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别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使其一直以来都在经历着文化变形的生存体验。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流散文学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获得平等权利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东西方比较中,因为没有他者也无所谓自我.而两性关系恰恰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最基本单元.百年文学/文化想象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认同充满性别象征隐喻,性别政治其实一直在参与对民族身份的建构,这样的参与不仅仅影响了女性这个性别在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中的地位、意义,而且还影响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本身.性别本质主义已然与我们对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上的本质化、凝固化、单一化密切相关,从而忽略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丰繁多元、流动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抹杀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将女性变成男性的话语表达。由此可见 ,社会给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政治地位 ,它也就用“平等”剥夺了男女各自的自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研究揭示女性生活质量的内涵,利用第二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有关数据分别从个人健康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生活质量和家庭婚姻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描述女性生活质量,并提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传统性别文化。因此,性别平等问题的探讨和现代性别文化的建构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性暴力、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传播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前提是:艾滋病是一种有性别倾向的泛流行病。作者指出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模式如何由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建构。其原因部分在于妇女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受社会文化期待的控制,受妇女社会地位低的影响。本文以非洲国家马拉维的个案为例,说明性暴力对妇女艾滋病易感性以及妇女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的影响性质如何,程度如何。文章特别注重性暴力概念的形成以及当地经济和渔业中的性交易,并关注性别和性的建构,因为它影响着文化习俗以及妇女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本文认为,马拉维妇女所处的环境,在社会、法律和政治经济上维持了不平等的性别权利关系,这种关系助长了针对妇女的暴力,使她们面对艾滋病的感染和自身性健康、生殖健康权利的侵害而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8.
李霞 《学术界》2004,(6):72-87
爱情以及爱情反映的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建构。这种文化建构努力赋予男性以各种优越性 ,而把女性置于被动的屈从地位。进入信息时代 ,影视传媒在爱情和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极大地影响着大众的两性观念和两性行为。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 ,当今绝大多数影视传媒以传统的社会性别观为基础 ,把爱情披上消费文化的外衣 ,突出其时尚性和感官刺激性 ,在对大众进行煽情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兜售传统的社会性别观。有幸的是 ,一些少数影视从女权主义和人性的角度出发 ,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以及女性为了改变自身处境对现实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性别政治视阈下女性话语权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在政治视阈中话语权缺失是西方文化传统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元对立和中国传统父权制的超稳定性造成的.赋予女性政治领域应有的话语权必须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和谐的性别角色、平等的性别制度,从而实现女性话语权从缺失到在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孙文娟 《理论界》2013,(2):143-145
家庭生活是女性存在和身份的传统根基,家庭空间形塑了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文章重点探讨的是商家大院空间对女性主体的建构。这一建构是基于性别差异的。性别差异不单单指生理性别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指社会性别的差异。空间对女性主体的建构将从三个层面论述: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研究表明,公民身份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概念。公民身份的两大理论传统从公私领域的划分、公民主体的预设、到普遍主义的基本理念都是以男性经验和利益为基础的,忽视了女性的特质和需求。这一高度性别化的理论建构正是女性不能充分实践完整公民身份的理论根源。女性主义要求打破西方政治思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重塑公、私领域,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道德基础,打破伦理领域的男权制统治,揭开传统公民身份普遍主义的伪装,真正包容女性的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13.
性别平等是19世纪以来妇女运动的核心诉求。在19、20世纪之交,个体性别观之形成围绕着生理决定论和文化养成论的辩论展开;与此同时,性科学的崛起也意味着性相(sexuality)在个体性别身份建构中,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益发成为与(生理)性征(sex)、(社会)性别(gender)鼎立而论的重要组成。本文拟以同为1928年出版的《孤寂深渊》和《奥兰多》为文本依托,由此一窥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复杂的性别观念;论文并采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为视角,对比探讨这两本小说在建构主体性别与性身份上的不同侧重策略。本文认为,《孤寂深渊》欲以“性倒错论”科学话语为同性恋者开脱污名,塑造了20世纪英国社会第一个公开的女性性倒错者形象,但是其主人公仍深困在僵滞的二元性别规范中,无法提供性别身份平等的启示。而《奥兰多》以主人公变性、变装等荒诞的情节刻意错置了性征、性别和性相,挑战了异性恋规范所强制框定的三者对应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性别意识流动、性别身份宽容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16.
女权主义早已从初期仅仅对妇女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追求发展到对女性与男性之差异的认同以及对女性自身独特身份的建构。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的迁徙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更加为性别研究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条件,当代性别研究的前沿课题就在于对女性同性恋现象以及由此而来的怪异现象的研究。这两个理论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并有可能结合国内的现状而开展相应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扩大女性政治参与是衡量性别平等的重要尺度.但是维护女性权益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求两性在政治参与中具有同等的代表数量或是要求女性居于领导席位,女性群体内部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促使我们不能够将女性简单看做同一的身份群体.在女性群体内部,因为经济不平等造成的阶级阶层划分,因为错误"承认"造成的非主流群体和个人的从属性社会地位,共同形成了女性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非制度性障碍.对女性权益的维护要求建立多元的公共领域,积极保障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女性可以进行广泛的公共参与并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文本,其文本性别身份,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复杂的建构和传播机制。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发展史中,歌词文本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屡经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代商业社会,歌曲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一系列符号性别主体中,歌手对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建构的作用更为突出,歌手的性别身份不仅能为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定型,且加深固有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消解歌众的能动性,使社会文化对性别符号的定型化理解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19.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20.
知识女性作为当代中国妇女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性别知识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有着男性知识分子所不具有的女性的切身体验,而且与其他阶层的女性相比又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以妇女为主体的性别知识建构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因为,知识是有性别的,性别也是需要被知识化的;而知识化了性别经验和经验化了的性别知识,在女性与男性、女性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知识生产的体系与模式,还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在总结妇女经验、阐释性别理论、传播性别知识、践行性别理念等方面所进行的不懈的努力,一方面为人类从性别角度深入了解自身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改变现实中各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和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人们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和传统性别制度的改变,又为新的性别知识乃至人类知识的再生产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