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悼亡之作,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邶风·绿衣》写鳏夫睹衣思人而伤悼亡妻,《唐风·葛生》写孀妇痛悼亡夫愿死后同穴,二诗当为我国悼亡诗之祖。其后,文人悼亡诗最著者有潘岳《悼亡诗》、元稹《遗悲怀》、梅尧臣《悼亡三首》等,多为悼念恩爱情笃的亡妻而作,所以狭义的悼亡诗即指那些悼念亡妻的篇什。然而,广义的悼亡诗还应包括哀悼其他亡人以及凭吊先贤英烈的诗篇,诸如沈约《伤谢胱》、王维《哭孟浩然》、白居易  相似文献   

2.
悼亡诗,中国古代一般指丈夫追悼亡妻之诗,而广义之悼亡诗,则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之作.朱熹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交友交游甚为广泛,故其诗歌创作之中亦多悼亡之作.朱熹悼亡诗创作情感蕴含丰富,不仅体现为对悼亡之悲、亦有感时伤事的情感体现、吾道益穷的深沉感慨.其悼亡诗的创作不仅有着一定的史实价值,亦具有颇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善于哀诛之文”的潘岳,写就名作《悼亡诗》三首,表达对亡妻的悼念,写情叙悲,哀婉动人。后人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当然也可指悼亡夫。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悼亡诗归于哀吊一类。首次正名“悼亡诗”的,要算南朝梁萧统了。  相似文献   

4.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秦风·蒹葭》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历来说法较多,笔者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当推《诗序》的“刺襄公”之说.“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这种说法在《笺》、《疏》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笺》曰:“若得周礼以教,则众民自然服矣.欲求周礼,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伊是知周礼之人……在大水之一边.”仔细琢磨,此说和诗意无甚关涉,怎见得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而国人不服?是不是所谓伊人就是“知周礼之贤人”“在水一边”?在古籍中找不到一点历史事实以作佐证.现在看来,《诗序》纯系凿空立说,与诗意毫无相关之处.  相似文献   

6.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叉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寄主体的隐在性,使此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令人费解。关于此诗的解读,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甚至断言"寄北"就是"寄内",即"寄妻"。新批评学派认为,诗人正是通过文字的选用、取舍来表达其情感寄寓和创作意图。细读诗中的"北"、"君"和"西窗",就诗而解诗,我的观点是:此诗非寄妻诗,也非一般性的思友诗,李商隐将渴念知遇之心托以相思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行卷性质的象喻之作,具有知音渴望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9.
《元氏长庆集》卷第九,存诗四十八首。卷首注云:“伤悼诗”。第一篇《夜闲》题下自注:“此后并悼亡。”据此可知,本卷所存四十八首诗,绝大部分是悼亡之作。关于这些诗,每首写于何时?悼念何人?试略论述之。 一 元稹悼念的第一个人,是其妻韦丛。 韦丛生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死于元和四年(809)七月,终年二十七岁。韩愈为她写的《墓志铭》说得很清楚: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 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 射。……夫人於仆射为季女,爱之,选 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 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 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 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固前受教于 贤父母,得其良夫,又及教于先姑  相似文献   

10.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先后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共收诗三百首,其中爱情诗有一半多。这些爱情诗,内容丰富,情感复杂,充满浓郁的异国气息,不乏美感,具有鲜明的象征派诗歌特色。虽少数作品思想斑驳,杂乱无章,文字生硬、怪癖,但瑕不掩瑜。李金发以象征派新诗表现爱情,当属首创,他别开生面,给后来的爱情诗创作以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月夜》是杜诗中言情之作。提及这首诗,历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诗人抒写的只是一己之情,望月思家的所谓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体现的正是至情,所以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 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诗人所想念的是“闺中(人)”,“遥怜”的是“小儿女”;由自身的处境想到了家人,幼小的儿女是“未解忆长安”的,对月只好“独看”的“闺中(人)”,思忆立久,以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而在想念中的诗人自己,也就倾泻出深沉的惋怅之情并发出饱含辛酸的祝愿:“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来理解《月夜》,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冲卿妻作》这是一首叙事的乐府诗,长达1745个字,堪称“一首古代最长的叙事诗”。①它首见于《玉台新咏》,又载于《乐府诗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在诗的序言里说得相当明白:“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造,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②这首诗自诞生那天起,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学评论家们说它“篇幅最长,故事最曲折完整”③,又说它“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还有人评之为“神化之笔,…  相似文献   

14.
李义山的《无题》诗,历来论者众多,解说纷纭。由于典事与"本事"相融,而致虚实相生,朦胧无定。这首《无题》诗,应主要是一首思念情妻之作。在诗中,作者并非一贯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立场,有时甚至以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和抒发其情,更增加了义山诗的朦胧性。这种创作心理和审视角度的迁变,也引起了对此诗一些不确定的新解,很有必要提出并待商榷。  相似文献   

15.
鲁迅收入《热风》中的《为“俄国歌剧团”》,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构思、意境、文采、节奏均妙。它的主旨是借俄国歌剧团在北京演出一事,对“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令人窒息的旧中国,唱出“反抗之歌”。自然,也包含着“为流转在寂寞中间的歌人们”作广告的意图。这个俄国歌剧团的历史、成员、组织情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艺文类聚》所载的一首关于焦仲卿妻的诗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比勘和相关的考证,认为该诗实为在漫长历史时期里逐步形成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一种较原始的汉代文本;是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虽发端于东汉(很可能为建安时期),但其主要部分则完成于魏晋至南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诗经》里的五首所谓“东门”诗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其中的“东门”当指古时里居的东门,而不必拘泥于旧注一概释为城东门。一、“东门”诗概说在《诗经·国风》里有五首诗颇引人注目,即《郑风》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二首,《陈风》的《东门之粉》、《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三首。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特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无题》诗,在李商隐十七首《无题》中,是比较明白的一首。对这首诗的看法,虽然有人以为是有“寓意”的,但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从诗所反映的内容看,认为它是爱情诗,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认定此诗为爱情诗,是否就算将此诗完全弄清楚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表面似乎没有问题的背后,正还有一些问  相似文献   

20.
《诗经·木瓜》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爱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唱出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样优美而真挚的诗句,下文又以木桃一琼瑶、木李一琼玖反复咏叹,真可 谓发自肺腑,感人心弦。 木瓜、木桃、木李是什么? 对木瓜的解释,自古没有异议。《毛传》;“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