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要我们翻开中国小说史,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就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样,是在波浪式、不平衡地向前发展的。而中国的古典小说,大致走过了一条马鞍形的道路,虽然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相继产生过像《三国演义》、《水讲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也产生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和以"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扩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但自《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2.
全文共四个部分。文章指出,《天魔舞》是李劼人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之后所创作的反映历史风暴的又一长篇力作,小说生动地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社会生活的罪恶本质。文章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近代史”--论李Jie人的“大河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是白话小说的先驱作家 ,他的由《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组成的长篇系列 ,通过特定的时空窗口 ,反映中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变 ,描绘广阔的社会图景 ,表现各派力量的消长起伏和思想人心的曲折走向 ,努力把握时代转折和家庭聚散 ,展示社会思潮和民情风俗 ,刻画城乡人物和各色性格 ,堪称以艺术“书记”历史的“大河小说”。小说格局宏大 ,布局严谨 ,笔触细腻 ,语言生动而富于川味 ,将乡土文学与历史小说作了成功的嫁接 ,成为 30年代现代小说的宝贵收获。  相似文献   

4.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5.
家族小说的搁浅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小说是新时期以来发展最快、最具社会和审美蕴涵力的小说品种。家族小说创作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进入鼎盛期,《古船》、《活动变人形》、《穆斯林的葬礼》、《敌人》、《米》、《白鹿原》等长篇小说代表了此阶段的骄人成就。就好像戏剧高潮之后迅疾进入尾声一样,家族小说在1995年似乎以张炜的长篇《家族》做了收煞。迄今为止,笔者再也没有看到在母题模式和艺术形式上创新的力作。家族小说创作的暂时停滞究竟是不是百年航船就此搁浅?也许需要时间对它进行评定,但对家族小说从母题模式和叙述形式方面指出其历史局限,并…  相似文献   

6.
徐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部小说集中关注女性命运,有《女娲》中对传统社会女性作为繁衍种族工具以及自觉由被吃转向吃人这样一种女性历史命运的关注,也有《狗日的足球》等小说中对当下女性生存处境的描述,女性不管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实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徐坤对女性在男权社会命运的关注更多的是揭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7.
人性主题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库切作品的永恒主题,小说《耻》也不例外。《耻》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尊严的丧失、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人性的耻辱、人性的挣扎以及人性异化的有力表现。《耻》充分展示了当代南非社会的人性畸态。而造成这一人性畸态的根本原因,是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特殊历史。因此,人性探索中的历史意识是库切人性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小说的作者以后殖民主义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探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陈文新 《学术研究》2003,(5):120-123
《金瓶梅词话》的问世标志着人情小说审美范式的确立。《金瓶梅》不仅将叙事世界由历史英雄、江湖好汉转移到了市井社会 ,而且成功地将故事主角由明代部分传奇小说中的才子置换为市井浪子 ,从而使主角的人物定位与人物言行取得统一。但《金瓶梅》人物谱系的多元性也使其人物性格往往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层面 ,这就造成了《金瓶梅》自身的不协调 ,并给《金瓶梅》之后才子佳人小说的一度兴盛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9.
《太平广记》一方面是古小说的渊薮、社会史料的宝库,另一方面,更是透视中古文化的极佳视镜,是我们还原前朝社会文化生活原生态的重要中介。《太平广记》收录的范围包括历史人物、神仙鬼怪、社会风俗、山川地理、典章制度、宗教、博物、医药、音乐、书画、动物、植物、器玩等多方面的内容,“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焉”①。收集在《太平广记》中的野史、小说、琐闻、谈柄,可以说是保留了晋唐时期社会文化的各种“化石”,从中可以寻绎、探索正史所不载,或者载而语焉不详的种种社会心态、世相、风习。如《太平广记》中大量的神仙鬼怪小说…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一嚏千娇》和《球星奇遇记》是两部典型的元小说 ,它们代表着王蒙在小说创作上的自觉 ,标志着作者一种理性的、宽容的相对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从元小说理论角度进行分析 ,王蒙的元小说创作不仅标志着当代小说创作的自觉 ,而且 ,王蒙的小说创作以个体的形式重演了小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和露丝的遭遇及其行为反映了南非的历史对南非人民的影响。南非的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当今的南非人民却仍然生活在这一制度的阴影之下。小说的主题就是要极力展现南非社会在使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3.
王万森 《齐鲁学刊》2005,(6):107-109
长篇小说《大江流日夜》在小说叙事和人生反思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品采用了充满张力的双重叙事结构,蕴涵着故事主题、情境主题、意象主题三重主题。小说通过展示一群1950年代大学生的不同命运,对生命、社会、历史、文化等命题做出了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14.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小说素有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的传统。自从巴金率先以《家》推出了写家喻国、反思传统文化对家人国人的影响的创作范式以来 ,《四世同堂》、《三家巷》、《红旗谱》、《古船》、《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优秀长篇小说便把这种母题模式逐代推进 ,从更具历史透视与文化重建的审美角度 ,去思考家族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关系 ,力图从家族的个案剖析中追寻出民族文化的心理演化轨迹 ,亦即从历史的一个空间 (人际关系 )剖视民族文化的生衍及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们的小说中 ,家族中的人被历史符号化了 ,而空间亦具有了文化的意味。这种…  相似文献   

16.
刘心武的《班主任》被誉为"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株报春的新笋,是新文学潮流当之无愧的发轫点"。那么,短篇小说《班主任》进入《人民文学》编辑部后,是怎样获得编辑认同的?又是怎样获得掌握着小说刊发话语权的主编的认同与签发的?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我们会发现,《班主任》最终得以问世并广为人知,这既缘于编辑与主编的认同,又缘于这一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张力,它与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主潮及现实政治客观需要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文本自身的张力与诸多的历史合力共同催生了这篇小说,也由此昭示出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并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芙蓉 《北方论丛》2003,(4):104-106
南非作家寇兹的小说《耻辱》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南非正在变革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个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冲突,以及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的矛盾。该小说所揭示的冲突对社会个体的人以毁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揭示了社会政治斗争的规律,大至政治战略,小至权谋法术。特别是对智谋的深刻描写,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本文着重探讨了《三国演义》描写中的智谋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青志的专著《当代东北小说论纲》在东北小说研究的批评方法、理论框架和东北小说的本土性方面开拓了东北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空间。1《当代东北小说论纲》遵循的是"历史——审美"的批评方法。在宏观上建构当代东北小说复杂的历史语境,将当代东北小说作为当代东北历史空间内的一个文化表征,勘察当代东北小说与当代东北历史之间的同一性历史演进过程,并力求在整体上还原当代东北小说的整体风貌,建构当代东北小说的发展谱系。无论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