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中的契丹西楼一词实际上应来源或借鉴于古突厥语,义为冬季草场或冬窝子,不包含任何表示方位的意义。《辽史》等文献记载的有关契丹四楼实际为宋人附会所得,而宋人所谓的北楼应为辽代怀州。  相似文献   

2.
“卜古可传说”是蒙元以后中外文献中广为流传的关于回鹘起源的一个传说。本文经研究后证明,该传说实际上是唐朝咸通七年(866)回鹘部落联盟中的仆固家族建立西州回鹘国的历史折射,西州回鹘国的创建者仆固俊就是所谓“卜古可”的人物原型。该传说之所以流传于蒙元时期,主要因为当时的畏兀儿族政治家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为其统治者──亦都护家族修纂一个家谱,提供一个王统承嗣关系的合理说明而已。  相似文献   

3.
4.
"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而民族地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发展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题中应有之义,民族地区发展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四印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六枝特区桥梁村为个案,当地称豇豆四印苗,据调查研究表明还是归属四印苗,笔者通过对当地服饰工艺及文化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个认同"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与民族团结和谐文化的内核,将推动我国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对他们开展增强"四个认同"意识的教育,能够从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与理想信念基础四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与政治意识,进而增强高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冯建勇 《民族学刊》2012,3(3):82-93,104
1933年4月12日,新疆发生政变,致使全疆局势糜烂。是时,社会舆论对中央政府统合新疆政策之反应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宣慰之举措的热议;二是对事前中央政府与新疆地方关系的检讨;三是对远景的新疆治理的探讨。就社会舆论总体而言,此期社会各界对中央政府统合新疆之结果不甚满意;就一般论者的意见与建议而言,其中亦不乏灼见。  相似文献   

8.
“蔡孜德裕(khre tse sde bzhi四寨子)”是热贡藏区的一个边缘群体,被当地藏人称之为“铎日铎(dor do)”或“霍日(hor)”.“蔡孜德裕”人除讲藏语外,对内还讲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其中三个村庄讲的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桑格雄(吾屯)讲的是一种汉藏混合的语言,操双语者.民族识别时把来源不一、语言相异的“蔡孜德裕(四个寨子)”统一认定为“土族”.问题也随着而来,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样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而出现了一系列身份诉求与历史、文化重构现象.本文采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系统、全面梳理“蔡孜德裕”的民族识别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访谈,对其身份的选择与认同过程作一纵向描述与分析,为汉藏边界族群认同研究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相似文献   

9.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0,1(2):169-170
本次学术研讨会议共有29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专题发言。学术研讨会议内容既广泛又具体,主题与实践性突出,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会者们积极地参与互动和热烈讨论,对西南地区多族群共生的特质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有了更深入和直观的认识。“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的四个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0.
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乃至四个模范的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12.
德钦阿墩子地处川滇藏三省交汇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当地存在着季节性的药材生意,其中虫草等占主导。在信息化日益繁盛的当下,贸易活动(小生意)范围也更加广泛,贸易对象也更加趋于多元,基于此,本文以贸易中的主要交易对象——汉、回、藏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在该地贸易中,汉、回、藏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交换关系,隐约呈现出一种回在汉藏之间的模式,这种模式既是一种地方性的呈现,也是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14.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信息交换、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隐患。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四要素”,网络舆情传播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信息发布主体风险、议题风险、网络舆论共振风险。在网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是设置相关议题,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引导力,进一步完善网络监管力,打造宣传联动力,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相似文献   

16.
云南藏区的“藏回”,是不同族群在长期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保留着一部分对回族的认同,但在生活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已经深深的被藏化或者汉化.本文将以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藏回”群体在当地的历史渊源与生活状态.我将指出,在理解这种现象的时候,需要区分“身份证上的族别”、“心理上的族群认同”与“生活上的族群习俗”这三个概念.我也将指出,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和依赖是回民逐渐“打开自己”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们也在家庭与清真寺中保留了一片自留地,使传统身份与文化得以延续.最后,结合相关论述,探讨这种“地方化的伊斯兰教”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宗教与法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在一体化的发展中同时也伴随产生同质与异质冲突趋势,这种冲突也影响到了宗教、法律等多个领域。宗教与法律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宗教问题更为突出,对与宗教相关的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客观评价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宗教和法律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当前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从全球化所呈现出的特征出发,对当前宗教与法律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宗教事务法治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必须以我国几千年的民族发展史和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抓住我国多元文化中的和谐本质,坚持民族话语权,既要尊重、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同时也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2,3(1):86-88,97-98
21世纪人类学发展趋势将会怎么样?如何探索西南各民族文化理解,促进文化建设,推进文化改革,进一步开创民族文化的活力?这些都是民族学人类学界学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