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屈原生卒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考证发现:屈原应生于苗历公元前355年即(丙)寅年子月二十七日(庚寅日),即楚宣王十四年,公历是公元前355年元月二十七日,卒于公元前278年即(癸)末年午月午日(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8年七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  相似文献   

2.
陈希红 《江淮论坛》2003,(1):127-129
东晋著名才女谢道韫,一般工具书不注其生卒年,一些论者所说差误又较多。我们综合各种材料,经过辩证考察,推定其生年在公元346年,卒年则在405年以后,约可定在415年。  相似文献   

3.
许贵文 《理论界》2005,(10):161-162
这是一篇对清学者刘喜海生卒年考证的文章。文章用详尽的资料、确凿的证据,考证了刘喜海的生卒年份,为史书的编写解决了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方铭  章映 《云梦学刊》2007,28(1):50-54,138
在2005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屈原及楚辞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发表了有关屈原及楚辞学的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专著十余种,涉及到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楚辞与楚文化及楚辞的编辑及其文体特征研究、屈原作品及屈原的精神价值研究、宋玉研究、楚辞传播研究等,是2005年楚辞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卢柟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位著名文学家,但他的生卒年有关文献却语焉不详.本文从内证和外证几个方面,对卢柟的生卒年进行了初步考查,确切地考证出了卢柟的生卒年时间为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相似文献   

6.
王先谦,字益吾,湖南长沙人,因其长沙的寓所名葵园,学者称为葵园先生.民国以后,因为有遗老情结,自署名为遁.  相似文献   

7.
刘剑锋 《船山学刊》2005,(4):112-114
由于文献不足及史料真伪莫辨、表述不清等种种原因,有关葛洪生卒年的问题一直是葛洪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主要对葛洪的生卒年重新进行了考辨,认为葛洪生于283年,卒于343年,享年61岁;进而对涉及到的作品《神仙传》作了检讨。  相似文献   

8.
王梅堂 《西域研究》2002,(4):100-101
本文考证了元代畏兀儿人廉惠山海牙的生卒年代.  相似文献   

9.
陈辽 《江汉论坛》2012,(10):100-104
从三个真实的墓志铭,可推算出施彦端的生卒年,生年为1332年,卒年为1406年。用系统方法可以初步判定施彦端即施耐庵。小说家罗贯中年龄大于施耐庵,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因此,《水浒传》不存在施作罗编的问题。《水浒传》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  相似文献   

10.
方芳 《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44-146
况澄,道光二年进士,广西临桂著名诗人兼地方文献整理学家,清季四大词人之一况周颐的伯父。无论是在临桂况氏科举家族还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况澄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但是,时至今日他的生卒年仍不为人所知。从况澄本人的诗作《西舍诗钞》入手,从诗作中的相关纪事作品推断出他的生卒年,而后与况氏家谱中所载部分内容和时间相互印证,指出况澄在会试卷中所载生年有误,并确定他的具体生年是1799年,卒年为1866年。  相似文献   

11.
纪念屈原诞辰2350周年汨罗高峰论坛,有来自全国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收到论文五十余篇。专家们围绕屈原与汨罗、屈原与和谐社会建设、屈子文化园的规划、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3.
潘雁飞 《云梦学刊》2006,27(4):48-50
屈原赋中屡次出现的对舜帝的叙述,实际上是屈子举贤授能政治理想的光辉写照,是诗人对历史传说人物的行事升华为自我认同之理念、意识的一次心灵洗礼,这种洗礼进一步化成了与自我情感相融合的根深蒂固的情结。  相似文献   

14.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2):38-41
屈原作品在美学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典型形象的“异采”美。我们读屈原作品,必须紧扣一个“异”字,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形式上的创造美。屈骚的“异采”美,是战国后期我国社会审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钱征 《云梦学刊》2013,34(1):32-41
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人的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16.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8.
徐昱春 《云梦学刊》2007,28(4):31-34
作为政冶家的屈原有自已的法律思想。他认为,法的本源是“道”,“道”是人道而非天道。“道”至善至美而不可改变,故法律要严格而不可变通的遵守与执行。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9.
毛庆 《云梦学刊》2007,28(3):40-49
从文化领域去确立人格定义,即:人格就是一个人最基本品质、品格的总和。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之人格观分内外两层,内层主要为人格典范与人格理想,在这一层,屈原与诸家及诸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在外层,各家均有差别,特别是在内核外化形式、与现实的关系及人格操守的坚持性上,各家差别甚大。屈原则与墨家较为接近。从人格观之全面性、完整性、统一性上观察,屈原之人格观当为中华民族之最高标范。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在我们寻求和重塑民族之魂和文化精神时,屈原伟大人格和人格观标范的树立,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3,24(4):9-11
屈原是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是中华民族孕育出来的世界性的伟大诗人。他的艺术创新为民族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开辟了道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代代相继的文化革新提供了启示;他的心理情感普遍地影响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