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抗日阵营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三种政治力量。什么是中间势力呢?“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他们是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①“中等资产阶级就是除了买办阶级即大资产阶级以外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是地主阶级的左翼,即一部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②在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
李波  王海胜 《北方论丛》2010,(6):104-108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间势力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间势力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推动国共合作.中间势力在抗日战争中支持拥护共产党主张,广泛宣传抗日;积极协调国共关系,推动国共合作;坚决制止破坏活动,维护统一战线;发动民主宪政运动,争取和平民主;努力壮大自身组织,积聚进步力量.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地方实力派问题,是民国史上惊心动魄的奇观。地方实力派在历史上的表演,显现了一幅幅生动、奇特而又多变的画面,始终扣击着人们的心弦。何谓“地方实力派”?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抗日战争各种政治力量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问立场。”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说:“现在的大后方,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独  相似文献   

4.
所谓中间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过下列阐释:"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①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以前的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我们当然不能照搬毛泽东的说法。不过,根据九一八事变以后至全面抗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比照毛泽东以阶级分析划分社会政治力量的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说明,即: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间力量主要包括除国共两党以…  相似文献   

5.
重视中国地方实力派是20年代苏俄政府对华外交中的一个特点,来华的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频繁与中国地方实力派接触也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重要表现。由于与北京政府恢复邦交谈判进展不顺利,而中国地方实力派的特殊地位使它们具有对北京政府施加影响的能力,与中国地方实力派联合将有助于中苏谈判朝着有利于苏俄方向发展,而且与它们合作有可能形成与苏俄联合反日的力量。苏俄政府对华的多重外交表明国家利益始终是苏联外交至高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坚决主张抗日救亡,坚定的抗日救国立场成为了新桂系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政治基础。新桂系根据时局与形势变动的实际情况,利用其作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军事影响积极推进与中共的政治互动及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内部团结以及国共再度合作从而实现举国抗战新局面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战后中间势力的崛起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共产党以外的政治力量 ,由分散而趋于整合 ,形成松散的政治同盟——中间势力 ,崛起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参与调停内战为标志 ,中间势力步入政治核心层面 ,对中国政治格局的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其政治追求与政治现实的严重脱节 ,随着时局的发展 ,以制宪国民大会为分水岭 ,中间势力最终发生分化 :一部分沦为国民党的附庸 ,大部分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其和平民主建国的构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瑞娟 《中州学刊》2002,2(5):110-112
毛泽东关于争取中间力量的思想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总结各根据地斗争的经验 ,进一步提出要争取中间力量 ,必须发展进步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必须扩大中间力量的对象 ;必须实行正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自此 ,中间力量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 ,逐渐成为一股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的政治力量 ,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结局之一就是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国共两党的力量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到抗战结束时,形成了几乎“均衡”的政治格局。中间势力形成了代表自己政治意识和利益的政党,对平衡政治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各阶层、阶级进行了重新的分化、组合并根据政党先进性这一深层次的标准选择了不同的阵营。这次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根本走向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1.
“安内攘外”是国民党南京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针;“反蒋抗日”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两个方针是两党在同一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不同的历史抉择,这既是由各自不同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反映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互以对方为主要敌人的基本思路。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都在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并率先放弃“反蒋”的口号,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共两党在抗日的大前提下,重新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且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也积极展开了争取地方实力派的统战活动,经过多方努力,至抗战前,党与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实行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回顾与总结党在这方面统战工作的经验,对扩大巩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国民党内部各政治集团在抗日问题上态度不一,形成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不抵抗”派;以冯王祥为代表的主战派;以李宗仁为代表的“焦土抗战”派等等。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晋系地方实力派则独辟蹊径,提出了“守土抗战”的政治主张,轰动一时。然而,所谓“守土”并非阎氏首创,而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与近代中国“守土型”的国防观一脉相承的,是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密切相关的。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于1933年侵占  相似文献   

14.
孙金伟 《殷都学刊》2001,4(1):51-55
中间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重要"政治砝码",其政治倾向的向背是反映抗战时局和中国政局走向的"晴雨表".抗日战争中后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长期"结庐在虎穴",对聚集在西南地区的中间势力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统战工作,通过广交朋友、推动联合、开展合作等方式,争取了广大中间势力在抗战后期的"一边倒",即倒向共产党一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5.
姚润田 《学术论坛》2005,1(12):144-14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中间势力"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开展了团结中间势力的一系列工作.历史证明,争取"中间势力"策略的制订有力地促进、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间势力作为一般的政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座标中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说的中间势力是伴随大革命失败而产生的游移于南京国民党政府当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被压迫的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势力。大革命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激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  相似文献   

17.
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袁世凯实力派;三、君宪派”。这三派政治势力随着满清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而渐趋强大,并通过反满革命、东南互保、戊戌变法显示了各自的政治力量。在这三派势力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地方汉族督抚实力派与掌握中央政权的满洲亲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表面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败、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逐渐成为维持清王朝政治的主要支柱。而洋务活动的频繁,又促使清廷授重权于督臣,结果汉族地方督抚实力派遂成为清王朝统治营垒中一支重要、举足轻重却又尾大不掉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形势下,他们与立  相似文献   

18.
一、国共“党内合作”形成的不可选择性国共“党内合作”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要客观地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断定它的形成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找到孙中山商谈有关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孙中山表示,中国革命只能有一面旗帜,革命力量应集中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只能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反对党外联盟与平等合作的背景下,马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的此项主…  相似文献   

19.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它的存在及其演变在中国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初期,国民参政会发挥了团结全国军民,坚持全民族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参政会内部出现了摩擦和分裂的端倪。在中期,国民参政会在团结抗战和摩擦分裂中曲折前进,国共斗争成为这段历史的主线。在抗战、团结、进步与投降、分裂、倒退的斗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大局得以维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后期,国民参政会逐渐成为国民党鼓动内战,制造分裂的御用工具。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没落,那个曾经在抗战初期起过团结全国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国民参政会,最终为中国人民唾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把1927年卮的国民党新军阀统治集团一分为二——“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蒋介石嫡系集团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在1930年5月的中原军阀大战之前,其兵力约占当时国民党新军阀统治集团总兵力的70%以上,至解放战争时期仍约占一半。因此,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来看,地方实力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同蒋家王朝进行生死搏斗时决定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