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称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象苏州秀气的园林,淡雅清峻,玲珑透剔。陆文夫自己也以园林比小说,说“网师园是个短篇”,“它小巧秀气,比例、尺度缩小。十分怡人。”对于陆文夫小说的读者来说,这不难体会。然而,作为一座园林,不能设想其色彩是单调的,除了其布局结构的精巧独特外,色彩的丰富和斑斓不可缺少。陆文夫的小说对于色彩艺术独到的运用,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探索陆文夫小说的色彩艺术,对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不无裨益。陆文夫还没有作过关于小说色彩艺术的理论阐述,这也许是他正埋头创作、精心构筑之故。然而,他的小说色彩感是何等浓烈!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陆文夫是善于对社会世象进行调色的作家。尽管陆文夫作品中对色彩描写的词句那么少,有时几乎整篇作品中也找不出多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表色字眼,但色彩感依然十分鲜明。那么,其奥秘何在?依笔者浅见,陆文夫小说色彩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陆文夫对小说色彩追求的是整体性艺术效果。在小说创作的艺术实践中,陆文夫深谙小说这种文体的整体性优势。曾有人说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写得很美,陆文夫却把“美”归功于苏州这个整体,他说:“如果真是比现在写得美的话,那也不能归功于我,得归功于苏州。苏州的姑娘长得美,园林美,小巷也有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美。”(陆文夫《〈小巷深处〉的回忆》显然,其色彩艺术也最宜于在整体性中表现。美国学者利昂·塞米利安在《现代小说美学》一书中曾精到地指出:“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复杂的画面系统。”他把小说  相似文献   

2.
<正> 邓友梅与陆文夫都是在市井小说方面独树一帜的当代著名作家。从1979年开始,邓友梅把精力都放在了市井小说方面,尝试创作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他曾说:“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话说陶然亭》问世后,文坛震惊。紧接着,《双猫图》、《寻访“画儿韩”》、《〈铁笼山〉一曲谢知音》、《烟壶》、《那五》等联袂而来。这一组独特的、充满耐人咀嚼的北京风味的市井小说,与作者的其他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别开来,形成了邓友梅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陆文夫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把苏州作为表现的艺术对象,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小巷文学”或“苏州文学”。特别是《美食家》这部中篇,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市井小说的佳作,也是陆文夫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它与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作品,  相似文献   

3.
再论陆文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文夫创作历程的“三级跳”《陆文夫论》主要是勾勒他的“三起两落”的曲折艰辛的生活和创作历程,画的是一条波浪形的起伏曲线。而《再论陆文夫》是试图探究他创作道路上的艺术经验。陆文夫在艺术领域的足迹,是一条不断向高处攀登的上坡路。回顾陆文夫的创作经历,倒很象一位三级跳远的健将。他先跨进两大步,再趁势向前腾跃;他在沙坑里的落点很远,成绩优异。陆文夫的第一步是《荣誉》小说集的出版,《小巷深处》和《平原的颂歌》的发表,使他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人。但当1980年陆文夫自选《小巷深处》短篇集时,他大刀阔斧,将《荣誉》小说集中的八个短篇删去七篇,仅是《荣誉》幸运地入选了。他用自己的取舍宣告他这一时期中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较为一般的先进事迹报导,它们缺乏文艺的素  相似文献   

4.
作家对客观事物认识与艺术感知的不断深化,反映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为对作品的修改这一阶段。因而,从作家对作品的修改中,可以了解到作家从初稿到定稿之间的认识与艺术感知是如何在不断深化的。陆文夫的《门铃》的几个未定稿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一位作家的“修改”这一创作过程的条件。《门铃》,基本成形的有三稿,写了一半就放下另写的有四稿,开头部分写了有十二稿。陆文夫是怎样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的?也就是说,他在创作  相似文献   

