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打造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问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民俗文化产业化有何特殊性;对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而言,应该如何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本文以粤西的茂名地区为例,分析和研究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能够被有效开发利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现象总和。以此定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性、稀缺性等都较强,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餐饮文化、休闲文化、节庆民俗、地方特色产品、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等五个方面。本文首先对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评析,然后进一步评价其旅游价值,最后就此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俗语透视胶东民俗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俗语作为民俗语言,尤为鲜明地反映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风貌。从烟台、威海一带广泛运用的主题鲜明、内容简练、通俗易懂的俗语中,可以透视出胶东民俗所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徐福文化的发生与传承的历史与民俗互动的机理,就中国徐福文化传承地区的分布及其研究和开发状况作了考察,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对这一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出现的本末倒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成都锦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锦里民俗文化一条街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4大类,10亚类;其中包含了6项旅游产品要素、10项旅游产品类型、若干旅游产品项目。以蜀汉三国文化为支撑,以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融合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气氛,锦里民俗文化街在主题形象定位、产品功能设计、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7.
江苏连云港山海奇观,人文荟萃,蕴藏着丰沛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连云港市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连云港的人文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进一步加强对连云港市人文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有计划地修复和维护现有文化环境,促进地域文化资源、文化环境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与融合,保持区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客观分析当前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优势与劣势,了解现存的不利因素,对于后续开展全面保护工作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8.
祭祀风俗与民间信仰,是宗教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亚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典籍记载了早期固原祭祀与民俗文化的经历和表现形式,包括秦汉风俗文化对历代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祭祀载体是朝那湫渊祠和六盘山;地方宗教文化的变迁,体现在龙王信仰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当代意义上的东岳山、须弥山宗教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文化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唐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背山面海,地方文化独特,尤其是经历过大地震洗礼之后,对广大游客更增添了极大的诱惑力。本文通过研究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探讨在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订出有利于唐山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给这座以工业而闻名的城市增添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最为重要的是,以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质,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东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区域民众理解他们在当代世界中位置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区域民众理解宇宙和现在的凭藉与根基。重新认识和寻找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与包容精神,找回失去的区域文化认同,完成民俗文化的创新,以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也许是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