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鲁迅研究出现“鲁迅热”与“吃鲁迅”之争。包括如何认识领袖人物的“鲁迅论”及有关鲁迅“远去”与“永存”、“修理鲁迅”与“捍卫鲁迅”、对鲁迅的“个人理解”与“经典理解”、“鲁迅现象”与“鲁迅资源”等热点问题 ,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致力于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中,茅盾与鲁迅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不仅是鲁迅作品最早的知音和积极的宣传者,而且是极力倡导要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全面地学习和研究鲁迅的人。他对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一生中撰写了大量的研究鲁迅及其著作的评论文章,不愧是首先自觉地奋起保卫鲁迅的文艺评论家。他留下的研究鲁迅的丰富遗产,是他文学活动、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如果就茅盾对鲁迅的评论研究工作加以回顾和考察,绝不能忽略他在20年代后期研究鲁迅的一篇重要论文,即《鲁迅论》。不论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或者在鲁迅研究史上,《鲁迅论》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陶渊明研究方法论,既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是社会论、阶级论的统一。鲁迅论陶之方法论,源于其早期的文学史观以及其人生态度、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4.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评鲁迅论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鲁迅曾把孔子作为抨击对象,着重批判“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需要;把孔子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鲁迅主要着眼于孔子的政治活动及其学术思想的社会影响。从文艺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方面,概括评述了鲁迅论孔子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原始孔子有嘲笑,有批评,也有肯定,他的评论有所强调,有所忽略,而不可能象历史学家那样全面地研究和评论孔子。这固然同鲁迅的思想认识有关,但主要还是反映了时代的战斗要求。在今天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时,应该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鲁迅对孔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鲁迅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资源主体",其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是多舛的。在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和世俗文化思潮对于鲁迅的否定与攻击中,贬抑与抗争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之于鲁迅的两种态度。鲁迅与张承志、莫言等的精神联系已有精到阐释,陈丹青、吴冠中的鲁迅论则堪称的论。当代中学生之于鲁迅,既有理解与接受,亦有拒斥与隔膜。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论争已经引起鲁研界、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当代鲁迅研究之研究既有批判,亦有建设。批判主要表现在对于鲁迅研究者自身、神化鲁迅、世俗化鲁迅、过度阐释鲁迅的批判,建设则主要表现为对于主体性、学术性、现实性原则的强调。  相似文献   

7.
研究毛泽东与鲁迅思想的关系可以推进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历史景观之纵深层面.毛泽东的鲁迅论表明了二人思想的相通,反映出毛泽东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五四"新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毛泽东政治理念的工具理性.毛泽东对鲁迅评价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革命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裹挟着个人意志与历史逻辑的悖论,该矛盾的解决可以释放出"五四"文化与毛泽东思想遗产的当代能量.  相似文献   

8.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时期对鲁迅"韧性斗争精神"的认知相契合而起到联合两岸知识者结成统一阵线的作用;但左翼具有政治"方向性"意义的鲁迅阐释并未得到台湾文化界的呼应。赴台后的许寿裳通过鲁迅重申"五四"精神,并将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化身介绍给刚刚摆脱殖民困境的台湾文化界,与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以中国文化对抗殖民文化及他们对启蒙者"鲁迅"的认识对接;不过许寿裳较为温和的鲁迅论中所暗示的健康的"中国化"道路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深入。这一阶段的鲁迅风潮已经能够预示1949年之后中国鲁迅阐释的不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对毛泽东鲁迅论的阐释,以教条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捍卫者沉湎于权成经典的重复、印证而裹足不前,以“反叛旧的意识形态权威”为指向的解构者在“熊瞎子掰包米”的逻辑思维制驭下频频失足,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宗旨的重构者则立足于现时视阈和历史视闽的融合而颇有建树。要实现“现代人追逐着自己的目的”,研究者需要走近鲁迅,更需要走近毛泽东,毛泽东鲁迅论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纪要肖惟今年10月19日,青岛市现代文学研究会在青岛大学举行了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会暨“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华民航的精神灯塔,鲁迅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重铸具有久远...  相似文献   

