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敦煌写本<上梁文>的发现,引起学者的关注.历来有关"上梁文"文体渊源、性质的看法,莫衷一是.结合"上梁文"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的产生来看,它离不开唐代"以赋取士"时代大背景.无论是敦煌写本的上梁文,还是宋代上梁文,都体现出与辞赋的千丝万缕联系.上梁文作为辞赋发展的一种变体,它从唐代敦煌民间走向宋代的士大夫案头创作,正折射出辞赋由民间走向文人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文体都对应着一类“写作场”。“写作场”是一个相对稳定又具有开放性的非实体场域,场内各种因素的变化与互动,塑造着该文体的典型叙写方式。在此观照视角下,宋代上梁文可分为中央型、地方型、私人型三大类别:中央型上梁文拥有奉天承运的宏大叙事与对君主德政的极力颂赞;地方型上梁文乐意展示当地的历史地理与风俗形胜,彰显地方官员或地方精英的功绩;私人型上梁文则形成了自我观照的叙写视角,以对心志品格的表露和对居处生活的想象,拓展了上梁文抒怀言志与精细摹写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上梁文是一种体式独特的建筑民俗文体,宋代是上梁文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文人发挥了赋体"铺陈"、"夸饰"的修辞手法,使得宋代上梁文成为文人构建政治、文化以及个人生活之理想国的性情文章。而由此折射出宋代文人的淑世精神和淡泊情怀,也集中地反映了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对宋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橡胶支座上梁体横向稳定性,建立了考虑支座变形梁体横向稳定性的计算公式,并对影响梁体稳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计算不同跨度标准梁梁体稳定性,对桥梁铺架施工中梁体横向稳定性的控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提出了橡胶支座上梁体稳定性的施工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5.
“上梁”是土家族人为庆贺新居落成而必需举行的欢庆仪式。是土家人建房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其民族气息极为浓郁。本文在对这种绵延至今的上梁习俗加以叙述剖析的基础上,就其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加以探讨。 一、“上梁”的内容概述 土家族建筑多是木架结构,新居由木头、木方排列联结的多排木排(俗称排扁)组合而成。木匠师傅先做好排扇,然后将排扇竖立地面,再将长木板(俗称栓角)钉到顶部的木头  相似文献   

6.
针对橡胶支座上的混凝土简支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横向倾覆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是橡胶支座变形对梁体横向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考虑支座变形梁体横向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使支座上梁体横向稳定性检算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03年对云南省维西县藏族聚居的塔城镇其宗村(自然村)、柯公村(自然村)、塔城村(行政村)以及傈僳族聚居的白济汛乡腊坝登村、上梁台村,共2个乡(镇)5个村的民族基础教育情况进行了参与式调查。针对当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浒》是揭示“官逼民反”规律的伟大作品,水泊梁山一百八人经过各自不同的道路,一个个地被封建统治阶级逼上了梁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水浒》中所描写的一百八人不得不上梁山造反,其本身就是对以宋徽宗为罪魁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深刻揭露、批判和鞭挞,同时也是对梁山一百八人受封建统治阶级排挤和残酷迫害的同情,更是对他们敢于上梁  相似文献   

9.
杨新生 《老友》2014,(2):41-41
正父亲是个独生子,一生勤勉耕作,虽无出彩的容貌,却有出彩的"彩词"。"彩词"是我们那里在喜庆场合时说的吉祥话。十里八乡,婚嫁喜事,上梁喜庆,都会请他去喝彩助兴,带去吉祥。据老辈人讲,父亲从小豁达明理,记忆力超群。邻村私塾先生教学生背诵《千字文》《三字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梁武帝广受非议的原因一是倭佛,二是亡国。然细考之,佞佛与亡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梁武帝的一生行事可以看出,他的宗教实践经历了从家传的道教到后期的倭佛这一过程。作为虔诚的信徒,佛教仅仅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在笃信佛教的同时,萧梁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儒释道并用,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分离的。  相似文献   

11.
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民刘德培,能讲述民间故事、笑话五百多篇,此外还传承有谜语、谚语、歇后语千余条,民歌六百余首,皮影戏文多本以及一些关于升匾、上梁、开盒、撒禄米等民间节俗仪式歌词。这一“国宝”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一九八三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授予他“民间故事家”的称号,一九八九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的故事专集《新笑府》。  相似文献   

