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再生产运动,需要对贯穿和支配它的最一般规律的具体作用形式作出分析。我认为,两大部类生产相适应地平衡发展,是社会再生产最一般的规律。这不仅因为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最基本条件,而且从社会总劳动必须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上,也可以看出两大类平衡发展是极高度的抽象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即从分析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开始,来创立他的博大精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有着非常深刻、非常严密的科学道理的。而他创立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则是从使用价值上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两个部类,从价值上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主要分析总量平衡和价格平衡问题,而忽视结构平衡和实物的平衡,这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其实质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是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理论,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调控机制的运用,就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宏观调控机制运用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现状,选择“硬”政府“软”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完全适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从宏观角度分析,它是受一定时期内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状况所调节的。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或劳动力供需基本平衡,而呈现出社会上劳动力短缺或失业率低的一种状态。所谓失业,则是因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使社会上缺乏足够的劳动岗位来满足劳动人口的就业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总供给决定的;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所有商品总量,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需要相应的货币流通与之相适应,以实现其价值,这就形成了对货币的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树立该观念要求在理论上阐明供需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一 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商品交换是由一定的组织和个人所进行的买或卖的行为。卖方提供商品,买方购买商品,买卖结合构成交换活动。商品买卖行为的主体构成市场的主体,它是指参与市场交换行为的具有一定经济利益的人或组织。按主体行为性质可将其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供需可分为高等教育的潜在供给和潜在需求、实际供给和实际需求、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供需关系有强平衡型、无效供给型、意愿需求型和弱平衡型;高等教育供需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为调节目标,采取提高规模效益、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稳定高等教育秩序等调节措施。  相似文献   

7.
社会总供需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为了对社会总供需的平衡衡量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不仅需要弄清社会总供需的理论概念,而且还必须明确具体的测算口径。本文拟在阐明确定总供需测算口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这方面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对社会发展观演变的讨论中 ,提出了需要与实践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寻求多种需要的融合和平衡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与环境价值是内在一致的 ;要缓和和最终解决突现于当代社会的全球性危机 ,需逐步建立起世界整体价值观或全人类价值观等价值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 通常,宏观经济注重社会目标,微观经济注重利润目标。利润目标与社会目标往往矛盾。不过,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绝对要求。一、社会目标与利润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依存性社会目标是对工商企业所提出的增进社会效益的要求和指标。要了解社会目标,必须了解社会效益的完整含义。社会效益,首先是指商品所能给予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用价值给人们以经济上的实惠,审美价值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生态价值能满足或改善人们安全、健康方面的要求。其次,社会效益是指给予企业外部经济总体效益所能发挥的作用。比如煤炭生产,给许多企业提供一次能源,还能通过火力发电转化为二次能源——电,它给社会经济总体发展带来的效益非常巨大,不管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学习第三章——批发商品流转核算一章第三节商品流转核算方法时,曾介绍了商业企业商品流转核算方法分为两种类型,即:“数量金额核算法”和“金额核算法”前者是在商品明细帐上同时以实物和货币两种量度来反映和监督商品的进、销、存的活动情况;后者是在商品明细帐上只以金额反映和监督商品进、销、存的变动情况。其中又分“售价金额核算”  相似文献   

12.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是按宏观上的一个分配规律———平均化规律进行的。生产任何商品所创造的价值均要交给社会 ,由社会按平均法则在各部门间分配 ,分配后各商品得到的价值才能形成其价格。由于平均分配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 ,故而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在此失效。  相似文献   

13.
精神产品的商品二因素与脑力劳动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论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说明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及正义性。揭示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可以清楚地展示当代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通过服务劳动转移到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之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有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与此相一致,脑力劳动有二重性,即具体脑力劳动和抽象脑力劳动。科技人员是脑力劳动力,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教育可使科技价值转移给众多的人,从而使其价值翻许多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市场化才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社会市场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供需动态失衡现象,在对社会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供需动态平衡的因果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市场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供需动态平衡模型,该模型对基于社会市场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供需宏观调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计划与市场都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并尊重价值的客观性,自觉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动态的社会需要、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优惠与反优惠政策诸多因素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接近具体和现实,也是尊重价值客观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剃刀"--以生态系统的自平衡机制为线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智慧的生态系统内存着一个奇妙的自平衡机制,这个自平衡机制恰似一个平衡万物价值、维护和谐的剃刀.和谐剃刀,又称平衡剃刀,其基本内涵是为了平衡万物的价值,和谐剃刀有时会为了保全一种存在而牺牲另一种存在,这是迫不得已的,甚至是必要的;和谐剃刀会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种群的适度需求,但不会容忍他们(或它们)的过度贪婪;即使是为了生存与发展的必需,人类也必须以人道的方式宰杀其他动植物或改变其他存在的存在状态,将其痛苦和对自然既有和谐秩序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关键时刻,和谐剃刀会剔除妨害和谐借以实现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仅仅向自然索取我们确实需要的那一部分,对自然施加可以接受的影响;如无必要,人类尽可能不要随意改变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敬畏万有存在和万有存在共同体,以和谐正义法则构筑万物存在和演化共同的和谐基础,是万有存在的共赢选择.  相似文献   

17.
老年教育对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供需不平衡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对国内外老年教育的需求供给状况的分析有助于厘清供需矛盾,探寻解决机制,推动老年教育发展。首先从需求出发,分析老年教育需求的主体、内容以及需求的方式,结合供给状况归纳出老年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其次,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供需矛盾的解决机制;最后,分析了中国老年教育的供需现状,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中国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一长期以来,理论界把劳动力商品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特征,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卖给资本家,得到的只是劳动力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分配从工人角度看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按劳分配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按自己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等量的个人消费品。因此,劳动力商品与按劳分配被看作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个截然对立的经济特征。其实这是一种理论误解。  相似文献   

19.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遗传、环境、社会使我们获得了自我,我们从家庭、学校、职业、社会那里获得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能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尤其是产生了体现自我的价值并要求社会认可自我价值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方面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社会、思考社会,最终融入社会,达到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是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 ,深化对“使用价值”、“生产性劳动”等基本范畴的认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要摆脱几个误区 :一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并不等于科学技术或先进设备创造价值 ;二是不要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 ,同该国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等同起来 ,国民生产总值是价格范畴 ,而不是价值范畴 ;三是要把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区分开来 ,对“按要素分配”的肯定 ,并不意味着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