11.
2011年鲁迅思想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其精彩论点主要有:王富仁痛彻地感到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张福贵认为鲁迅的本质精神即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刘家鸣指出辛亥革命一直是鲁迅内心深层的情结,丁辉却认为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李泽厚与刘再复指出鲁迅的总特色即在于“提倡启蒙、超越启蒙”;周楠本认为两个口号的论争其政治历史的意义要远高于文学的、学术的意义,曹振华则提出要从新的历史角度重新确认“左联五烈士事件”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孙玉石认为山田敬三以“无自觉的存在主义”视野进入鲁迅研究是具有某种“先行”的意义和价值的,孙郁则指出鲁迅无疑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郜元宝认为我们有两个圣人,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应当既打孔子牌,也打鲁迅牌;田刚则指出,作为一个巨大的精神性的存在,鲁迅仍然在延安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精神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发表的涉及到鲁迅的论著,是指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文献,如《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等。而他的《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是一篇专门性的“鲁迅论”。他还多次号召学习鲁迅,给了鲁迅研究以极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反对神化任何历史人物--包括鲁迅,这一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首先要明确"神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反对神化鲁迅的同时,更应该反对对鲁迅的政治曲解、世俗化,甚至妖魔化.上述表现,都是文化实用主义的产物或变种.鲁迅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载体.鲁迅的文化遗产是中国20世纪先进文化的宝贵遗产.鲁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学、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活性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为新文学作家被引介到台湾文坛,到三四十年代,台湾成为鲁迅在东亚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左翼战士”的鲁迅形象逐渐生成.光复初期两岸文化汇流,两岸知识分子共同掀起台湾文化史上罕见的“鲁迅风潮”.此后,绵延贯穿整个“戒严”期的“反鲁论述”,与同时期向海外发展出的自由人文主义者的鲁迅研究、向“地下”发展出的左翼知识青年阅读鲁迅的潜流一起组成“戒严”期台湾鲁迅接受的三色光谱.“解严”后,形态各异的鲁迅著作及中国大陆、香港等地的鲁迅研究成果相继在台湾公开出版;学术界也开始对鲁迅进行学理性的研究与讨论,台湾鲁迅研究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得到了推进,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的历史中的命运似乎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两极牵挂”。所谓“两极”,就是历史评判的两个端点。鲁迅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从一开始(当然也是直到今天)就被置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体系之中,同时每一种判断体系又都不断在针对鲁迅“说话”,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两极牵挂”概括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之“结”。值得注意的在于,对于自身在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这一命运,鲁迅显然早有一种惊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这又成为了鲁迅本人的自觉追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概括鲁迅作为“结”的意义:鲁迅的文化与文学选择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牢牢地“嵌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思潮、思想系统,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嵌进”而非其固有的自然肌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总是“赫然挺立”,与其他种种思想发生着复杂的纠缠——要清理现代中国诸多思潮都必定要返回鲁迅,但仅仅清理这些思潮却又不能理解鲁迅。这就是鲁迅存在的复杂性,也是他如此“扎眼”如此难以“消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研究毛泽东的鲁迅论可以推进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的历史景深.二人思想的契合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五四"新文化内涵,二人思想的歧异反映了毛泽东政治理念的工具理性.毛泽东对鲁迅评价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革命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裹挟着个人意志与历史逻辑的悖论,该矛盾的解决可以释放出"五四"文化与毛泽东思想遗产的当代能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论》)中国文化必须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是毛主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指出的方向.鲁迅也认为,“很可见中国的特色”的文艺作品,“是好的”.(《鲁迅书信集》·《致何白涛》)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正是这样一部深具民族风格的优秀巨著.作者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下旬,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诸同仁应浙大东方论坛之邀,与浙大师生展开了一场“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化” 专题研讨会.这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的“序言”中指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这时期最大的收获之一,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鲁迅是中国小说和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拓荒者。把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放在“五四”新文化革命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对我们深刻了解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旗手”和他对研究我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功绩,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