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盛京(即沈阳),是清朝统治的大后方,被誉为"龙兴之地",很受清统治者重视。清代入主北京后的10位皇帝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曾先后10次到过盛京,这就是民间说的"清帝东巡"。康熙帝开辟东巡祭祖之路据档案记载,大清朝皇帝东巡祭祖起源于康熙帝,但是,最早筹划的人,却是顺治帝。原来,清王朝刚入主中原时,政权尚不稳定,尽管顺治帝一直想到龙兴之地祭祖,但始终未能成行。直到1670年,玄烨(即康熙帝)登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北京、河北地区粮食亩产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前期北京、河北地区粮食亩产蠡测吴慧清代学者包世臣曾说过:“今者幅员至广,其内地北尽边墙,西距嘉峪,东齐海,迤岭而西,南交缅,通以中壤中岁,亩产二石五斗。”(《安吴四种》卷七《说储》上)包氏是精通实务的经济家,其说—清代粮食全国平均亩产二石半(清制)...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人告诉你: "中国有一条用柳条插出的长城."你信吗?但记者的确在辽河流域看到了这样一条长城,只不过它不是用来防御外敌侵略的军事长城,而是用来避免垦荒的"生态长城".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5,(2)
清代朝鲜使团前往燕京(北京)的行走路线,三分之二以上位于盛京(今辽宁)地区,停留的时间通常在40天左右,沿途经过、停留21个驿站。朝鲜使团人员与盛京本地人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使团过夜的房主人,二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文化人,三是知识渊博的地方进士。大量史实说明,中国与朝鲜半岛学者应将目光从北京转向盛京,从汉族名士转向满族学者,从高级官员转向下层民众,以推动清代中朝文化交流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开 《今日辽宁》2016,(4):38-41
正一条河的流向我们今天能见到一座叫营口的城市,应感激清朝皇帝康熙。在康熙执政的中前期,时为陪都的盛京发生一次大饥荒,且灾情一再蔓延,至来年仍有愈来愈烈之势。这让康熙十分焦急,于是亲自出京赴天津,沿水道一路向东北,硬是舍了金州,在辽河上开辟出一条新的水上运输通道,从各地紧急调运来粮食,平息了这场大天灾。我们要注意的是,该水道终端的码头,设在三岔口,满语称"三岔毕拉"。于是,先有牛庄,再有营口。  相似文献   

6.
开港贸易、腹地纵深与新"东北"区域的塑造(1861-193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超 《浙江学刊》2006,3(5):36-40
本文从认识区域开发路径的角度,尝试探讨区域的结构特性.清中期根据自然环境并加人为的柳条边界,东北内部分为三块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区域.近代东北沿海自西至东的港口开埠和各港口腹地日益卷入大规模的商品贸易,东北内部遵循"枢纽-网络"即"港口-交通路线-腹地"结构发生新的区域特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李影 《今日辽宁》2015,(2):72-73
子弟书传到盛京地区后广受欢迎,兴盛之时,书场内常常是座无虚席。而最初传到盛京的子弟书曲调自然清爽,加之创作者多是在仕途上屡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因此流行于盛京地区的子弟书又被称为"清音子弟书"。  相似文献   

8.
韩扑 《今日辽宁》2014,(2):56-59
正1894年7月25日,中闩甲午战争爆发,至今已有120年:那场战争中,身为"老大帝国"的人清惨败给穷兵黩武的"新兴帝国"日本,除了甲午海战水师败绩,在陆上的大清各军各营也鲜有胜绩。不过,在这一片哀鸿之间,名将聂上成、依克唐阿指挥的摩天岭阻击战获得完胜,并凭此胜保全了身后的名城辽阳乃至陪都盛京。直到战争结束,日军都未能跨越摩天岭一步,这是甲午风云中仅见的亮色。为什么是摩天岭,为什么是聂士成?辽东锁钥咽喉要地东北地利,以沈阳为第一。沈阳  相似文献   

9.
在沈阳老城的东南西北分别建有密宗佛教派佛塔和寺庙各一座,这就是人们经常看到的盛京城外四塔四寺,这四座佛塔和寺庙是公元1643(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赦令开始修建的,1645(清顺治二)年塔寺全部竣工.  相似文献   

10.
正概况简介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入关前太祖、太宗两代帝王的皇宫和清代康熙至道光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的行宫,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建筑群内包括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宫、殿、楼、阁、斋、堂等宫廷建筑及丰富的文物展览。自1926年创建博物馆以来,每年都有数以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中外观众到此游憩观赏,历来是到沈阳、辽宁以至东北的旅游者首选的历史名胜景观。沈阳故宫,不仅完好地保持着清代盛世的原有风貌和清代盛京宫殿建筑群的完  相似文献   

