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出了大量故事化新闻报道,这些报道采访扎实,巧妙运用场景描写,人物由"写作需要"成为新闻主角,并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新新闻主义的特点,但部分报道也存在客观性出现偏差、情感过度表达、真实性存疑等问题。故事化新闻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在借鉴新新闻的报道技巧时要谨慎并加以改良,加强有益的探索,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使我们的新闻工作回归新闻本原。  相似文献   

2.
张泽平 《云梦学刊》2009,30(6):154-156
“故事化”的电视现场新闻因其适应受众心理需求而能较好地赢得市场认同,同时,因其综合体现了新闻的现场性、故事的情节性、人物的形象性和电视手法的独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新闻实践中也出现了有违真实性原则、迎合低俗化趣味、滥用接近性要素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3.
肖朝利 《兰州学刊》2003,(5):205-205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 ,社会新闻迎来“黄金时代” ,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新闻不再局限于生活小事、奇闻异事 ,更注重突出反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社会事件 ,报道范围更广 ,深度更深 ,题材更丰富 ,形式更多彩。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的读者已不满足于获悉简单的社会新闻事实 ,而希望能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相关背景事件 ,必须在其他方面深入挖掘 ,从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 ,挖掘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不同常…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做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故事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巍 《理论界》2007,(6):160-161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故事化的电视新闻,不仅能满足受众多元文化的需要,同时通过影音画面既能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又避免了新闻过于肤浅的现象,将新闻事件的深刻意义融入到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来,引人入胜,并能揭示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本文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新闻故事化的原因、方法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学界和业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戈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5-206
近年,我国的电视媒体继民生新闻热潮、选秀热潮之后又兴起了新一轮的故事化栏目热潮,电视媒体已经跨入了一个故事化时代。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级卫视再到一些没有上星的地面频道,各个电视台电视频道纷纷推出各类讲述新闻故事的故事化栏目,例如江苏卫视的品牌栏目《人间》、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等,给观众讲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众多的新闻学流派中,六十年代崛起的“新新闻学”无疑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它时传统新闻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的革新,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的正统新闻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当代显得相对单调和沉闷的新闻报道和写作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对于“新闻文学”的繁荣也具有操作性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龙 《兰州学刊》2003,(5):200-200
以迅速及时、直接简洁地反映事件客观实际的社会新闻 ,以其低视角、亲近感、近距离在以市民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定义的社会新闻多是以批判或揭露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为报道对象 ,如坑蒙拐骗、小偷小摸、违章出轨、色情凶杀等。这样的报道若占据较多的新闻版面 ,势必会造成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怀疑 ,近而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度。以满足市民各方面需求为主的都市类报纸 ,以其定位的平民化 ,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正是这种平民化 ,才使社会新闻格外受到读者的欢迎。原有对社会新闻的概括 ,是反映…  相似文献   

9.
任蕾 《兰州学刊》2003,(4):F003-F003,207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闻娱乐化倾向 ,我国传媒业也受到了这股潮流的影响。本文从社会、传媒和受众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蕊 《理论界》2012,(6):162-163
电视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电视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200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45个全国卫星频道中,已开办了法制专栏的有33个台,不少电视媒体因法制节目办得有声有色而名声大振,法制节目也与时俱进,逐渐成为各电视媒体的强档或金牌节目。虽然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但是目前众多电视法制节目的"故事化"也出现了不少通病,如电视法制节目在选题上的错位,报道方式的偏颇,报道意义上的失衡,已经成为限制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主要障碍。电视法制节目要想真正担负起普法和释法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法制节目现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特点与"故事说法"的关系,并试图从中找到适合中国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发展的道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谈广告新闻化的形式、危害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凯 《南方论刊》2005,(8):33-34
今年月日,《翻译联盟》发布一条消息《西安翻译学院一夜成名校,虚假宣传惹怒教育部》,该消息指出:不久前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向媒体澄清并定性:有关“西安翻译学院被评为中国大学排行榜第名”为恶意自费广告,绝非新闻报道。随即,国内各大媒体转载了西安翻译学院在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的自费广告。该发言人介绍,有媒体最近报道,中国西安翻译学院在美国《洛杉矶时报》举行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被排名第位。据了解,《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刊登的是一则自费广告。所谓美国州高等教育联盟是子虚乌有的,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组织。…  相似文献   

12.
李志 《南方论刊》2006,(12):82-83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本文试就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治理对策进行探讨。1.虚假新闻的表现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存在重要的因素。应该说,多数虚假新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作风不踏实造成的,虚假新闻的具体表现为:1.1凭空捏造型。也就是纯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2005年美国…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语言的主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有其客观性原则,但整个新闻传播活动却充满了主观性。主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新闻语言的主观化就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从总体上看,新闻事实的外化过程就是实现语言的主观化过程;从手段方面看,焦点标记词的使用、焦点位置的安排、主观评价意图的外显等都在实现新闻语言主观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于丹俪 《理论界》2010,(6):166-167
用故事写新闻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所采用。这种写作方式采用描写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示事件中的故事情节,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读性。平民化的视角更是体现了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更新了传统的倒金字塔式新闻写作观念,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枯燥乏味、单调的状态,这种新闻报道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深入解读"用故事写新闻"的内涵,剖析这种写作思路在实践中应用的意义,将对新闻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故事建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最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偏向性。但当故事与电视的结合难以同时满足或协调四者的要求时,故事的真实性就容易与观众的期待或感知产生错位与冲突,违背叙事契约,有意或无意混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影响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危害电视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故事化是当下众多电视节目争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过度的故事化也让许多电视节目进入“泛故事化”甚至“泛娱乐化”的误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走近科学》可视为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梳理《走近科学》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而收视率在推动电视节目“泛故事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无法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因此,提倡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才能净化收视环境,维护电视生态,确保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新闻娱乐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我们深入去探究新闻娱乐化这样一个"过时"的话题时,依然能够发现有许多值得斟酌与澄清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背景、合理成分进行简单梳理,重点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突出新闻娱乐化在新闻本性的迷失、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削弱、媒体的公信力的丧失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这个命题似乎有些矛盾,既然叫娱乐新闻,为何又会有"去新闻化"之说?近年来,中国的娱乐新闻日益发达,从学术角度上来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严肃的硬新闻,甚至与一些新闻教材上通常提到的软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20.
高瞻  王天定 《兰州学刊》2003,(4):200-201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 ,将形成涉讼作品的作者的行为分为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 ,始于最高人民法院 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这一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该《解答》规定 :“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出诉讼的 ,将作者与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 ;作者与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的 ,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行为所形成的 ,只列单位为被告。”应该说 ,这一解答中规定的内容是非常清楚的。根据这一《解答》 ,我们可以认定以下三种情况不应视为职务行为 :1 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虽为隶属关系 ,但不属于采编人员 ,如新闻单位的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