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素芬 《创新》2013,(3):83-86,128
公民网络参与是信息时代实现城市善治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善治目标的逐步实现,主要体现为:透明性是公民网络参与发展的前提,回应性是公民网络参与发展的关键,有效性搭建了公民网络参与发展的平台,法治性提供了公民网络参与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沈卫 《阅江学刊》2010,(2):137-142
网络舆论监督自下而上,在“人”、“术”、“势”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当今反腐败的利器,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然而,网络舆论监督固有的自在自发的特性使得监督常常处于主体性价值缺位和监督乏力的困境之中。要保证网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就要通过教化、调控等手段处理好自由与规范的关系,让网络民意从民间走进政府视野、让民间与官方共建反腐败网络阵地、让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在现实中形成合力,引导网络舆论监督走上自由自觉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许维安  叶芍 《社科纵横》2010,25(11):52-55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研究如何构建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监督机制。这一机制是指以预防职务犯罪为目的,在一定基本原则指导下,参与网络监督的各种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一定基本原则"应包括实事求是、依法监督和反腐倡廉三个原则;"参与网络监督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有网络监督管理者、网络监督主体、网络监督对象、网络监督内容、网络监督手段和方式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主要包括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监督程序的启动、网络监督信息的处理、网络监督处理结果的反馈等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妍  田启波 《探求》2011,(5):40-44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个人权益、规范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方式、实现维护政治运行稳定的目标。面对目前的障碍,应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加强互联网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参与路径、倡导高尚网络伦理等方面寻找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网络问政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问政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网络问政存在有序的自上而下、无序的自上而下、无序的自下而上和有序的自下而上四种形式。网络作为公民问政的新型载体,其开放性和平等性激发了公民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问政的成本,但也表现出代表性不足、参与的非理性、非规范性等弊端。今后,政府需要建立制度规范、提高网络问政领导能力,网民需要培育良好的网络道德、树立公民意识,并通过完善立法、提高技术水平和借鉴国外良好做法等途径来整体提高我国网络问政水平,更好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21,36(1):97-101
公共参与是公民涉足公共领域,通晓公共事务,影响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伴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具备开放、便捷等先天性优势的网络平台,逐步成为公民进行公共参与的新型载体。网络公共参与这一新型参与过程化解了曾经参与手段单一化的缺陷,同步提高了广大参与主体进行公共参与的主动性,使得公共参与的影响力得以提升,对推动公共参与的普及化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公民进行网络公共参与时,若其偏离公共政策的价值规范,极易造成网络主体的代表性结构失衡、网络环境的非理性行为蔓延、网络制度的科层体制网络失灵等新问题。本文从网络公共参与主体、环境及制度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网络公共参与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而得出构建公民网络参与保障体系、树立公民网络参与伦理道德、健全网络公共参与立法与监管机制是实现网络公共参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0,25(4):24-26
当前,不断壮大的网络监督浪潮,已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监督官员的另一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立。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时,网络监督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如网民情绪化宣泄、侵犯公民隐私权、恶意诽谤诬陷等现象。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监督推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带来的负面因素,积极引导网民合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71-77
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公民网络反腐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参政与议政权、监督权、检举权的表现,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客观要求,具有法理依据。公民通过网络反腐来与腐败行为作斗争,它在取得巨大效果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侵害隐私权的质疑。当前中国网络反腐存在网络举报反应机制不健全、网络曝光信息规整机制不完善以及公民网络反腐的非理性参与等缺陷。公民网络反腐必须要依法进行,只有受到相应制度的规范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相关制度不是很健全,需要通过规范网络举报行为,建立网络反腐互动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完善中国网络反腐的公民参与机制,以促进网络反腐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新松 《浙江学刊》2015,(1):204-209
尽管在我国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公民影响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对公民参与的研究目前仍较为有限,大多数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政治参与,而忽略了公民参与的其他方面,例如社会参与。本探究旨在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辨析,厘清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三者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公民参与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试图将社会参与的概念和研究议题带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与以往的社会参与研究不同,本文强调以公民个体(而非组织)为研究主体,关注个体的社会参与行为动机,社会参与对个体的公民网络、社会资本、功效感等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政治效能感与公民对于政府、政治体系的感受直接相关,其反映出公民对政治的感受程度。要研究公民的政治态度到底如何,政治效能感是绝不可忽略的变项。