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夏庭芝《青楼集志》载“披秉”杂剧,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易为“披袍秉笏”,注曰“君臣杂剧”,朱权以文本为据不如夏庭芝内行,“君臣杂剧”说不足信。考“披袍秉笏”装扮源流,唐参军戏、宋金杂戏之“绿衣秉简”为元杂剧“襕衫秉笏”的直接来源,“披袍”则另有所出。脉钞本杂剧穿关中,“秉笏”者多为文官,“披袍”者多为武将。元刊杂剧之“披秉”似笼统强调装扮高官,明代以“秉笏”、“披袍”区分文武的特点更明显。故“披袍秉笏”杂剧与其说是君臣杂剧,不如说是以文臣谋略、武将征战为主的戏。   相似文献   

2.
《歌代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是我国明代的一个天才人物。关于他的奇行逸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其诗文书画,均堪称卓绝。而尤可注目者,是他在我国戏曲史上的突出地位。他的《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一篇系统地研究南戏的专著。他的杂剧作品《四声猿》被王骥德称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高华爽俊,秾丽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曲律》)汤显祖也极力称赞说:“《四声猿》及词场飞将,辄为之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令自拔其舌。”(清晖阁评本《牡丹亭序》)但是徐渭的另一杂剧《歌代啸》却历来  相似文献   

3.
杂剧《斩貂蝉》,北五折。全名为《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明人赵琦美《胍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收录三国故事杂剧二十一种,其中就包括《斩貂蝉》一剧。明人晁(王栗)《宝文堂书目》卷中《乐府类》也有著录。明末人钱谦益重编《义勇武安王集·正俗考》云:“今内府《斩貉蝉》杂剧,谓(吕)布死后,貉蝉归于侯(关羽),巧言(此口)布。侯怒且杀之。则初无此事。”这其中的“则初无此事”之句,显然系指元代杂剧或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小说  相似文献   

4.
杂剧发展到明代已如强弩之末。明初文人染指杂剧者颇众,作品数量也很可观,但多效颦元人,格调不高。王国维云“北剧南戏,皆至元而大成,其发达亦至元代而止”,①固然贬之太过,但也不无道理。自然,全盘  相似文献   

5.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经指出:“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微,一时靡然向风。”可见,元代初年杂剧开始由原来活跃在北方的地域性戏剧样式,发展成为通行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出现了“一时靡然向风”的极盛局面。北剧的南流,开创了杂剧发展史的新时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探索杂剧南流史时,从一些零星、  相似文献   

6.
郑莉 《中南论坛》2007,2(3):96-99
明代宫廷庆赏剧是明代宫廷杂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明教坊司和钟鼓司中的无名氏艺人创作的,现在能看到的剧作主要是收录在《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标明“教坊编演”的一些作品。本文以这部分作品为例,分析了宫廷庆赏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川剧《情探》敷演传统题材的王魁故事.据史料载,戏曲中王魁故事的源起很早,宋“官本杂剧段数”中存有《王魁三乡题》之目.南戏之初,亦有《王魁》一剧传世,还被人尊为戏文之始.元杂剧方兴,尚仲贤便写了《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明代,又有杨文奎的《王魁不负心》,王玉峰的《焚香记》等.同时,《齐东野语》《丽情新说》等书也都记下了王魁故事的各种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8.
冯惟敏,作为明代的著名曲家,大家多重视他的散曲,而常常忽略他的杂剧.其实,他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固然堪称有明一代的煌煌之作,而他的两部杂剧《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亦被时人誉为“独为杰出”的佼佼上品.倘若说,冯惟敏的散曲,重在表现一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正直坦荡的一生.那么他的杂剧,则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生活追求的悲凉心态,以及社会观念的崭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戏文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三国志》戏文的考察,了解明代三国戏文的变迁,辨明南戏对于元及明初三国故事杂剧的袭用,证明《三国志》戏文中存在若干今佚的北杂剧套数;元末开始的“移北入南”现象,为北曲昆唱的渊源所自  相似文献   

