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进化这一术语一般描述的是一种线性向上运动的认知图式,即技术发展和文化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进步。但是,显而易见,历史曾经被大规模的技术退化的时期——如古希腊和中世纪黑暗时代——所阻滞,而且甚至技术的进步也不是线性的。对这种非线性发展现象,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教授,提出文化转型理论①加以解释。她指出,通过观察和研究,在社会进化的漫长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广泛的基本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论述,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我认为,“二元经济”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主张,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3.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许多教训和思考。其中,值得人们思考的不仅仅是给这些国家带来的遗患以及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我认为更为值得探讨的是,亚洲诸国的这次动荡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意味着什么?是否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国今后是否也会经历这样的动荡?一、经济成长的“断层危机”所谓经济成长的“断层危机”,是指经济成长从一个阶段转入下一个阶段的经济转型期所发生的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动荡。经济转型是指技术转型、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转型、金融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合成变动。这种转型是一种整个经济结构的提升,至少是支… 相似文献
4.
中国转型经济及其政治经济学意义——中国转型的经验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践背景 ,在对各种转型的理论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指出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质是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目标的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 ,即双重转型。双重转型构成了中国 2 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基本主线 ,本文阐述了中国双重转型特殊的相互关系、制约性、内在特点及其政治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年专家网页 O洪教授,根据不完全统计,您从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252篇学术论文,从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查到的您的专著和教材(含合著)合计已达35部。从您发表的成果看,您在转型经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请您讲讲转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经济转型要涉及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即国际化。由此发生了多个层面的变化:市场态势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制度向公司… 相似文献
6.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对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提出了一些颇有意义的论点,本文将试图梳理、勾勒市场转型理论的要点并探究其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经济人假设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到新古典经济人再到新经济人漫长的发展历程。同时,经济人假设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经济人假设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方法论价值。本文探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论争及其演变,并从方法论角度探讨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经济学假设与经济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般认为: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尤其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工业化起步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19世纪的英国、德国得以迅速成长的前提之一是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美国工业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充分发挥了范围广大的矿产资源的作用。Rosenstein-Rodan①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时,认为自然资源的快速开发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潜在的、重要的催化剂。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随后所发生的情况使人们的看法发生… 相似文献
9.
“去范式化”下的转型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转型实践的不断发展,前转型时代被学者们普遍回避的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阻碍转型经济学理论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诸多问题中,"范式"问题最具根本性,决定了转型经济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继续存在。本文对当前转型经济研究中的"范式膨胀"现象进行了评论,认为"去范式化"是推动转型经济研究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在方法论意义上对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中社会主义人口大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世界奇迹。这是坚持由马歇尔收敛到转型中自生创新发展的结果,实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发展模式的结果。北京共识因而越来越盛行。所谓马歇尔收敛,是指按照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市场机制有效决定理论,发展中国家应当在收入水平上最终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倡导华盛顿共识的主流经济学家正是依据这一收敛信条,采用休克疗法来误导原苏联和东欧经济转型的。所谓转型中自生,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中始终立足国情,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使企业在开放、自由和竞争市场中获得预期利润率,即获得自生能力,进而使整个经济体收敛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转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庆处在经济和城市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着重分析了大庆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石油产业创新发展乏力、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压力、外援机制尚未更好建立等.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是深化油企改革、巩固油化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壁垒、融入城市联盟、研究国家政策、争取援助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转型经济中体制碰撞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南京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转 型经济的大背景下要顺应大环境的要求,同时兼顾自身特质的具体情况,决不能贪图求快、求大,前功尽弃。 本文从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突出存在的“片面追求速度”、“盲目多元化”、“重名而不务实”、“民营资本社会化” “唯规模论英雄”等问题出发,结合南京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62-62
5月23日,“当代浙学论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为服务于浙江“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与对策,同时,作为浙江省社科联“当代浙学论坛——2009学术月”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由浙江省社科联统一部署和策划,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理论是非正式制度的延伸,该理论拓展了转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思路;经济转型需要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构造政府、市场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经济治理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应当培育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宜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转型更为迫切。中国经济转型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回归,也使中国经济转型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针对当前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本文提出,应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相互包容性增长模式,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从关注与顾及他国和地区利益中实现自身利益的增长,最终形成一种和谐共赢、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本世纪最后十年,这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经济竞争更加剧烈,我们能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成了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15,(1):16-24
母语经济理念从属于语言资源的整体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其内核是母语权利,而不是母语权力;母语经济的实现路径是语言服务,提升母语经济的可行性办法就在于母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双母语是母语经济中的珍贵资源,对双母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母语声望和母语活力;母语经济具有知识经济的一些属性,语言服务具有基础性、依附性和多维性等特征,同时具有智力要素密集、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现代服务业特征;母语经济的活动空间是母语社区,保护母语应当从母语社区角度进行,使母语社区对其成员产生凝聚力;在语言规划中,母语经济的政策定位是语言多样性,这一定位有助于语言生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经济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的“驱动力”原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范畴是“舶来品”,可区分为广义文化经济和狭义文化经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对文化经济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化经济的重要论点都是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文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可分为“企业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物质经济优先发展的驱动,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驱动,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驱动,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驱动以及文化经济主体利益的驱动构成文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原理,这一原理对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袁志刚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大大过剩的国家。同时,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一直快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每年都会有无法安置的失业人口的出现。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20.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文章以经济增长动力因素为主线,以"中等收入陷阱"为出发点,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首先结合国家样本和国际经验,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探讨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经济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的经济转型路径,包括平衡需求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政府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