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联绵字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汇,在形式、意义、语音上有其独特之处。通过从形式和意义、来源、语音、词性等方面,用描写的方法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联绵字,可以挖掘出联绵字的特点,并可以指出现代汉语词汇著作很少谈及联绵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沈怀兴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出版。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对现代联绵字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考辨。考察其核心理论是怎么产生的,现代联绵字理论群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辨明现代联绵字理论  相似文献   

3.
序文先简要介绍本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界定本书中的常用术语,说明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概括现代联绵字理论流行以来所造成的诸多危害。接下来说明本课题研究是在严格区分中国传统语文学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并肯定了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求实致用,同时也指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联锦字在书写上跟单字一样地受汉字方块字形声原则和假借原则的制约,同一个联绵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若再从由于古今(历史悠久)、方域(方言众多)等关系而形成的一个联绵字族的整体来看,写法就更多,因之有所谓“骈词(联绵字)无定字”之说。  相似文献   

5.
利用反切来研究汉语语音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然而古代典籍中随文而注的反切除一般的注音外,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特殊音切。笔者在整理初唐李善《文选》注的反切时,即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李善给《文选》中某些联绵字所作的音切,往往是悖离其整个语音系统,而加以改易其读的,因此,李善为这类字所作的音切,显然不宜作为系联李善音系统的材料。然而这类改易其读的音切,却为我们研究联绵字读音与用字的变换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这类联绵字的特殊音切,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情况:(1)上古本双声送韵者,而初唐语音演变,已不再双声…  相似文献   

6.
《三国典略》,唐初时人丘悦著,现已亡佚。根据有关唐代的各种历史文献,对此书作者的生平、撰写的历史背景、流传情况等作出比较详细的考证;并以书目记载为基础,全面分析佚文的内容,对此书的体例、特点、史料来源、史料价值等作一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公让是广东近代著名医学家,《中西药典》为其代表著作之一,属药物专著。全书中西并举、中西相较、中西汇通,同时融入个人临床用药心得,博引时医治验,为我国早期的中西结合药典,对中西医知识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是一本方便临床使用中西药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8.
《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段文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翻开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段文字,该书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被全国高校广泛使用,所以对这段文字多有一些认识,还是必要的。一、关于这段文字产生的时代认识这段文字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它产生的时代。这段文字见于今文《尚书·尧典》,伪古文《尚书》将《尧典》后半分出,成《虞书·舜典》。学者们一致的意见认为它不产生  相似文献   

