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历代奏议体散文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社会,奏议(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文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按古代文章学分类,奏议属应用文体的公牍文,几千年间,名目繁多,包括章、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策、札子等等,明清时期又有题本、题奏、奏摺等名称.体皆大同小异,只是在功用方式上略有区别.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奏议这种文体已经失去它的应用价值,但它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仍有重要的认识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启才 《江淮论坛》2006,(5):129-133
从奏议文体写作的角度来看,曹植后期表文存在不足之处。全面、客观地评价曹植及其表文在奏议文体发展史上的作用、地位,可进一步推动曹植研究与奏议文体研究,并对当今上行公文的写作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3.
曲景毅 《江淮论坛》2009,(4):152-157,170
李德裕作为晚唐一代政治大家,其公文创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文认为德裕精于《西汉书》、《左氏春秋》与其公文创作关系紧密,《左传》尊王攘夷之大义与《汉书》旁博精萃之典实均鲜明地体现在其公文的写作中,以古治今,援引“故事”,是其行文的显著特征。德裕的制诏奏议在其辅佐武宗成就“会昌中兴”之不朽业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实现了经世致用与文采斐然、实用与美感的和谐统一,它们是文章治天下的范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追溯了“斯文”及其栽体在古代中国的大致形态与作用,认为它们是一统帝国存续与繁荣的基础.进而结合后现代情境中的人及文化的若干特质,分析“斯文”在当代面临的危机,并从文化与价值认同角度略论其如何重光.  相似文献   

5.
冒志祥 《理论界》2007,(2):112-113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管理公务、临民治事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人’’的传统观念开始回归,用人的“逢进必考”、“学优”乃“仕”再次成为现实。这一转变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古代公文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廷议亦称朝议、集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集权的封建帝王,为求集思广义以便事理斟酌至当,为谋弘听广纳以防臣下专擅欺蔽,在对重大国事作出决定之前,先交部分大臣聚议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史料阙如,世人于此极少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古代社会都不无裨益。笔者试根据手头的部分材料,就明代廷议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唐·陆宣公(陆贽)奏议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公务文书的典范,是封建国家统治人物理财、理政的思想指南,加强封建政权建设的谋略库。当前研究奏议,国外已有人初设“奏议学”从若干方面有所涉及,国内学术界对此亦颇为关注。本文拟就此略抒己见,就教于方家。陆贽奏议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举世公认的美德。中国古代商人从自己的生活和需要出发 ,对诚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与“善”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 ,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商品交换领域的延伸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市场竞争力 ,是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秘诀 ;从中国古代商人的生存状态来看 ,诚信是中国古代商人健康成长最需要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武建雄 《北方论丛》2021,(6):113-123
奏议是苏轼文学写作中之重要部分。苏轼一生仕宦,公忠许国、关心民瘼、直言敢谏,奏议为之忠实纪录,文体史上与西汉奏疏、陆贽奏议鼎足而三。南宋孝宗帝赞其"忠言谠论,正朝大节"。苏轼奏议展现出其为政责实、以民为本、崇儒重德、广纳忠谏、独立不倚的治政思想与理念。以文学视角言,苏轼奏议论切时弊、引类譬喻、变俗为雅、长于摹写,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以政治影响论,苏轼奏议对于宋世推尊陆贽、规谏当朝帝王、助力高丽外交、惠及天下生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奏议为苏轼赢得崇高文名,其敷陈政见虽不尽公允,但仍不失为史上一流写手。  相似文献   

10.
考察一种思想观念的特质,仅仅停留在思想学术层面的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其得以出现的文化乃至技术条件必须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思想的发展是前后相续的过程,它处于萌芽状态时面目并不清晰,当我们用历史生成的眼光追溯后代某些“成型”的思想,这时其源头的理论价值才看得比较清楚。曹丕《典论·论文》云:“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段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体论,它第一次提出了文体的分类问题,对各种文体的特征或写作规范作出厂大致的规定和概括。其中之“诗赋欲丽”说,被认为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梧 《天府新论》2000,(4):57-59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揉百家学说的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均平的伦理原则是中国古代经济改革与农民起义的指导思想”,“爱民富民、重本抑末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封建帝王的经济决策原则”,“经济伦理转化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秩序原则”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云雨”与“合气”的宗教(神话) 原型及其诗歌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雨”.作为中国古代性关系的隐语,从宋玉赋中提出“巫山云雨”后,大量地出现于古代诗词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忽视了“合气”也是一个古代性关系的隐语。而且两者的性质与目的完全不同。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造成的。“云雨”与“合气”作为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复仇问题,已有多名学者作过探讨,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复仇思想的渊源、性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进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公羊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保存古代复仇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特点也与一般历史文献有别。虽然有人对它的复仇思想进行过讨论,但出发点多为经学,而不是史学。所以,本文拟从史学角度对其复仇思想的特点作一分析。 一 本文认为,《公羊传》复仇思想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宣称臣下可以向君主复仇,而这在先秦文献中是少见的。 《公羊传》定公四年云: 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仇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公文数量繁多,种类迥异,公文用语丰富多彩,是历代封建政府官方用语的真实记录。中国古代公文用语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公文文种用语、公文套语、称谓用语及公文一般用语。不同种类的公文用语都具有不同的等级性,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公文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公文语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公文写作中修辞运用的特色。比较不同时代的公文在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方面的运用可知,我国古代公文的积极修辞运用比较频繁。而现当代公文的消极修辞运用比较多,主要体现在特殊词语的选择、短语的使用和句式的选择上。从公文修辞方面的变化可窥见当代公文的变化,即越来越强的理性诉求是决定公文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当前和将来的公文写作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公文格式有很强的规范性 ,从眉首、主体至版记的各要素都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下分别简称为《办法》、《格式》)的规定予以标识。解放后 ,由于《办法》与《格式》几经更改 ,公文写作教材滞后 ,因此公文格式写作弊端颇多 ,较常见的有 :标点符号的标识、数字的使用、字距与行距的安排等。下面拟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规定 ,并结合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谈谈辨正的意见。1、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是时代的一大进步。随意使用标点符号 ,则是初涉文秘工作者的一大通病。出错较多的地方 …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过一个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徇君"的演变过程.尽管古人也看到保天下之私与治天下以公的密切关系,但由于缺乏对公私关系合理认识,个人权利被彻底否定,而帝王则"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形成了胜者为王、王权无限、帝王兼圣、法随己出的强权政治,造成了公私错位、道德畸形、人格扭曲、社会病态等恶果.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是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宗室犯罪,有别于普通臣民的量刑定罚,不论是十恶重犯,还是一般的违法乱制,量罚一向强调重证据实,察勘取证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受遣官员到藩府可以“拘集人证,询察体审”.以勘明事实为基础的量罚,明初主要遵依祖训规条,直接由帝王判决.永乐以后,演变为宗亲权贵、文武群臣通过朝议、奏议方式初定处理意见,帝王最终定罚.  相似文献   

19.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强烈关注的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汉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谏诤是中国古代文官(秦以后设专职谏官)出于一定的集团政治利益向封建君主进言,以规谏过失的言论行为。谏与诤一般合用,分开则有意义上细微的差别,孟子说:“君有过则谏”,汉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讲:“有能尽言子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生,不用则死,谓之诤。”后来逐步形成了封建社会的谏议制度。由于中国古代谏诤直接为政治目的服务,为统治阶级服务,即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帝王服务。因而有关的论著把它当作政治现象或政治思想来研究,例如南开大学刘泽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