5.
读陆文夫的小况,犹听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珍宝。陆文夫在《向评弹学习》一文中说,评弹“在表现生活和思想时,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写小说时把自己设想成是一个评弹演员坐在台上,那就有许多方法可以借用”。陆文夫正是从评弹艺术中吸取了养料的。我们从他早期的小说中,就能闻到评弹艺术的“气息”,越是往后,这种“气息”就越浓。尤其是近作中篇《美食家》,从谋篇布局、叙述描写,乃至句式语气,都有十足的评弹风味。  相似文献   

6.
陆文夫新时期的作品,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而思想方面的提高,尤为突出。一陆文夫作品思想上的提高,首先表现在作者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就事论事、就人写人的局限,注意到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熟悉陆文夫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陆文夫一向善于写凡人小事,他过去的影响较大的作品,如《小巷深处》、《平原的颂歌》、《没有想到》、《葛师傅》等,都是这样的。这些作品赞扬了新人新事,歌颂了新的社会制度,写得单纯明快,晓畅流利。但是,这些作品往往局限于它本身的狭小范围之内,提不出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因而给人以浮泛之感。  相似文献   

7.
陆文夫同志从1978年发表了获奖的短篇小说《献身》以后,他的创作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他一生创作的最佳的年华。1979年发表的《特别法庭》,1980年发表的《小贩世家》和《唐巧娣翻身》,1983发表的《围墙》、《万元户》、《美食家》,大体画出了陆文夫这几年创作发展的轨迹。那么,为什么陆文夫这几年的创作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呢?主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由于他对生活有深刻的见解,因而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能够从很平凡的题材中,发现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写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这恐怕也是历史上那些获得成功的优秀作品的一般规律。如果比较一下《红搂梦》和《金瓶梅》,就很容易发  相似文献   

8.
陆文夫同志的第一篇小说《荣誉》,写于1954年,发表于1955年,距今已有三十年历史。三十年来,据现在所能找到的材料统计,他共发表短篇小说38篇,中篇小说两部,合计五十多万字。还有差不多数量的散文、随笔、文艺论文、报告文学等。三十年写这样数量的作品,不能算很多。但仔细算算,三十年中允许他握笔的时间,实际只有十五年。第一阶段是从1955年到1957年。三年时间中,共发表小说十二篇,十万字左右。以后是被错误地划为所谓“探求者”小集团成员,挨批,下放,搁笔三年。1960年,他重新开始创作,到1964年,共发表小说13篇,合计十一万字。在这期间,他还写了两个中篇,在十年动乱中遗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一个(即《有人敲门》),于1982年出版。这样,在这四年中,已发表的小说,合计是22万字。从1964年开始,他又不能表小说了。一直1978年才第三次握笔。到1983年为止,五年中共发表短篇小说13篇,中篇小说一部,合计约二十四万字。这些数字,没有包括其它类型的文章,也没有包括写好但在十年动乱中遗失的作品。这样一算,陆文夫同志可说是相当勤奋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杨朔是描写人物的能手。从三十年代后期起他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写过几十个短篇,《红石山》《望南山》《三千里江山》等七部中长篇,为我们制作了一幅众多的生龙活虎的人物画廊。看过杨朔全部作品的读者,感到他散文中的人物比他小说中人物更美,更动人,如果说一位作家的早中期作品是为他后期创作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杨朔的小说创作为他后期的散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他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富经验,用于他艺术性散文的人物刻划,以至达到大朴之巧、娴熟自如的地步。这是多数读者偏爱他散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由江苏省作协、省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中文系、苏州市文联和苏州市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共同发起并举办的“艾煊作品学术讨论会”十一月四日至八日在苏州召开。艾煊同志是江苏省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碧螺春汛》、长篇小说《大江风雷》、《乡关何处》,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等,在读者中有较深广的影响。来自五个省、市的四十多名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著名作家陆文夫、高晓声、张弦、贾植芳等都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会者认为,历史和现实两条线的同时运行构成了艾煊的独特风貌。他的小说偏重于对他亲历、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作家群中有一批中青年作家以他们脱颖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蜚声文坛,我省的陆文夫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小说《献身》(《人民文学》1978年第四期)、《小贩世家》(《雨花》1980年第一期)分别获得1978年、1980年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1983年第一期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2.
陆文夫小说《美食家》问世以来,其影响在国内外延续至今。作家遵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生活中熟知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刻画、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准确传达作品深刻的文化主旨。小说以作者为原型塑造“高小庭”形象,凸显了美食文化的政治内涵与历史深度;以周瘦鹃和作者为原型塑造“朱自冶”形象,印证了美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顽强生命力;以胡凤君和管毓柔为原型塑造“孔碧霞”形象,展现了美食文化的多彩魅力与艺术形象。《美食家》以典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体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力,这也是小说在海内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双重观看”——陆文夫《美食家》文本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早在1983年发表时便受到了关注,有关对它文本意蕴的考察也有基本的定论。然而,20多年来对其两层内涵的界定,理论缘由支撑不足。人们对作品主旨的延展性思考也缺乏深入。细读作品,《美食家》留给读者的不仅有历史蕴藉、苏州风情,而且满含人生况味、现代品性。因此,解读《美食家》需用"双重观看"的视角。陆文夫以多彩之笔为人们描绘了丰富的"美食"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土文化精神往往是当下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学资源与现代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苏童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南方”成为当代文学创作资源的可能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另一种审美可能。陆文夫的小说中的独特风味正式通过小巷这个本土空间得以实现,而且陆文夫以“小巷”这个本土空间为媒介,充分实现了作家审美表达和文化透视的统一。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将“现代”写作方式与丰富的传统小说元素杂糅互交,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为我们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陆文夫是一位在创作上正出现令人欣喜的新趋向的作家。他于1977年重新步入文坛以来,短短几年,就以《献身》、《特别法庭》、《小贩世家》、《万元户》、《围墙》、《美食家》等上乘之作奉献给读者,使人们明显地感到:陆文夫迈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已经达到的高度,有了新的成就、新的飞跃。从1953年到1964  相似文献   