9.
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是汉代散体大赋最富盛名的作者,他们还于不同时期创作了同属“符命”文体的《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但囿于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性情际遇和文学主张,所以这三篇“符命”文章的写作情况和思想意识也各有不同。《封禅文》是司马相如在寂寞闲居中向汉武帝表达的忠心,《剧秦关新》是扬雄在“王莽新政”热潮的冲击下既惑又惧的违心之作,《典引》是班固欲纠前者之谬以颂汉功汉德的典正纯美。总体而言,《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与作者各自散体大赋所采用的讽谏方式相仿佛,因此都可视为汉代士人在制度和规范下创作心态的读本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诸家意见来看,杜佑《通典》与刘秩《政典》的关系并非如传统看法那样密切,但也不能忽视《政典》对《通典》的影响, 《通典》仍旧是在《政典》基础上扩充和整编的政书。两书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杜佑《通典》参酌正史书志,变更了《政典》的六部分类法,将类目扩充为九门;第二,《通典》继承了《政典》的记言特点,拓展了收录“当时群士论议得失”的范围;第三, 《通典》内《兵典》《选举典》的部分内容可能直接取自《政典》。需要说明的是,《通典》并非是对《政典》的简单扩充,《政典》尚处于典制体史书的雏形阶段,可能只是分门别类,以记言为主的一部典制资料汇编,而《通典》则是一部以记叙制度沿革为要义,在内容、体例和旨趣上与《政典》迥然有别的全新史著,它的问世标志着典制体史书体裁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曹丕(公元187年—226年)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的文学论文,如《诗大序》、班固的《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只就一部书、一篇文章进行评述;《典论·论文》则论述的是多位作家、多种文体,并论述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价值、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等等。它对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作品的评论,是建立在对作家作品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评论原则,是前无古人的。它对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2.
小说《典仪》通过融入大量印第安口头传说与民间故事对主人公塔尤的身份进行神话归域。具体功能体现为三方面:首先是对塔尤的身份进行集体化归域,意在表明他的疾病只是处于困境中的印第安文化的表征;其次是对他的身份进行生态归域,彰显印第安人主张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最后是对他的身份进行女性精神气质归域,弘扬一种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量用典,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就《世说新语》一部书来说,620多首词中有94首词含有《世说新语》典,总共用了117条,内容涉及《世说新语》许多方面,诸如任诞、简傲、言语、排调、识鉴等等。运用《世说新语》典故所包含的词人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对国事的不能忘怀,对友朋离别的伤感,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等等,辛弃疾大量用典,这当然反映词人知识的广博,同时也反映词人的遭遇和心理情感,以及与宋代诗坛使事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世说新语》典角度考察稼轩词对我们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曹丕虽不失为一位重要作家;但就诗歌创作而论,成就却并不突出。他的作为“七言之祖”的《燕歌行》,格调清拔,有“古今无两”之誉,不愧为名作。但这样的诗毕竟只是极少数。在他传世的以乐府歌行为主的四十多首诗(包括残篇)中,四言如《短歌行》、《善哉行》二首(“上山采薇”、“有美一人”)、《丹霞蔽日行》等,虽粗具有父“古直”之体,却少“悲凉之句”。五言如《折杨柳行》(“西山一  相似文献   

15.
《中华通史大历典》简评华纬(郑州450052)历表和年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前者是不同种类历法(民族的或地区的)的汇编,如《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中西回俄历表》等;后者则是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的汇编,如《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外历史年表...  相似文献   

16.
唐朝著名历史学家杜佑编著的《通典》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综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的史学专著。由于杜佑《通典》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史籍中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这种体裁,于是《三通》、《九通》以及会要之类,巨著长编,相继出现,蔚为大观。所以杜佑《通典》在我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上据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表现在《通典》中的杜佑的政治思想和史学观点的进步成分,对当时以至后代政治和史学的发展。对当时以至后代政治和史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杜佑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详述其沿革损益,议论其是非得失,并不是为了“好古”,而是为了“经世致用”,“将施有政”,“度其古”而“行于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为今用”,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这种历史研究为政治服务,与现实密切结合的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批判地予以继承的。  相似文献   

17.
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传》,与问世于西汉中后期的《易林》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易林》中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这种援引有着深刻原因:两者都有着明显的民本思想和重礼思想;《左传》的文学色彩深深影响了《易林》的创作;古文经学的兴起自然地促使焦延寿取材于《左传》;西汉中后期与春秋时代社会特征的相似又致使焦延寿引《左传》以为镜鉴。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献中的联绵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而对它们的形成能有所了解,但也有一些联绵字因为语料的局限,无法探索其来龙去脉。由于联绵字的出现有早有晚,为此通过对某些后起联绵字或准联绵字进行分析考察,来说明这些后起联绵字或准联绵字的成因,进而为说明那些早期联绵字的成因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读《野草》,会不断发现其文本深处有鲁迅对外国文学暨非文学作品直接间接、或显或隐的译介或改作,与作者直抒胸臆自铸伟词的内容构成复杂的互文关系。内涵于《野草》的鲁迅本人之译介,大致完成于1903年鲁迅开始翻译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与1924、1925年接连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之间。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今传世的古文献中,以《尚书》为最早,而《尧典》又置于《尚书》之首篇,足见《尧典》之重要。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少经学家由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缠绕,把《尧典》奉为至高的圣典;曾几何时,由于发现《尧典》的制作时代较晚,因而又有不少的注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