同时,政治效能感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强度、归因方式、行为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升公民的政治效能感,积极推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需要通过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推动公民政治参与来提升公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通过确定合理的政治参与目标、广泛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学习替代性成功经验来提高公民的外在政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公民权力的角度来界定公民参与。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自组织形式,是公民权力的重要实现途径。文章分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在三种公民参与模式中的作用和特性。其中,结构性参与的赋权意义最强,但尚处于自组织性薄弱的个体参与阶段;最常见的决策性参与中,倡导性非政府组织虽然在某些领域获得成功,但仍未形成普遍的制度性参与途径;参与式治理模式则在农村、城市社区、弱势群体自治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公民权力新的生长点。文章最后指出,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首要障碍是中国传统的取舍性权力结构。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首先必须建设共享性权力结构,其基础是政府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为载体的政策参与形式方兴未艾。网络政策参与以其自由性、低成本、平等性等优势,客观上缓和了现实社会中公民政策参与的困境,为公民政策参与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又面临着数字鸿沟、信息霸权、参与主体的不理性等新的问题。我们在赞赏网络政策参与为公民政策参与开创新局面的同时,也应该理性地看到网络政策参与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所固有题,并在此基础上规避风险,推进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13.
顾丽梅 《浙江学刊》2013,(1):109-115
本文针对网络社会的公民有序参与,尤其是公民参与人大立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文章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社会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的现状、参与的形式以及网络社会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的挑战与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应对策略:培养公民参与型文化;发展“E人大”,进行人大制度的创新;规制网络参与;以及推行“E提案”,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路径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张阳 《社科纵横》2014,(3):79-83
公民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传播领域内的延伸,网络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得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案件具有空间上的随意性。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跨国界流通,各主权国家的重视,表明在国际私法层面来研究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具有必要性,特别是以国际民事管辖权这样一个新的视角,以期提供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对协调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的一般原则和管辖权理论作了探析,随之进行管辖权的分类,在比较国际私法上考察,提出了对中国有益的启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罗扬 《社科纵横》2012,(10):68-71
网络作为一种高效、及时、隐蔽、开放的交流媒介,迅速成为人们交互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民意也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监督司法和行政、表达自身诉求的一种全新的方式。本文试图从网络自身的技术结构以及网络民意汇集和产生的特性出发,阐述网络民意由于在其产生过程中受到网络内在的技术结构性和网络环境下群体心理的影响,网络民意中存在大量失真、非理性、夸张、极端等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问题,是近期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界都在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重视监督作用。监督有多种形式,如群众(?)督、专门机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目前在我国、监督要加强,舆论监督更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在多种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最大,时效最快。报纸新闻是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7.
浅议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向阳 《社科纵横》2009,24(8):109-111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不断暴涨,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人们表达民意、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和进行舆论监督。全面正确认识和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进程,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5):73-77
作为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政治参与,它不仅是公民表达各自利益诉求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体制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持条件。西北民族地区由于国土广袤,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宗教问题众多,多元文化冲突等客观环境因素直接影响了这一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使其在参与主体、参与形式、参与对象、参与层次、参与途径和方式及参与效能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影响了这一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理性发展,也影响了这一地区政治一体化和民主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萍 《社科纵横》2010,25(11):131-133
新闻舆论监督在传达人民呼声、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进以法治国、遏制腐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能起到其它监督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新闻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社会稳定、正面宣传为主以及其它监督等方面的关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法律关系的理论研究,是研究和制定舆论监督法的总体框架的基础和必由路径,也是深入探讨我国舆论监督法治化的基石。我国舆论监督法律关系即我国舆论监督法在调整新闻媒体与政府、公民、法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政府、公民和法人是其主体;物、行为和智力成果是其客体;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