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殷商是否存在“德”观念,甚至是否有“德”这个字,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殷商存在着德观念。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德”字甲骨文中有“(?)”和“(?)”字。孙诒让、罗振玉、唐兰等释为“德”。郭沫若、商承祚等先生释为“直”。这两种意见都可以为甲骨文中有“德”字之证。一般认为,古文中“德”字从“(?)”(直)从“心”。古文献对直的解释:《诗·小雅·小明》“正直是与”,注疏曰“能正人之曲曰直”;《尚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诗·小雅·何人斯》“以极反侧”,注疏“反侧,不正直也”《礼记·玉藻》“头容直”,注疏“不倾顾也”;《月令》“先定准直”,注疏“直谓绳墨得中也”。由此直字训有正、顺、准、中等义。其古音与德同在职部,以同音通假。所以金文中辛鼎、德鼎、德方鼎的“(?)”“(?)”训为德。辛鼎中的“厥家雝(?)”,已被确认为“厥家雝德”。  相似文献   

2.
如上图,“(?)字甲文作(1),或作(2),旧不释。今案,此皆为系鸟之形,求其声义,当为“(?)”字之初文。《说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讠为)。(?),(?)或从繇。”段注:“率,捕鸟毕也。将欲毕之,必先诱致之。潘安仁曰:‘暇而习媒翳之事。’徐爰曰: ‘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古人狩猎,为了提高禽兽捕获率、往往在布网设阱时投放活的诱物。这种诱猎手段即叫做“(?)”,所用诱物也叫做“(?)”,后世则称之为“媒”。《说文》所训“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便是指猎人用毕网捕鸟,缚系相应的活鸟(生鸟)充当诱媒,以招引野鸟入彀。《玉篇》、《广韵》等字书,“囮”、“(?)”二字即并训“鸟媒”。“(?)”谓鸟媒,或假“游”字为之,如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徐爰注:“游,雉媒名,江淮间谓之游”。“(?)”之为言诱也,言诱致  相似文献   

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中载:“(?)、冒也。……象开门之形。”南唐徐铉音“莫饱切(mǎo)”。“酉、就也。……(?)、古文酉。”徐铉解说:“就,成熟也。(?)为春门,万物已出,(?)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音与久切(yǒu)。”清代段玉裁在“(?)”下注说:“凡(?),(?)、(?)、(?)字从(?)。”他的友人沈涛特地答“书”辨驳。其“书”意谓: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5.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6.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仁”字古文“(尸二)”源自三晋文字,与战国楚简读为“尸”或“夷”的“(尸二)”是同形字的关系.《说文》“仁”的另一古文“忎”,与楚简从“心”的“(身心)”“(人心)”都同属战国楚系文字,表示心性之“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的异体,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身)”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相似文献   

7.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8.
“不速之客”。有人谓“速”之本字为“(?)”。盖因“速”之本义为“疾速”,“不可能发展出‘召’的意思来”;“(?)”,《说文·言部》:“铺旋促也”,乃“催客人快来吃饭”义,“引申而有‘请’、‘召’之义。”按“铺旋促”三字本身就难理解。故段君云:“未闻,疑有误字。”疑甚是。因为经籍中从未见有此用法。  相似文献   

9.
古六国考     
<正> 一、名称古六国名称的由来,是与该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说文、六部》:“六、易之数,会变于六,正于八,从入八。”按“六”不从“入”,当从“亠”,与甲骨、金文的“亢”、“京”、“高”、“毫”等字的“亠”同。丁山谓“借入为六”①,亦不确切,甲骨、金文均有“入”和“六”,不同字。林义光说:“《说文》云:‘夫,菌夫,地蕈,丛生田中,从(?)六声。’按《说文》夌下云:‘从刄从夫,夫高也。’夫义为高,当为陆之古文,古作(?),象陆,(象陆下有水形)(?)陆上草木,或作(?)。“又说《说文》”“六,从入八”之义不可晓。古陆字或  相似文献   

10.
释肖     
《说文解字·肉部》:(?),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骨肉相似者”,谓此人骨肉(?)人骨肉状貌略同也。故字从肉。”二千年来,人们都随从许说,并无异议。然而,求证于古文(?)料,分析词义内部系统,就不难发现,许慎的字形分析及本义(?)解,都是错误的。“肖”字本(?),小声,词本义当是月光消减得微小。  相似文献   

11.
崔位与崔莅     
《全唐文》卷二七八录崔莅文二篇,小传称:“莅,中宗朝官左台侍御史,睿宗景云二年为吏部员外郎。”《唐文拾遗》补文一篇,亦称崔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二下作崔涖。《郎官石柱题名考》作“崔位”,赵钺案谓:“位当是涖字之误,御史台侍御题名作涖。” 此人大名究竟是“莅”还是“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作“涖”,并为考证,谓:《全文》作“崔莅”,小传云云,此与崔涖之时代官职均合。“莅”、“涖”同字异体。今从《新表》作“涖”。《郎考》作“崔位”,赵钺案谓云云,赵说是。《旧唐书·崔湜传》亦作“崔涖”,可证。林案:  相似文献   