10.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4,24(2):58-65
许多研究者认为,金代只有院本。检阅《四库全书》中金代文集、《金文最》、《金文雅》及《全金元词》等文献,可知金代有三种戏剧形态,即金院本(杂剧)、刮鼓戏、乐舞戏。金代杂剧的产生、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与金代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同步。金代杂剧的兴盛离不开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根据表演对象、场所,金代杂剧可分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即燕京宫廷杂剧、河东杂剧,金代杂剧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其繁荣时期,这是所谓“国朝杂剧”时期,到了金代末期,随着政局的危亡,杂剧也就衰落了。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中600种院本属于金代,而其余分别属于宋、辽、元。金代杂剧同宋杂剧相比,具有自己的意趣指归:虽然不脱谑浪调笑的风范,但题材范围比“官本杂剧段数”广,历史故事类题材比重加大。刮鼓社来源于北宋的“斗鼓社”,是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存在的一种村社小戏,金灭北宋,这种村社小戏就继续存在,并且受到了重阳子王喆的重视。金代歌舞戏与当时的祭祀娱乐神灵的风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赵晓红博士在其专著《朱有燉研究》中认为,朱有燉杂剧体制不分"折",因此明初"折"还没有理解为戏剧单位。其立论基础源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周藩原刻本。其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已经广泛运用"折"来分析元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周藩原刻本虽未分折,但并不等于作者没有明确的分折意识,朱有燉对于当时曲坛的状况也不可能一无所知;从明代文人文献记载看,"折"事实上已在明初成为共识,不可能晚出。所谓的朱有燉杂剧不分折的观点不成立,同时,通过对朱有燉杂剧用"折"情形的考察也证明朱有燉杂剧在杂剧体制流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代 ,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 ,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南杂剧作家———许潮。他的杂剧合集《泰和记》大都取材于历史文人典故 ,借以抒情 ,寄托理想。其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元杂剧体制进行的全面革新 ,促成了明代杂剧创作的再度繁荣。他与另两位戏剧作家龙膺、李九标的创作共同促成了明代湖南戏剧创作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遇上皇》反映了元朝社会情状汪正章元杂剧作家高文秀共创作杂剧三十二种,其数量仅次于关汉卿,在当时艺苑剧坛影响颇大,时有“小汉卿”之称。今尚存其剧《遇上皇》、《双献功》、《襄阳会》、《谇范叔》和(他会》五种,另有《周瑜谒鲁肃》残曲一折。《遇上皇》杂剧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宋元南戏产生的年代,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人们判断南戏产生时间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两条资料:一条是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记的,他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 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另一条是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记的,他说: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 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的内容异常广阔,元人胡祗遹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紫山大全集·赠宋氏序》)明人朱权把杂剧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旦(即花旦杂剧);十  相似文献   

16.
陈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107-107,112
南戏 ,亦称戏文 ,是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戏曲音乐艺术 ,被人们誉为“戏剧之祖”。明祝允明《猥谈》云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 ,谓之‘温州杂剧’”。它是用南方语音、民歌小曲合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自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 ,在浙江省的永嘉一带极为流行 ,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亦有记载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另曰‘永嘉杂剧’”。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方杂剧 ,最初只是一种以村坊里巷歌谣小曲为基础的歌舞小戏 ,在发展过程中 ,大量汲取了宋词、元曲以及诸宫调养分 ,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学家王九思的杂剧创作以《杜甫游春》最为有名。此剧情节简单,时代感强,是王九思以失意文人士大夫的视角来关照现实政治、抒发满腹不平的抒情诗剧,是明代杂剧走向案头化的开始和标志。本剧继承标准的北曲一本四折形式,以豪放泼辣的曲风,和康海《中山狼》一起完成了北杂剧的光荣终结,开启了杂剧文人化、抒情化、案头化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北曲演唱的杂剧,在元代达到它的鼎盛时期,不仅北方人以北曲撰写杂剧,南方人也染指于此。但到了明代,因历史条件与现实生活要求不同了,不仅杂剧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异。甚而连北曲演唱也渐渐沦没了。周贻白先生《明人杂剧选·后记》一文指出: “到了元代末年,元杂剧的作者,已多为南方人;戏文的演唱,也为北方勾栏所兼习,院本则南北皆  相似文献   

19.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今存杂剧仅有七种,而所谓“神仙道化”戏就占了四种,还有一出《荐福碑》也是与神祗有关的戏. 古之文人对“神仙道化”戏是肯定与赞赏的.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所举杂剧有十二科,而以神仙道化为首.对于善写“神仙道化”戏的马致远,贾仲明在其《凌波仙》词中高度赞扬道:“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满梨园.”张燧则盛赞马氏之《马丹阳度任风子》为当时之绝唱.朱权亦极度推崇马曲“若  相似文献   

20.
“三言”,是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明代天启年间)问世的,由冯梦龙(1574——约1646)编纂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以下简称《喻》)、《警世通言》(以下简称《警》)和《醒世恒言》(以下简称《醒》)的总称。三部书包括一百二十则短篇小说,共约一百五十万字。“两拍”,是稍后于“三言”出版的,由凌濛初(1680——1644)创作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初拍》)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拍》)的总称,两部书共八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故实为七十八篇。“三言”所收前代话本篇目较多,大多为宋元旧本,明代故事只占二十八篇,但应该看到,即使是宋元旧本,由于经过民间的流传,又出自生活在明末的冯梦龙的编纂加工,也已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