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论文采用心理学批评方法,即主要运用原型批评和精神分析等理论,来探寻《红与黑》所隐含的心理世界。这个心理世界由“阿尼玛”原型、“俄底浦斯情结”、“死亡意识”以及作者受压抑的政治情绪所组成。经过分析,最终发现整部作品不过是作者潜意识的一种升华,是作者全部心理世界的一次呈现,从而揭示出了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已经发表的关于毛泽东的所有传记性研究论著中,白鲁恂的《作为领袖的毛泽东》,无疑应该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本。该书为走近历史伟人毛泽东的心理世界,作了一次最重要、“最典型”,甚至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尝试。尽管由于知识背景、政治立场等原因,白鲁恂只是“走近”,而没有真正“走进”毛泽东的心理世界,但对我们全面理解毛泽东而言,这一尝试即便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把社会流行语“被自杀”、“被就业”等“被字句”抽象为“A被VP”句式,并基于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研究。此类句武强调受事A受到影响的过程或状态,或是VP所述事件与A的期望不符,常含有意外或不满等语义色彩。“A被VP”句式具有语用标记性,是一种政治委婉语,其生成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影响、相互顺应的结果。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此种句式有规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很多地方使用“禁止泊车”的标牌,而不是更为常用的“禁止停车”。词语的显现常有“先入为主”的现象,如果想后来者居上,除非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泊/停”互易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来源于外部的社会和心理原因及来源于语言内部的词语自身意义使用范围的扩大3个方面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同”和“共同”是两个常用副词。在句法上,“一同”的参与者既可是有生命者,也可是无生命者,其后主要跟[+位移][+言笑][+隐现]动词;“共同”在修饰[+组构]或[+致使]动词时,参与者也可是无生命者,其余情况则多是有生命者,其后主要跟[+心理][+创制][+处置]动词。在语义上,“一同”强调[+同时性]和[+同地性],可以表达“一方怎么样,另一方也同时怎么样”;而“共同”强调[+合作性]或[+共有性],可以表达“一方怎么样,另一方也同样怎么样”。在语用上,“一同”与“把”字句、“连”字句、“随”字句共现较多,协配参与者体现出主次之别;而“共同”与“由”字句共现较多,协配参与者多无主次之别,但在与“被”字句的共现上,两者都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诗经》宗教现象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除文学属性外,其《雅》《颂》篇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初民的宗教行为、心理及朴素的宗天思想与多神崇拜构成“雅颂世界”属神性的一极;而初民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建构了“雅颂世界”的宗教基石。“雅颂世界”的宗教情感,体现了中国宗教思想的人文精神,隐含着寓政教于神恩的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酸”的新义为例,从功能主义视角对于味觉词新义进行多维考察。“酸”现已在网络新媒体语境中演变出围绕“羡慕、嫉妒”相关的新义,出现了作为情感形容词、心理动词、言说动词以及类词缀多种新兴用法。本文旨在探讨总结“酸”新义的语用特征与语用价值,从功能主义角度探究其新义演变机制以及归纳其产生的动因。研究发现,“酸”从情感形容词演化出心理动词、言说动词以及类词缀用法,其语用价值在于突出情感产生的原因、表达羡慕心理、强调攻击性言说行为以及构成骂詈语以实现语言的工具功能以及情感功能。“酸”的新义演化以“酸”的古时旧义为基础,受到网络流行语“我酸了”的影响。其新义产生是转喻与隐喻机制、类推机制与经济原则共同协作的结果,其演化动因则为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求同从优”语用心理影响带来的语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京派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残缺的悲剧世界” ,并深刻地展示了这个世界里强烈的“个体生命冲动”与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惑 ,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这种“残缺”意境的营造是通过生命的“非必然死亡”和“不可知走向”来共同完成的 ,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京派小说创作具有了本质上的群体性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9.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10.
自由和民主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鲜明标志。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石的西方自由、民主愈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现出其局限性,即仅仅在“消极层面”理解自由、在“资本层面”追求民主,其业已成为多数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洞察现代社会弊病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由、民主的价值重构,即强调由“消极自由”统摄过渡至对“积极自由”的追求、由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虚伪民主跃升至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真正民主,进而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实主体确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诠释自由和民主的新路径,不仅使其在理论层面具有了新的科学内涵,更在实践层面助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道路多样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历史进程,为构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奠定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前提是“流变说”,即认为可感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其无法形成知识。学界对柏拉图“流变说”的解释,以及它与理念“分离性”的关系莫衷一是。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辨析及学界主流解释的分析,可以得出柏拉图“流变说”最核心的含义是“对立的共存”。只有通过这一含义才能将柏拉图早期对话中对伦理难题的强调与之后对可感世界的论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理念之所以与可感世界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作品中,“死亡”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归纳阿尔比戏剧中的死亡情节,揭示其笔下死亡主题的意义——即阿尔比对人类“失去真爱、追求错误价值观和寻找虚假安全感”的批判,并通过探寻阿尔比死亡意识形成的个人渊源、社会渊源及理论渊源,总结出其死亡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异常活跃 ,其原因在于苦难的社会现实和封闭的生存环境使乡土民众在教门内满足了多层次的心理需求 ,尤为重要的是 ,“入教避劫”成为他们化解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于是利益相近 ,认知相当的人便以“扮演教首角色”的人为核心 ,形成一个信仰共同体 ,将“真空家乡 ,无生老母”作为共同的信仰。这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颠倒了的世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再论“大跃进”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跃进”运动作为特定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历史性“创造”,它的发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原因,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给予历史结局总的影响的结果。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是“大跃进”产生的政治心理原因;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选择是“大跃进”产生的经济原因;摆脱苏联束缚,走自己的路与自身建设经验的不足是“大跃进”产生的认识原因;毛泽东过分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大跃进”产生的思想原因;国家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是“大跃进”产生的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15.
挑战“死亡之海”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从未有人穿过它。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6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饿和精密度失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7.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将人们接触的外部世界划分为两类:直接感觉到的“感性世界”与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间接感受到的“拷贝世界”。文章论证了后者的特征、对舆论的影响方式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认为,如果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更多地研究拷贝世界对公众的心理影响,同时媒介亦要对传播后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斯大林论民族,认为一个民族不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而且还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华民族确实具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种“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有其经济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其与社会教育密切联系的思想基础。这种“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  相似文献   

20.
“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人类永恒的追问。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而言,活着或者死亡都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一个具有纯粹信念的共产党人,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死,是为共产主义献身,生生死死都在共产主义紫高的精神境界获得完全的统一。然而,在生与死都无所惧的共产党员队伍中,“信与不信”、“信这还是信那”却十分离奇地成为某些腐化堕落高官们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