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儿”是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很可能发端于元代,盛行于明代和清代。它伴随着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变迁,至今流传于西北的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土等民族之中。“花儿”可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个主要流派,这两个流派的发源地均为今天的甘肃一带。目前西北各地“花儿”普遍面临失传的危机,亟需对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周亮 《兰州学刊》2011,(7):184-187
花儿在河湟流传地域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作用,作为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音乐事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湟花儿发源地的地理和经济概况,其次论述了河湟花儿多民族性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河湟花儿艺术表现上的多民族特点,分析研究了河湟花儿传承流变中的民族融合性及河湟花儿在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得出花儿这一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各民族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并且对于研究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是西北高原区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因其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基本伦理价值判断而超越了爱情。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发掘"花儿"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丰富生活德育教育的形式,有利于西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稳定。保护和传承该民族精品,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到该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在长达六七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但是,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区文化就有许多不同,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说:“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①西北,这个同高山、大川、“边陲”、“荒漠”、“胡汉杂处”等自然和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地区,自远古时代起,就以黄河、黄土高原为依托,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单位和地域文化;至秦汉之后,又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而显示了它与内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西北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曾起过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甘、宁、青、新部分地区的回、撒拉、东乡、汉、土等族用汉语传唱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情歌。同时,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花儿”也反映出这一地区各族人民的民俗、方言、宗教、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史书上找不到的重要资料。根据“花儿”的音乐特色、演唱方式、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差别,“花儿”又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本文主要考察河州型“花儿”中的情歌,分析河州地区(现主要指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地)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择偶观。本文所考察的“花儿”采用了《临夏花儿选》①中409首爱情“花儿”和《西北花儿》②…  相似文献   

6.
高蕾 《理论界》2013,(3):55-57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元化,也出现了文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它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渗透在其语言、宗教、哲学、法律和社会习俗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8.
14世纪70年代,朱明王朝大肆移民,以南京朱家巷为代表的吴人被迁向西北,移居青海。同时江南籍贯的官兵也屯戍于青海诸边。吴人来,吴歌也随之而来。江南的“花儿”遂也成了西北的“花儿”。二者一脉相传。说“花儿”起于西北少数民族,不对;说“花儿”就是以青海为故乡,也欠确切。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歌.2009年,甘肃等地联合申报的“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歌唱者中,有汉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在用汉语歌唱“花儿”的同时,会将本民族的语言融入其中.这些文化元素使“花儿”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使“花儿”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本文列举了“花儿”民歌中反映出来的回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特征,试图揭示“花儿”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当下。人们对于文化力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它作为一种软力量,业已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说到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它在现实推动黄山建设发展的火热实践、促进新的一轮区域性奋力崛起的过程中究竟有无作用和影响,答案自然也是明确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它发挥出积极的社会效应。必得做好“扬弃”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中英“死亡”委婉表达的异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委婉语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共存的现象。它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从宗教文化、民族情感和社会地位三个角度对中英“死亡”委婉表达方式异同的探讨分析,揭示了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一般社会文化形态发展理论 ,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 ,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文化整合问题进行一般性的哲学研究 ,从整体上把握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整合的特征 ,为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意识、社会风俗、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有些隐喻概念又为某民族所特有,不仅体现该民族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惯,也透视出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概念等。  相似文献   

14.
西北回族生活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通过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西北回族文化,并且通过各种传承方式使其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对其自身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断适应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与西北社会发生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花儿”源于古鲜卑族的《阿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是民族民间文学的珍品。它广泛流行于甘、青、宁、新及川西北的汉、回、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劳动人民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对“花儿”渊源、族属、流派、音韵、格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这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发掘民间文艺,起了巨大作用。但“花儿”究竟源于何时?产于何地?族属哪个(些)民族?目前尚未确切定论,还有待于从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探讨,弄清其渊源及来龙去脉,才能使“花儿”发展与提高,以独特的风姿走向全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6.
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慧英 《兰州学刊》2008,(11):172-175
从“大哥大”到手机,从极少数到五万万,从几万元到几百元,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已达到33亿之多。当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从一种地位的符号变成一种个性化的符号,它用它兼容性的多元特征诠释着新的媒体文化逻辑,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区隔方式,无论是从身份、性别、年龄还是从消费、品位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社会分化,它对人们的话语权、符号权力、交往空间、消费观念等政治经济层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手机文化成为社会区隔的一项重要指标。深入研究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的关系,是媒介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在接受外力推动时,最初总是存在着更多被动成份在内,但是一旦进入到某种同化状态中,由于人们的长期交往,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在共处中潜移默化,就会发生自然而然的融合,从而改变民族文化的特点。从历史上来看,一种高位文化,若要加速其被吸收和接受的过程,总是设法造成一种有足够扩张力和辐射力的文化环境,以带动低位文化及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文化是欧美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以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并融入了近代资产阶级传统,是惯常所说的“西方文化”中的本质部分。伴随着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和殖民扩张,基督教实现了世界性传播,基督教文化也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涌动,文化全球化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作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导文化——基督教文化,在这一潮流中居于明显的强势地位,并显现出文化帝国主义的特征和色彩。  相似文献   

19.
建构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保障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举措。以青海为例,西北民族地区基于民族性、欠发达性等区域特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提出完善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传达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和精神信仰.古汉语的民族族称纷繁而复杂,既有自称,也有他称,同族异名现象非常普遍.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原居住地、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等成为命名的理据.民族族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与民族意识,而且浓缩着该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