16.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人像徐杼这样——哲学和心理学科班出身,同时又擅长爱情题材的作家。得益于他这样的背景,他在《风萧萧》、《鬼恋》和《阿拉伯海女神》等小说中为读者呈现了具有哲思性的语言;而在《盲恋》、《吉b赛的诱惑》、《鸟语》和《痴心井》等小说中的语言则曲折细腻。历来的论者如吴义勤、王璞、耿传明和陈旋波等都是从内容方面来研究徐行的小说,以此作为重要的论点去定位徐讦作品的价值,从来没有人从五四后白话文的发展来看徐讦小说的语言风格,并把徐盱的语言风格作为他作品价值的一个思考点,而这恰恰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虽几经沉浮,三起两落,但他一直关注社会现实,探求现实人生,以现实主 义的手法创作出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巷文学”。陆文夫小说研究已近半个世纪,无论是创作思想、主题 内涵还是艺术风格上的探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不同时期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以理性的思维和审美的 姿态来观照文学研究的对象,经过认真地梳理与分析,陆文夫小说研究状况才会脉络清晰,视阈开阔。  相似文献   

19.
一颗尘封的明珠——评丘东平的《给予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中国文坛上曾涌现出一批反映抗战新局面的作家,丘东平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他在《七月》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反映中国军民浴血抗敌事迹的作品,成为抗战初期引人瞩目的作家。然而,现在人们在论及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时,常常提起的,是他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遭遇》、《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短篇,很少提及他的中篇小说《给予者》,更未对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认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说他是新星,因为他刚刚升起,因为他正在闪烁……”是柯云路对其作品《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赞扬的话,那么也可以说这也是我们对电视连续剧《新星》的评价。小说《新星》的刊发曾引起了较大的轰动,而电视剧《新星》的出现则以电视独特的艺术性、家庭性、政论性和新闻及时性产生了远比小说更大的影响。本文就试从电视理论的角度试论《新星》的几个电视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