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浩 《南都学坛》2014,34(6):60-65
《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首先,作品中的大自然充满活力,与人的情感精神息息相通,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更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女",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女权意识的新女性。其次,《呼啸山庄》批判了性别歧视,揭露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对女性给予了深切关怀;批判了物种歧视,表达了关注自然、鸟类、动物等的观点,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还描写了女性、自然等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抗争。最后,《呼啸山庄》对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构,认为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和谐交融,共生共荣。《呼啸山庄》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今天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从自然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种种矛盾的相互冲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其主旨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论与现时代的生态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中心论否定自然的独立价值,这种思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生态系统恶化。而生态中心论认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的独立价值,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这是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这与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命题相契合。从自然、自我与爱,父权、非我与恨以及自然、爱与自我回归的三个维度出发,可以明了小说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人为自然而存在"与人之为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和近现代哲学认为,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自然正是在为人的存在中才获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狭隘观念以人类征服自然的现实为依据,表面看来具有科学性和价值合理性,但实际上它却贬低了人的价值,使人沦为非人.尤其是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生态危机的发生就与这种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不仅自然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这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自然为人而存在"才能获得价值合理性,人类只有做到为自然而存在,他才能真正摆脱非人状态而彻底地生成为人.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建构起分别象征着野性生存状态的呼啸山庄与文明生存形态的画眉山庄,而生长于其中的人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精神特征。这两种相对的生存形态相互撞击之后就形成了持久而激烈的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抗争的格局。该文从生长于其中的两代人在文明与野性的取舍的成败得失——凯瑟琳.恩萧的悲剧性选择、希刺克厉夫野性复仇的失落以及哈里顿与小凯蒂的完美结合——的分析出发,认为《呼啸山庄》蕴涵了这样一种理念:在人类从野性走向文明的历程中,个体须保有这样的一种前行姿态,即保留野性生存状态中的自由奔放的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经过从善从美的文明行为方式的引导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扬弃,人类才能获得灵魂的真正自由和心灵的持久安宁。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英国处在一个经历重大变化的时期,繁华的表象之下,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科学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都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理查德·杰弗理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之个人生活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观:一、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二、自然中不存在任何目的,计划和任何设计。自然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与人性相悖。三、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形成对比:自然是美丽丰盈的,而人类的生活却那么悲惨。四、人类应该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这取决于人自已——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可以成为人们受伤时具有疗伤作用的避难所;如果人类不善利用或者一味破坏自然,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属性与知识分子的功能论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人类认识世界所得到的成果以系统的形式储存于人类的智慧经验中,这就是知识,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产物,其本质应该是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承载知识的是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知识话语中,知识分子由知识所激发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社会良知的承担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承担的是维护并界定皇权、自我修身与安抚百姓双重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是一部惊世绝俗的爱情小说。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用两条线索四组婚姻位男主人公煎熬在爱情中的孤独曲尽其妙。小说的主人公真正意义上应该是凯瑟琳。作家的浪漫主义手法有得有失。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感情的更高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提出了自然是与人有着平等地位的主体、人类依赖于自然、属于自然的生态观.通过康妮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劳伦斯从正面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人类只有融于自然才能获得平静与幸福.通过批判克里福德的言词与行为从反面说明了与自然为敌的危害性.最后,他得出结论:自然是主体,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1.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创造性地把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向人们揭示出人性的冲突,表现了人类悲痛与渴望的强烈主题。她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对别样环境的刻画以及她别出心裁的叙事方法,使《呼啸山庄》超越了维多利亚文学主流,在英国文坛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提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自然,人类的存在是偶然的,任何物种都有生命极限。因此,我们应该顺从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名作<呼啸山庄>通过描述两代人爱恨情仇交织的复杂情感世界,深刻地探索了人性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展现了第一代以希斯克厉夫为代表,第二代以小哈顿与小凯瑟琳为代表的主要人物所经历的人性丧失与回归的过程,抨击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摧残,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终将回归的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16.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具宿命论色彩的作品.作者借荒原这一自然意象诠释人物命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品中的荒原神秘莫测,充满了魔幻色彩,并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作品中人与荒原主题的生态解读,哈代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17.
以速度为切入点来审视生态系统,它是一个“速度有机体”,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并不是静态的个体,而是无数个受动过程。人类的身体是生态速度有机体的一个变动过程,以自然的低速运作;人类利用科技工具进入高速生态状态,高速科技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与低速自然产生的速度冲突引发了生态问题。在高速生存时代,人类应该寻找另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自然的低速视为一种美和善,人类开始用心灵去体会自然的美,关怀整个自然界。   相似文献   

18.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对工业时代人类追求的幸福进行了探索.人类社会最终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幸福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自然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人类的幸福应该是物质与信念(观念)的恰当组合.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初不为世人接受,到奠定了英美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呼啸山庄》的理解和解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现在国内对这本小说的批评主要从其主题,写作技巧,文本结构,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方面入手,从原型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却比较少。本文就将运用原型分析的理论讨论《呼啸山庄》的主题原型,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旨在深化对小说中涉及的爱与恨,死与生,自然与文明,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揭示和艺术表现,其中也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探究欧美文学中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根源,提出人类应该承担保护自然、适度发展和简化物质生活的生态责任,进而归纳出欧美文学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