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静  张兵 《人才瞭望》2015,(4):169-170
在微信等新媒体日益盛行的时代,大学生群体在微信用户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了当今大学生微信的使用情况及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有效利用微信通讯工具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随之到来。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所呈现出来的弊端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改革契机。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借助新媒体平台,以时代新人为指向,以全局育人为实践方向,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更新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先概括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然后分析高职思政教育中应用新媒体的意义和原则,最后详细阐述新媒体高职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为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职思政教育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解读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发现问题、团结协作,使思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应变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以“提高思想觉悟、强化政治担当、增强自我修养、培养实践能力”的思想为基础,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特殊需求,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积极探索多种现代化教育方法,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数字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高职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下,应用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媒体等方式,帮助人们获取更多想要的知识和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方式。教师应合理应用新媒体,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实际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社交软件之一,其不仅拥有众多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社交需求,还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n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而言,运用微信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大学辅导员应该全面看待微信作用,通过微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吸引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促使思政教育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其实效性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加强师资培养、推动信息化智慧教育、注重体验式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等角度探讨了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应该招募优秀的思政教育教师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升级,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能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开展相关活动,注重学生主体性,落实教育基本理念,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强其为社会出彩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高职院校愈发重视隐性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工作中隐性教育发挥发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产生影响。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有效性,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阐述高职院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和建设价值,其次,分析高职院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现状和发展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包括内容策略、传播策略和运营策略等方面的建议。本研究为高职院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在高职教学工作开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政教育目前依然有所不足,这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发展以及思政教育效果目标的达成造成一定程度影响,难以实现新形势下对于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获得语言知识和思政的双重教育,更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思想水平。要求教师深入把握思政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学情优化教学安排,构建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本文主要对高职英语思政教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会为社会输出大量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经营活动。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改革与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与重构。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与思想教育相融合角度出发,对二者的融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思政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能够更深层词地挖局、强化及发觉学生的潜能,将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在数字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具备敬业、创新及爱国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及高校应紧抓思政教育工作,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思政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政素养及职业素养。本文通过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提出在思政工作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以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媒体形态,有着深厚的教育教学价值.基于此,首先概述新媒体的内涵、特征,然后从课程趣味、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分析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最后就如何在思政教育中应用新媒体提出几点建议,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平台、强化网络监管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情况下,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并且将思政教育延伸到网络领域中去,高校必须要积极建设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号,由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新的教学形式,并且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们在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综合素质重要内容的思政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将思想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思政教育与个性化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了思政教育与个性化教育融合需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几点实现思政教育与个性化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明确个性化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涂曼妮 《人才瞭望》2016,(18):253-254
为了更好地推行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大学生时,需要重新了解和分析“98后”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行为模式,加强教学改革,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从迷茫进入成熟时期,三观逐渐完善。作为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政素养与自身发展、国家命运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政方面仍显露出诸多问题,高校必须强化对此的重视程度,基于新形势的教学特点,时刻把握思政内涵,积极探索一些全新的教育策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当前高职大学生发展特点与思政教育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就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思政教育完善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职院校可以科学系统地发掘贴近自身实际的、新的文化手段提高思政工作水平,特别是通过包含典型本土特色元素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政工作效果,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典型地方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爱国教育、团队和奉献意识教育,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地方高职校园文化,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原则,以实践为导向是深化理论知识、推进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引之一。坚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导向,要以科学性的理论与思维为引领解决实践环节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在深化理论知识、创新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方式、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将实践导向贯彻落实,为职业教育思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不断发展中,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迎合时代发展。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教学创新必要性,最后提出有效的创新措施,望采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