12.
寤寐思服 《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服”“(?)(?)释”思之也,郑笺释“事也”。后世多从毛传而无(?)(?)(?)释“服”为“思之”,先秦典籍中并无旁证(?)(?)(?)(?)(?)。“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春秋时代(及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见王力为问熹《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的极是。释“服”为“思之”就属于这种情况。 查服、甲文、金文、篆文形体大同小异,皆为强迫奴隶从事劳作之意。故《说文》释“服”为“用”,《尔雅》释“服”为“事”,《广雅》释“服”为“行”,为“任”。杨树达先生在其《积微居小学述林》“释服”条中,考证甚详。(?):“古文服字皆用为职事之义,故旧诂多训为事,此事字,当如今日通言谋事之事。……而综合彝铭,诗(?)《书》诸例,以职事释之云。”看来先贤释“服”为“事”实为的解,并无释“服”为“思之”者。 或以《尚收·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论语》释(?)(?)思之证,而服念之服,仍以释”事“为官服念(?)“从事思考”、“进行考虑”服念二字虽连文,却非联合关系,实为动宾关系。新《辞源》不从旧注,释服念为“反复考虑”,态度是审慎的,解释是合理  相似文献   

13.
“今”字在古文注释翻译时,常被误释误译。如: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墨子·非攻》) (2) 今有一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同上) 《中华活叶文选》将此二例中的“今”字分别译为“如今”、“现在”;《古文百则》将两个“今”均译为“现在”,二者的翻译都不确切。首先从句子形式上看,两个例子都是“今……,则……”的格式。这是一种条件复句,前面的分句提出一个假设,后面的分句说明假设的结果。“今”是复句中的主要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4.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郑《笺》:“谓,勤也。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郑《笺》;“谓,勤也。”“心乎爱矣,瑕不谓矣。”(《小雅·隰桑》)郑《笺》:“谓,勤。……君子虽远在野,岂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以上三个“谓”字,郑《笺》并训为“勤”,今人说诗多不从。郑玄是对的。以“勤”训“谓”,正是发明了“谓”的古义;由于“勤”的古义久已湮失,所以人们每不从郑。兹申说之。  相似文献   

16.
一、“前人”者何? 《后汉书,陈宠传》:“帝敬纳宠言……除文致之请讞五十馀事。”李贤注:“文致,谓前人无罪,文饰致于法中也。”黄山《后汉书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前”字疑“其”字之误。今按“前”字不误。“前人”一词,律文之常语,犹今云被告、当事人之谓。《唐律疏议》中多见此语,如卷二四斗讼:“诸告人罪,皆须明注年月。”疏议曰:“告人罪,皆  相似文献   

17.
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著录的《民之父母》9号简 ,有“其才A也”之语 ,释文A所代表的字 ,原文左旁作“言” ,右旁作“午”下“又”。学术界的人多认为此字是“许” ,把“其才许也”读为“其在语也”。本文不同意这种释读 ,认为A所从右旁是古文“鞭”的另一种写法 ,此字与郭店楚墓竹简《五行》3 3—3 4号“中心辩然而正行之”之“辩”是同一个字的异体。“其才辩也”之“才” ,当读如本字。“才辩”常见于古书 ,是才智辞辩的意思 ,在简文中指孔子的言论。  相似文献   

18.
释蚕     
《说文解字》(虫虫)部:“(?),任丝也;从(虫虫),(?)声.”案此非许君原文,乃宋人徐铉、徐锴兄弟妄改许书.据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第十四卷蚕字注:“说文,妊丝虫也.从(虫虫),(?)声.”徐氏兄弟擅改妊为任,并将虫字夺去,致不成辞.段茂堂复虫字,是也;而于任字不惟不加指正,且从而为之辞,谓“惟此物能任此事,美之也.”妊为孕育之义,许君用字精确,无可议矣,而段曲徇二徐,非坚其所失耶!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刊张政烺同志《甲骨文“肖”和“肖田”》一文,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文章说旧版《甲骨文编》的编者不识“?弊?归进附录,新版《甲骨文编》收入了正编,释为“??并注明从人从少,《说文》所无,其义与少同,“丼辍奔础靶∮辍?张政烺同志不同忌上说,而“依形、音、义求之当即肖字”。我们把文章中说的理由归纳如下:一、因为“(?)”从人小声,“肖”从肉小声,声既相同,形亦近似,所以“肖”即由“(?)”(?)变而来。二:甲骨文“居”即《说文》“育”字,经前人考释,证据确凿。“(?)”变为“肖”,犹“居”变为“育”,其(?)化完全相同。三、《说文》训“肖”为“骨肉相似”,辞卜中(?)字凡数十,尚未见此义,然无不可以谐肖声之趙字释之。赵从走表示人行,犹是(?)字从人之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