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性教学"是运用美、美感和艺术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方式。"感性教学论"则是关于美与教学、美感与教学或运用美、美感及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实践与思考的理论。感性教学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是:感性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关于"感性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2.
在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与主体的内在尺度相适应,即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符合了主体的内在尺度,就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能够激起美感的客体才是对象,也才能够体现美的规律。对象以感性的形式呈现给主体,而主体以自身的尺度接受适合自身尺度的对象,所以,美是尺度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与"复义"诗歌相对的"单义"诗歌,其诗美主要在形式。因为正是其显在的外在形式建构了一个潜在看不见的"文学场",使其美得以表现,并获得永久性保存。因此,鉴赏与评论现代诗歌史上的"单义"诗歌,必须转换批评者的思维方式,摒弃传统侧重主题思想内容层面的意识形态式的社会学批评模式,从诗歌形式入手,才会做出与诗歌自身属性相应的鉴赏、阐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字母词"这个术语从形式角度定义,采用内涵定义法。属性可以用来描述对象的隶属度。本文介绍一种利用隶属度来表示概念外延典型性的方法,可以用来描述字母词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坚守"永远的古典"创作理念,自觉以美的理想统摄真的现实,在透着淡淡忧伤的优美格调中,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少年题材与儿童视角是作家实现审美理想的诗学形式,悲悯的古典温情和雅致的浪漫美感弥漫其间,构成了当代文坛别致的美学景观,从而与"现代抒情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审美感受,它是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交错活动的动力总合结构,是它们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作为与这种自由形式对应的心理结构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统一,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亦即人类的理性积淀保存在感性个体之中的历史成果.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美感的物化形态,是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反映.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经由艺术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生理总合运动这个中介,再借助各种物质材料,把他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因此,文学艺术创造就同艺术家的美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美感具有哪些特点呢?美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以及艺术对美感又有什么反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若将关联规则挖掘应用于感性设计,必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设置合适的参数值(支持度与置信度)进行关联规则挖掘;二是如何从关联规则挖掘所生成的大量关联规则中提炼出真正有用的信息,以指导产品的感性设计。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提炼关联规则的方法:第一步,设定低水平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的阈值进行关联规则挖掘,以保留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第二步,从第一步生成的原始关联规则中提炼出优质的关联规则,在这一步中,设计了一系列具体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菜的命名十分复杂。在中菜命名的体系中,大多数菜名构成原料、方法、属性等的多元组合。个别菜名只注重菜名的形式美感,忽略了菜名的语义指代。而确切地运用比喻,将菜名的语义指代和形式美感结合起来,是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和之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由于只有感性形式而无内容,因而自然美不算真正的美;艺术美在古典类型中虽然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在艺术中,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也只能是有限的,艺术无法显现无限的绝对理念;无限的绝对理念只有哲学才能表达,尽管哲学是逻辑体系,但逻辑与感性是不可分的,哲学具有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也可视哲学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哲学是一种美——哲学美.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及艺术品中的美,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内容意义比较明显。自然美则比较偏重于形式,更与自然物的属性密切相关,内容意义表现得就不那么明显和直接。于是有人说自然美是一种自然现象,美在物的属性,并以此证明有些美可以不依赖于人,美的本质也就并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我们说问题的实质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1.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试论哲学美     
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哲学修养的潜移默化给人们以“爱智”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提升人们的灵魂,教化人们情趣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美主要表现在: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表达手段的博大的境界美,以穷根究底的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反思为特征的深沉的思辨美,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但又不拘泥于生活细节真实而达到理论真实的抽象美,以及在以上三者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超越的人性美。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哲学,才能真正找到哲学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5.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武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6.
忧郁是一种美之样式.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其它美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渗透心灵的力量.以绘画艺术美学为介入,分别针对绘画艺术作品的情态、色彩、气氛、形态的析例,深入解读艺术表现中的忧郁美,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意象美学认为,美在意象。但是严格说来,美与意象并非一回事。美是一种价值,它源于人对事物进行的趣味判断;而意象则是一种存在,它是事物对人而言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意象并非美的本体,美并非只因意象产生。人对一个对象的鉴赏判断,或是针对于意象,或是针对于单纯的形式。所以,美学不能单纯将意象作为研究对象,还要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美学史中,自然美和艺术美一直被视作美的两大基本类型。传统上,艺术美被看作是美的最高形态,所有的美学问题大多围绕着艺术问题而展开,如此一来,在历史上,自然美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放在次一级的地位上加以讨论。事实上,这种高下之分本身是粗率的,这种粗率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暴露得愈加明显。随着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自然美也已经逐渐从以前的“低级”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美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观念的转型,对自然美的重新认识是自然而然的学术需要。考察自然美的历史嬗变过程和现代意义,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中和之美的意义域长期以来被忽视。作为中国古代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 ,以“和”为审美内涵的普遍的和谐观 ,它具有一定的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 ;它集哲学范畴、审美理想和伦理学目标于一体 ,从而构成其丰富的人学内涵。作为一种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 ,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 ,它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