11.
清昭陵     
正清昭陵又称"北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距城市一环不过千米,是"盛京三陵"中最为人熟知的皇家陵寝。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沉睡于此。与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皇太极生前并未选定陵址兴修陵墓,清昭陵也是在他驾崩之后仓促修建的。与努尔哈赤忙于征战无暇修陵不同的是,皇太极生前早已"圣躬违和"多年。他不断祭祀天神,发布大赦,建造佛寺佛塔,施舍金银为自  相似文献   

12.
杜家骥 《求是学刊》2006,33(3):125-132
清政府最初安置伯都讷等三处的主体锡伯人采取的措施是将其编为八旗,而不是编入满洲八旗。迁至盛京及北京后,锡伯族人则被拆散而散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各佐领之中,而且散居多处驻防点的各村屯,这对其民族属性不无影响。此后,由盛京地区西迁伊犁的锡伯人,又是从各家族、家庭中抽出,甚至父子分离。但至伊犁后,锡伯族人则又被集中组成“锡伯营”,成为独立性的民族群体,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0,(3)
高句丽千里长城,文献有明确记载,地望有历史遗迹。其东北起自高句丽北疆重镇吉林市龙潭山山城西北的德惠老边岗屯松花江左岸,西南止于营口老边区前岗子南淤泥河右岸,遗迹全长587公里。高句丽千里长城与明长城和清柳条边偶有重叠。高句丽千里长城有其客观存在,不是由高句丽山城所组成的联防线。高丽千里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唐朝的征伐而修筑的,其北段主要是为了防御靺鞨的进犯而设的,但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作用。保护好高句丽千里长城的遗迹,可以证明文献记载,深入研究这笔文化遗产,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正在沈阳万泉河(俗称小河沿)的北岸大东区大什字街南端,有一条魁星楼路,还有一个以魁星命名的魁星住宅小区。现如今这个地方并不被大多数沈阳人所熟知,但在清代很长一段时期,这里曾是沈阳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星阁晴霞"所在地——魁星楼。沈阳魁星楼建于后金皇太极时期沈阳魁星楼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位于当时的抚近门外头道沟。为了吸纳汉人学子,博采先进文化,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宣布恢复考试选拔任用汉人生员制度,在都城沈阳建了文人  相似文献   

15.
丹版 《今日辽宁》2014,(2):96-97
正"寸跷秧歌",民间又叫"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风俗舞蹈,几百年来流行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付镇。田师付镇东南与碱厂镇毗连,西北与南甸镇为邻,西南与小市镇接壤。本溪建置前属兴京(今新宾县)管辖。"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同样的东北冰雪不一样的盛京盛情"为了让更多的南方游客体验沈阳的冬季,10月26—31日,沈阳市旅游委到广州、福州和厦门对冰雪旅游资源进行推介。沈阳今冬游亮点纷呈,围绕"同样的东北冰雪不一样的盛京盛情"的主题,将"冰雪、浪漫、温暖"有机结合,汇聚沈阳旅游资源同"文化、体育、民俗、商业、美食"等产业资源相融合,推出"冰雕雪雕、冰雪娱乐、冰雪赛事、丰收冬捕、温泉养生"等主题内容,让"城中有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象唐吉·柯德那样背包上路吧,从富于幻想富于诱惑且满载异域情调的哈尔滨出发,在秋风的微拂下感受"北国明珠"镜泊湖的青草蓝天、体味"青山原不老,为雪而白头"的长白山貌,一路向北,从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珲春出境至中朝边境(罗津、先锋)和中俄边境(海参崴),然后由珲春返至长春、沈阳,领略"塞外春城"长春和"盛京"沈阳,北行激情延续。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0,(1)
200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通化境内的"宝泉涌酒坊"之古井、古发酵池等遗迹进行了调查发掘,判明这座古井中至少在清中晚期已建成使用,存留至今的酒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阳故宫     
正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入关前太祖、太宗两代帝王的皇宫和清代康熙至道光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的行宫,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建筑群内包括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宫、殿、楼、阁、斋、堂等宫廷建筑及丰富的文物展览。自1926年创建博物馆以来,每年都有数以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中外观众到此游憩观赏,历来是到沈阳、辽宁以至东北的旅游者首选的历史名胜景观。  相似文献   

20.
织绣这门手艺的流转,显然就是个上好的故事—— 早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赵永恩和他的妻子赵金氏创立了一家成衣铺,靠为人缝制衣裳来养家糊口,地点就在时称盛京的沈阳.赵永恩擅长制版、裁剪、描绘花样,赵金氏专攻刺绣、缝纫、成衣整烫,夫妻二人默契配合,渐渐掌握了满族服饰的一整套制作工艺,且愈来愈纯熟.多年后他们的儿子赵春河将赵那氏娶进家门.赵那氏师从婆婆赵金氏,继承了婆婆的全部手艺,不久后即接手了成衣铺,在继续承接满族服饰的制作之外,又增加了蒙旗皮草制作的业务.由于赵春河是个武家子,成衣铺的经营与管理均由赵那氏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