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南北》2011,(23):12-15
“占领华尔街”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透过这场热闹,中国人看到的也许就是一场正high的大party,但对于每个参与这场示威活动的美国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不想失业、要求平等、抗议税收政策、不想被银行奴役……他们相信,也许示威活动会持续几年,直到华尔街改变的那一天。本刊选编的这组文章,集中展现出当下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现状。我们想借助文章中对美国中产生活的描述和分析,帮助您更深入了解这场正在向整个欧洲蔓延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300年前,衣衫褴褛,手脚镣铐,贱比牲畜,街头拍卖的黑奴;300年后,西装革履,星光闪烁,贵为上宾,美国的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3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从奴隶到总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吕耀东 《日本学刊》2013,(1):3-21,157
日本梦作为一种不断追赶、超越欧美的期盼和构想,实质上是日本的大国梦,只是实现的手段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战略诉求而已。日本梦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体现为脱亚入欧、称霸亚太、一亿总中流及摆脱战后体制等形态,在当代幻化为追求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历程。日本梦在历史的探寻中逐步形成内涵与外延的现实积淀。在中曾根康弘呼唤政治大国梦想的感召下,小泽一郎在《日本改造计划》中阐明,美国梦对于日本梦的形成影响颇大,尤其是基于二战后的日美同盟而崇尚美国价值取向上,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正常国家论诠释的日本大国化路径各异,选择何种道路日本需理性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破解人类发展时代难题作出的前瞻性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和升华了中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范式,倡导新型国际关系,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平等、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缔造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形态,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对凝聚全球正义的伦理共识、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文学即是人学,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的命运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蒙昧的人类之初与天地自然的抗争,到意识形态形成时期与社会政治的抗争;从古希腊俄狄浦斯的神谕之下不可避免的杀父娶母,到哈姆雷特自我心理斗争的复仇始末;从堂吉诃德的盲目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到鲁滨逊机智与理性的冒险精神:这些无不是对命运的态度和反映。从这些与命运抗争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从对命运的恐惧、抗争,到对命运的彻底摆脱,从而把握控制自己的命运。在西方文学的漫漫长路上,一大批的作家正向我们奏响了人类在发展道路上的命运交响曲,神谕也罢,信念也好,在曲子中只不过是一些零散的音符,而作家们要表现的却是一个充满激情、斗志,富于人情、人性,却又复杂多变、亦真亦幻的宏篇乐章。本文将就西方文学中的几部重要作品——古希腊文学、《哈姆雷特》、《堂吉诃德》、《鲁滨逊飘流记》进行分析,通过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来反映的西方文学的命运主题。  相似文献   

7.
晚唐武宗朝后,君臣未能审时度势,重文教,轻武事,形成重文轻武士风,影响了众多士子的人生选择和个体命运.此风导致士大夫阶层更为清高的心理态势,助推了士人阶层与武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最终引发末世之中武人对士人的杀戮和报复.这一惨痛历史教训值得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8.
团结常同友爱相联系,旨在实现公民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协调社会正义与团体忠诚的关系,展示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去改变共同命运的社会责任,表现社会成员之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友好关系,传达"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的美好愿景。它在国内表现为社会团结。实现社会团结,需要处理好自由与平等、自我权益与友善美德、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建立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用互惠、互让和互谅的对等正义处理社会矛盾和利益争端。它在国际表现为人类团结。实现人类团结,需要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向正在遭受贫穷、饥饿、灾难和战争苦难的人民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状况和经济状况。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自然和共同承担责任,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六大基本价值。保障公民权利、增进社会福祉、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全球正义和促进人类团结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五条路径。背离团结宗旨,人类不会有美好未来。构建团结的命运共同体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人 《创新》2015,(5):44-50
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本质上不是实体,而是对双方基本价值观、发展观的认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加强彼此认同感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东盟双方将获得更多的共同利益,增加更多的认同感,结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杜丽霞 《社科纵横》2011,(8):106-108
《女勇士:一个在鬼中间生活的女孩的童年回忆》书名自身已经揭示了汤亭亭这本开山力作的文类属性:个人传记,成长故事。在美国特殊的背景里,这个成功人士的个人传记和成长故事又涂抹着浓重的"美国梦"色彩。事实上,这三种归类不仅依据充分,而且密切关联。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成功和美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中国特性。其中国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女主人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奋斗的力量;其次,她成为女勇士的动机不只是美国式的个人成功,而是中国式的为美国华裔族群效力;最后,她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翻译"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说明,人要真正成为掌握自身命运的主人,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是正义.现代的正义观念是以自由和平等为原则的.这两大原则也是现代人把握自身命运的基点.  相似文献   

12.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5,5(2):73-78
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的“小说之神”,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是其文学创作的顶峰。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史。本文针对志贺的命运论、血统论与人性完善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女性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的基点,就广义而言,发展也是命运。“女性新热点丛书”揭示了女性在当前社会转型中被性别的遮蔽的某种境遇,表明只有从女性性别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调整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计划,才能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实现有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30年代思想的转折,海德格尔对“命运”、“天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获得的规定则显现并发展在他关于艺术、科技、语言及人的论述中:他的艺术之思表明艺术乃是天命得以展示之所;他的科技之思表明科技乃解蔽的天命;他的语言之思表明语言能为人带来天命的消息;他对人的思考表明人乃是澄明的天命。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合理内核是对于人类共同价值利益的追求和共同的责任担当,体现的是中国在实现本国发展基础上对世界的合理观照。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经历了冲突的原点和互动中的初步萌发,目前正处于构建阶段。面对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不均衡的发展、不理性的文化判断和不对等的责任义务,我们应该加快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强化周边外交,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参与全球治理,身体力行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当前,我们正处于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关键期,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性多点爆发,凝聚共识、共同作为和共担责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为抗击疫情提供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耿芳兵  吕明洋 《创新》2019,13(4):30-37
城市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子命题,二者同根同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探讨,启发了城市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文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生产、人与社会三组关系模型,勾勒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自然、生产和社会三重向度。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阐明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延续关系的同时,昭示着城市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对象的趋势,启发了城市研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出场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9,(5):28-34
就近年来本土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态势来看,我们对于优秀传统资源的继承与时代性转换,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无疑判若云泥,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凝练出的、为绝大多数文明形态所共同认可的思想成果,抱持的却并非宽容与开放的接纳态度,而是日益趋于排斥与自我封闭,甚至不免有文化孤立主义之嫌。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理念主张,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全球化时代,普遍主义以全球性共同文明为分析问题的逻辑基点,以共性为前提看待个性,以普遍性为前提看待特殊性,以全球性知识为前提看待地方性知识,因此,便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有机生态联系。而与之对垒的特殊主义方法论,片面强调地方性知识的独特性,以至于忘记了特殊性赖以立身的共性与共通性知识。如果我们不能够秉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宽容开放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阔胸怀,去筹划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而是仍以陈旧思维方式去回应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建构欲求,无疑会导致名新实旧。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区域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多边机制受到严重冲击,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是我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快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国际治理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自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真正的全球视野。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包含和平、安全、发展、合作、可持续等要素的理念,在法治层面上体现为维护海上安全、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等全人类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方面的共同利益。进入21世纪,全球海洋治理赤字加剧,面对传统海洋治理体系日益面临碎片化和霸权主义等重大挑战,中国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球海洋法治的视角看,中国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从建章立制、推进合作、塑造共识三个维度对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问题提出实践解决方案,为将政治愿景转化为法律行动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落实,需要推进全球海洋法治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