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碚区联片教研第四片的教研文化建设,本着遵循"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区进修校"博学、穷理、强师、优教"的教研文化理念,积极建设"问题中心、教师主体、学校基地、理论导向、交流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确立了第四片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研为本"的校本教研理念,调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关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聚焦当前学校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上,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增加共识,有效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欠缺日益凸显,校本教研被期待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迫切需要。浙江温州灵溪一中2005年参与温州市教研院牵头的省教研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策略研冤》,致力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行动推进,探索适应新课改的基于校本的文化营建和学生、教师、学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北碚区联片教研第四片的教研文化建设,本着遵循“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区进修校“博学、穷理、强师、优教”的教研文化理念,积极建设“问题中心、教师主体、学校基地、理论导向、交流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确立了第四片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研为本”的校本教研理念,调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关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聚焦当前学校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上,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增加共识,有效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大家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有深度和力量的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简称,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学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制度,就是把学校建成为有活力的学习化组织,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本文从四方面阐述关于校本教研的思考,即:提供支持,营造浓厚教研氛围;改变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建立机制,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搭设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扎实开展互动式、反思式、引领式、共享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既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又满足了广大教师的内在需要,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取得了大量富有使用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加快了新课程的实施步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叶以来,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到了90年代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校本运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的思想与提法也渗透到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本文主要中小学校本教研模式进行探究。一、校本教研的内涵及特点(一)校本教研的内涵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所面临的教学实践(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研究。(二…  相似文献   

6.
一、深化认识: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前提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木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  相似文献   

7.
一、"校本"就是"在学校中" 有一句很简捷的表述校本行动的话"以校为本,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因此,有人便认为"校本教研必须在学校中".这种认识的误差就在于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缺乏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一、深化认识: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前提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木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开展校本教研,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如果把新课改比喻成杠杆的话,那么,要撬起的是学生的发展,而支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改革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的“校本性”决定了完全移植的排异反应,因此如何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成为了学校革新校本教研的思考重心。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信息技术介入校本教研的新范式——“青蓝时间”,并在实践中反思这种新颖的校本教研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试图提供一个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形式,拓宽新课改理念下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文化对于形成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营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运行机制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有力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逐步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们应增强教研意识,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最终成为校本教学研究的积极实践者呢?我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一、增强校本教研推动力,克服"两种"教学思想校本教研是为了推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障碍而开设的。为此我们必须增强校本教研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浅谈校本教研 寻求教学管理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教研是以本学校师生情况,所教教材,结合新课标,新教参,分学科、分年级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一所学校熏陶教学理念,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转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校本教研制度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机制系统,它包括教学研究活动的导向机制、活动机制、保障机制.同时又是振兴学校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以本学校师生情况,所教教材,结合新课标,新教参,分学科、分年级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一所学校熏陶教学理念,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转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校本教研制度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机制系统,它包括教学研究活动的导向机制、活动机制、保障机制。同时又是振兴学校的一条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第一线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改革由点向面推进,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课改实验要求的<通知>指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时代的呼唤,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一、“校本”就是“在学校中”有一句很简捷的表述校本行动的话“以校为本,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因此,有人便认为“校本教研必须在学校中”。这种认识的误差就在于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缺乏本质的理解。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是行动研究。科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理论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现象或事实的收集整理,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理论。行动研究则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智慧,理性智慧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得到大力推进。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校本教研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开展情况各不相同。有调查表明,小学比中学更加重视校本教研。中学为何开展校本教研要难些呢?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在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学校特定的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下而采取的教育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呼唤教研的重心下移,呼唤教研真正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这种教研室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发展而来,因而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持续性,也具有对学校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一、校本教研的主要特点校本教研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  相似文献   

20.
教研机制的建设和打造学校教研文化对增强区域发展的和谐力,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的促进作用。杨家坪中学在构建特色教研机制,打造学校教研文化方面,通过构建特色教研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校本教研机制深化网络教研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炼科研课题成果,抓好课改工作努力打造学校课改亮点等方面的工作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取得了一定经验和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