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负有盛名的私学创办者,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卓越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其私学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因此,如何看待孔子私学的历史作用问题,乃是正确评价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前提.一、孔子私学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私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产生大约是在我国春秋中叶,据古籍所载,当时除了孔子办的私学而外,还有郑国邓析办的私学、鲁国少正卯办的私学……如《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郑人邓析,常"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专门教人"学讼",即如何打官司.《论衡·讲瑞》中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这些事例说明,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私学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在历代社会中时盛时衰 ,几经发展和演变 ,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私学之所以几度复兴 ,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私学再度复兴可以使国家在教育上实行少投入经费 ,而多出人才 ,繁荣教育促进社会发展。这种经济而有实效的作法符合社会市场体制的要求 ,因此 ,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在我国再次呈现出一个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私学历时近三千年,私学与官学伴随而行,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官学所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具有的特点,私学对传承我国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私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古代私学管理产生的原因、特点,从而探索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孔子破"学在官府"开私学之先河,但自东汉始这种私学传统却逐渐衰落,到唐代终形成"耻为人师"的风气.唐代韩愈重建师道(本文的师道仅指私学传授),重开教育讲学之风,以达传道以治国.本文试图从唐代的社会出发,分析韩愈重视师道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私学的产生与对私学概念的界定是密切相关的。无论孔子是否是私学的首创者,其主持的活动是春秋时期最大的私学活动,因此,私学的发展历史,一般以孔子私学为首要标志。先秦时期的私学,主要以儒、墨显学为代表,孔子的儒家私学与墨子的墨家私学在教育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汇聚而成先秦时期私学发展的几个特点,对后世私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子“为政”的教育思想凌小云(湛江师院教育管理系湛江524048)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社会环境_里,孔子顺应社会潮流地率先创办私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私人办学的祖师爷。他办私学的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无论是教育对象的招收,或是教育目标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贾东荣 《东方论坛》2007,1(5):87-93
春秋末期,山东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严格意义的私学--孔子儒学.此后一直到魏晋,山东地区在中国私学和整个教育事业中一直占据着领先和中心的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山东地区之所以成为私学发源地,一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转型这一大环境的要求,二是山东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是当时唯一保存完好的周文化教育中心,三是孔子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人才优势、私学传统、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政治支持则保证了山东地区在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仍然维持着全国私学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古代蒙学是古代私学低级层次的蒙童教育,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幼小儿童.产生于汉代的蒙学经历了曲折的演进路程,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鉴古明今,中国古代蒙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以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浅谈私学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的是否弘扬教育结构中的私学问题,对私学的定义、起源、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用比较的方式对古代的私学和现代的私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私学源远流长,从四大文明古国到当今工业发达国家,私学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社会进步与民族盛衰的历史上。通过对当代私学蓬勃发展和成效显著的若干有代表性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对国家私学观、现代大学理念、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国际化与全球化、人力资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探讨,以期对中国私学的重建和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辑录史志文献 ,对五代十国时期 13所书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证评述。认为书院在这一时期有维系斯文于不坠的文化功效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后梁的建立,标志着唐末的混乱局面已走向部分统一。此后,不少政权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的统一进行不同程度的努力。南唐也推动了五代十国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期,绍兴地区文化发达,文人群体活跃。他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地方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绍兴教育的兴盛与发展,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文人群体价值观念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唐朝末年以至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时期。动乱最初发生在中原地区,后来波及到全国各地,江淮流域也未能幸免。其中,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事件,便是最初发端于江淮流域的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一带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由于该次移民以集体迁移的形式出现,迁移方向是相对安宁的东南沿海一带,迁移后果是以这些移民为主体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其移民领袖之一王审知成了开国之君;因此,这次移民无疑也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移民运动之一,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同时进入中原的还有契丹、回鹘、吐谷浑、奚等少数民族。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完全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及礼乐制度,在用人上蕃汉一体,不分民族畛域。再加上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人通婚、收养义儿及对汉文化的认同,仅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少数民族便融入到汉族中。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前期民族融合与发展 ,体现出唐朝前期的强盛局面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 ,地方分离与民族分化则成为另一种现象 ,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立局面。其原因表现在多方面 ,但王朝集权的削弱 ,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乃动乱与割据之世,该时期内南北政权围绕蜀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对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蜀道争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的蜀道争夺战极为频繁,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三国时期各条蜀道的使用频率较为平均,五代时期则严重倾向于选取故道和金牛道;三国时期蜀道争夺战多取用其中一条,而五代时期则数条同时进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秦汉时期颇为重视蜀道建设,以至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畅通性仍保持良好,而隋唐五代时期故道长期作为官方驿道,便于行军打仗;与三国时期相比,故道在五代时期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三国时期曹魏以长安为伐蜀基地,与五代王朝多以凤翔为伐蜀基地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十国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代表中原政权的后唐以及"十国"中的前蜀、后蜀、楚、南汉等政权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发生过、有时还较密切的关系.对唐宋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值得重视.本文疏理这一较少为学界关注的史实,从中亦可以看到宋王朝南方边疆民族政策之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