲学史论;5·纳西族艺术史论;6·清代“改土归流”与纳西族的文化变迁;7·纳西族哲学史个案研究;8·从丽江古城看历史上的纳汉文化交融。书前专设“导论”,附录有“主要参考书目”,洋洋洒洒蔚成大观。我认为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强烈地表现了所独有的特色。一、总体把握纳西族…  相似文献   

9.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丽江撤地建市并提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旅游业对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只有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才能保持丽江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要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提高本民族素质是根本。  相似文献   

11.
评《纳西族史》的特色与学术价值黄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纳西族学者郭大烈、和志武撰写的《纳西族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是迄今为止体例较完整,材料较丰富,结构较合理的一部纳西族通史,从远古一直写到1949年,将纳西族发展历史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纳西文化与消费经济的相关研究方面,略述几点意见。 一、对纳西族文化发展现状的基本评估 源于氐羌之属的纳西族,今天能够在全省各民族中,以36。76%的文盲率、6‰的大专生比例、171.4‰的中小学生比例,在文化发展上,成为我省文盲率最低的一个民族,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一种遗产。纳西族文化档案化与纳西族档案在丽江旅游中的价值既是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人类学家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论文基于民族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在结合旅游人类学中景观符号、遗产怀旧、宗教朝圣、艺术审美、文化变迁、舞台真实、博物馆旅游等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了纳西族档案在旅游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符号价值、怀旧价值、宗教价值和美学价值。明确旅游人类学视阈下纳西族档案价值之所在,一方面可以拓展民族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和创新研究视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在大旅游背景下对纳西族档案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而这也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诹访哲郎先生的《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诹文),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而需要深入探讨的“假说”:即“现代纳西族是由土著农耕民与南下的游牧民融合而成”的,诹文从纳西族创世神话入手进行探索,颇有一些独到之见。但这一纳西族族源新说至少有三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纳西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近10余年发表和出版的专著来看,纳西族研究继续拓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本文仅就接触到的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下,以资参考。一、族源、民族关系和历史研究(一)纳西族族源问题一直是纳西族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村镇的景观空间形态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通过对丽江白沙镇的村镇整体形态、街巷、建筑单元的现状和变化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村镇景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文章从当地政府、旅游开发、村民、外来人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旅游经济利益主导了村民、外来人员的新建、改建行为,是村镇空间形态从渐变型到突变型的主导因素,当地政府有限的监管力度也加速了其空间变化;并根据各因素间的关系,探讨在旅游经济利益影响下传统村镇景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谈论东巴,大都从宗教方面着手,也有许多论及东巴与纳西族文化的文章,惟多侧重于文化的某个方面。对创造,传承纳西族传统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东巴经师的全面研究则多少有些忽视。从纳西族文化的发展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七世纪以前为原生文化,从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唐宋)为形成纳西族传统文化——东巴文化时代;元明两代为双轨文化——东巴文化和接受汉族文化并行,从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到公元1949年,东巴文化与汉文化逐渐交融,形成新的纳西族文化。本文试图将东巴放在纳西族文化总体发展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提要]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丽江土司木氏、大研桑氏、大研牛氏、大研杨氏、石鼓周氏、黄山杨氏、束河和氏七个文学家族,共计三十人,一门能文,簪缨彩笔。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的自然生态风貌、政治制度的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文学家族家庭环境四个因素最为密切,纳西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文学创作较为全面,民族特色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贡献卓绝,既为纳西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我们进一步阐释纳西族文学家族的内在核心创作价值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代。这一时期,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曾有过迅速的发展,探究它的原因,不仅有助于纳西族历史的研究,对今天的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明王朝平定云南后,为了迅速建立由中央王朝控制的行政机构,在一些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丽江木氏土司便是这种制度的代表之一。公元一三八二年明军攻克云南,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朝廷赐木姓,次  相似文献   

20.
前言 “纳西族与古代羌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纳西族是作为游牧民的古代羌族南下的一支,定居、从事农耕生产后转化而成的。”关于纳西族起源的问题,由于方国瑜、李霖灿、J·F·Rock等学者引用取材范围很广的各种“证据”进行了论证后已经成了论定。《中国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纳西族简史》等书也采纳了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