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日本的对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说和权力均衡理论的影响。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以及对南海、东海矛盾的介入,安倍内阁提出所谓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与美国修订防卫合作指针、修改国内相关法律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其对华政策及地缘战略服务的。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遇到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质疑,其背后仍旧是西方传统的地缘战略因素在起作用。共建“一带一路”本身既是对传统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否定,也是“海陆和合论”这一地缘政治经济学新概念的具体实践。重塑建设性的中美日关系,或许需要从影响决策者利益认知的地缘政治学角度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美日利益交汇点不断扩大 ,推动三国更多进行合作。但三边关系仍处于调整之中 ,呈现出既依存又竞争、既协调又制约、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状况。中美日实力的消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将决定三边关系的互动模式。从长远来说 ,中美日有必要建立平衡稳定、合作共赢的三边关系。三国应该用“共赢”的观念来发展相互关系和处理面临的问题 ,而不应该把其中一方看作“威胁”。中美日应建立三边安全合作和增加信任机制。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稳定与建立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进展 ,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格局演变缘于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大国兴衰与发展模式转型密切相关。日本正经历的第四次发展模式转型对未来中美日关系乃至国际格局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8):41-44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官方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国际关系理念,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内涵有着丰富的时代意义。本文将着眼于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从如何走出历史上大国零和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历史魔咒出发,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前景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文 《南亚研究》2011,(4):51-6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与越南两国政府从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利益以及国内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推进两国多渠道的联系与交往,加强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合作,两国相互依赖、相互利用,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冲 《东西南北》2010,(7):67-67
关注祖宗八辈还是有现实意义的,这符合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作为最重要的两国关系,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呈现出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特征.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在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理论、相对依赖理论的基础上,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考察了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因为美国在经济方面倾向绝对收益,所以中美经贸合作开始出现,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双边贸易额和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逐年攀升;相反,在政治领域美国侧重相对收益,所以合作难以达成因,而导致冲突不断;但是由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所以中美两国关系依然处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并逐渐加深在非传统领域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8.
刘鹏 《南亚研究》2013,(4):33-46
本文对中印跨界河流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中印两国在跨界河流上的利益诉求,认为两国在跨界河流问题上的利益诉求既存在着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了中印在跨界河流问题上虽然存在着相互依赖,但这种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双方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这应该成为中国应对中印跨界河流问题的出发点。中国应将跨界河流与边界问题进行捆绑谈判、将水文信息共享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捆绑谈判等三项措施来应对中印跨界河流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本文在梳理资本性预算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中国创建债务与资本性预算制度,实现将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统一起来的目标。中国推行债务与资本性预算制度,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数据和信息以及实践和经验条件。中国可采用“4+1”的模式编制债务与资本性预算,即在现行四本预算体系之外,新加一本相对独立的“债务与资本性预算”。预算报表采取左右栏复式记账法,既反映资金投向,又反映资金来源。编制应从投资项目起步,逐级加总出功能分类的报表,且与中期财政规划相结合,以满足政府投资项目跨期管理的需要。债务与资本性预算应遵循“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要求。这一改革可从市县层面试点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对进口需求的影响下降的情况下 ,如果不充分吸收先进技术 ,中国在对美贸易中的市场地位难免相对下降。而提高技术水平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则有助于中国提高市场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美新能源合作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美新能源合作拓宽了中美关系的边界,增加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身份”认同,重塑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中美新能源合作依然面临“技术管制”、“碳关税”、“产业补贴政策”等阻力和障碍,这些因素甚至会影响到中美经贸和政治关系的发展,中美双方应该继续强化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促进两国新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12.
王玉主 《创新》2008,2(1):42-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盟关系取得了巨大进步,双方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跃升到战略合作的层次。尽管如此,双方合作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中国—东盟合作关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的中日关系明显出现了复杂化和曲折化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90年代日本政治思潮保守化、右倾化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影响。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论和社会学的方法深入了解日本政治思潮的内容、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从战略的高度发现中日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并试图为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的中日关系明显出现了复杂化和曲折化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90年代日本政治思潮保守化、右倾化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影响.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论和社会学的方法深入了解日本政治思潮的内容、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从战略的高度发现中日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并试图为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台湾地区不断进行"修宪"和"宪改"的内在动因。台湾地区"修宪"和"宪改"的主要政治功能,是"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围绕着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实现政治转型、分配权力、配套制度、提高统治和管理效能。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旨和价值取向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台湾地区"宪改"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华  高艳兰 《创新》2012,6(1):58-63,127
美欧发达国家政府的债务危机问题已越来越严重,逐渐引起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面对此次危机,美欧各国都相继采取了各种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加以应对,由于各国国情各异,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通过分析美欧国家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列举美欧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主权债务危机给中国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日、美学者提出的日美关系存在两个周期的论点作出自己的诠释 ,认为 :以 1 91 1年为界 ,2 0 0余年的日美关系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的两个周期 ,每个周期分为平等、过渡、不平等、准平等四个时期。 2 1世纪初叶的日美关系可定位为准平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 ,日美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日本将“普通国家”化。日美关系在 2 1世纪之内将进入第三个平等竞争时期。随着这一时期的到来 ,日美间的利害冲突势将增大。  相似文献   

18.
朱颖 《日本学刊》2007,(3):47-59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占世界的40%。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日美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两国经贸关系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出现改变了日美两国的关注焦点等。日美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处理日美经贸关系有双边和多边渠道,但建立日美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的第三个渠道。中国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贸易失衡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2000年以来,中美贸易失衡迅速扩大,而两国政府却没有采取实质性政策来缓解失衡,说明中美贸易失衡给中美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宏观经济利益.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是两国之间形成的资金双循环机制,这种机制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解决了中国的就业问题,以至于两国政府都不愿改变这种失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贸易失衡出现一定的缓解迹象,许多学者认为这次危机将逐步终结中美贸易失衡.但是,金融危机环境下,中美贸易失衡也给两国带来利益.中美贸易失衡及其根源--双循环机制在美国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美国金融业复苏取得了大量国际资金并帮助恢复国际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同时,双循环机制有助于美国市场需求的快速恢复,这有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摆脱当前面临的内需不足的困境.中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以及进一步实现经济复苏都需要中美贸易失衡的帮助.所以,金融危机并不会终结中美贸易失衡,失衡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  相似文献   

20.
郭渊 《太平洋学报》2012,20(7):35-43
冷战初期,尽管美苏两大阵营主要角逐的地区在中东与东欧一带,但美国从来没有把虎视的目光从南中国海移开,早已纳入其海权影响的范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南海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其形成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立场、政策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对南中国海战略地位的认知,侵扰中国南海疆域的行为,以及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的“模糊”立场,不能不对南海局势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