12.
俗赋除了具有铺写、用韵、虚拟等赋体特征之外,又兼有浅近、诙谐、实用等的俗文学性质。依俗赋的特质,可将其分为祈愿、诙谐、故事寓言、隐语、认知、铺叙、论辩等类。祈愿类俗赋有驱傩辞、上梁文、撒帐辞等民俗应用文。祈愿类的俗赋含有基层民众的生活愿望,表现出铺排的文学效果,兼具有民俗研究与文学欣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俗赋除了具有铺写、用韵、虚拟等赋体特征之外,又兼有浅近、诙谐、实用等的俗文学性质。依俗赋的特质,可将其分为祈愿、诙谐、故事寓言、隐语、认知、铺叙、论辩等类。祈愿类俗赋有驱傩辞、上梁文、撒帐辞等民俗应用文。祈愿类的俗赋含有基层民众的生活愿望,表现出铺排的文学效果,兼具有民俗研究与文学欣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中,山歌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有首山歌唱道:不唱山歌冷秋秋/唱起山歌乐悠悠/一来能消苦和闷/二来能解万般愁.由此可对山歌在土家人民生活中的功能略窥一斑.事实上,唱歌已成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劳动生产中唱薅草锣鼓歌,在修新居时唱上梁歌,姑娘出嫁时唱哭嫁歌,土老司请神时唱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传统”不流失,让喜庆不打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燃放炮竹作为避邪驱凶的吉祥事,已经沿袭了上千年。一般来说,值得放鞭炮庆祝或者驱邪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例如结婚放鞭炮,一方面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另一方面也许是借鞭炮驱除新婚夫妇将来可能离婚,或一方早逝的阴影;再如死人下葬时放鞭炮,是希望驱除死者的殡葬仪式对子孙后代兴旺的影响;盖房子上梁时放鞭炮,是希望驱除新居的邪气;过年时放鞭炮,是祈求来年能够更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世界反法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回顾和研究当年边区抗日根据地反腐倡廉斗争的历史经验,对加强新时期廉政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夺得抗战胜利,我党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当时,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廉政建设卓有成效,为今天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基本做法如下: 一、领导带头,上梁先正 当年,党中央毛主席以远大的战略目光,信心百倍地率领边区根据地军民广泛地开展了反腐倡廉活动。1942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讲话时谈到,只要我们坚持反腐败.“我们的困难就一定能克服,那些笑话我们  相似文献   

17.
公元一三七四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元末明初诗坛上的一颗最灿烂的新星陨落了。高启,这位“天才高逸”、名冠当时的诗人,不幸竟因诗获罪,成为明初朱元璋文网恐怖的牺牲品,而停止了他的歌唱。《明史·高启传》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归家,以观(魏观,苏州知府)改修郡治,启为作《上梁文》,帝怒,遂腰斩于市。”时年仅三十九岁。的确,高启死得太早了。如果天假以年,他必定会奉献出内容更为广阔深厚、艺术上也更为纯熟完美的诗作,必定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然而,明太祖的文字狱却无情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这是诗人的不幸,令后人痛惜不已。  相似文献   

18.
《快嘴李翠莲记》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平山堂刊刻《快嘴李翠莲记》,明人晁瑮《宝文堂书目》作《快嘴李翠莲》,叙北宋东京女子李翠莲,因心直口快,出嫁为公婆所不容,最终被休,出家修道。谭正璧先生《宋元话本存佚综考》认为属“宋元旧本”(见其《话本与古剧》)。胡士莹先生认为:“其‘撒帐词’颇似元人的‘上梁文’,……当为元代的作品。”(《话本小说概论》)我认为这篇话本小说当是宋人所作。理由是:一、小说开篇有“昔日东京有一员外……”,很明显,是南宋人口吻。如果元人所作,则一般用“故宋”、“昔日宋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偶化进程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骈偶化倾向虽萌芽于周秦两汉,但从汉末魏晋始才成为诗、赋创作一种自觉的形式上的诉求,至南朝宋,诗、赋骈偶句比例发展至最高峰,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拟考察此一过程中文人创作心态上呈现出的对骈偶化的"部分趋同———过度趋同———理性认同"的阶段性特征,并揭示其对诗、赋文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胶东花饽饽是胶东妇女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创造的一种艺术产品,运用于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及祭祀等胶东习俗活动中,成为生活仪式感的重要体现。其中的“圣虫”形象,广泛运用于过年、元宵节、二月二、婚嫁、上梁及祭海等胶东民俗事象中,寓意吉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是一种民间美术形式,也是民间信仰的体现。“圣虫”与上古神话、原始的生殖崇拜、民俗信仰中的动物崇拜及蛇本身的特征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从中探究“圣虫”的源起,有助于对“圣虫”花饽饽做较为全面深入的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