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验,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得到的教训,对90年代在计划生育 IEC(Information,Education,Communication)领域很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可以做出12点预测。1.由于计划生育将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的对象,计划生育信息传播也将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对象。因而,要为各类特殊人群开发信息和媒介。对于年青人,音乐和流行歌曲较之计划生育课本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菲律宾人口中心基金会利用一位年轻的著名女歌手演员唱了两首歌,歌中强调女孩子要避免在无准备之下怀孕的情况,并鼓励年青人相信不急于性满足的浪漫之爱。歌曲走红后,他们又开办了热线电话,由顾问中心和保健站解答提问,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苏 《人口学刊》2002,(4):61-64
90年代以来 ,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进了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 2 0年努力的基础上 ,探索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两个转变”的新思路 ,在坚持“三为主”方针的基础上 ,实现了计生工作方法的创新 ,即走“三结合”之路。“计生协会”是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有效载体 ,计生协会群众队伍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的颁布为依法生育、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证。黑龙江省首创的“三自主”经验开创了欠发达地区计生工作新的运行机制 ,代表了今后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90年代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动人口中,女性流动人口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她们在婚姻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流入、流出地民政、计划生育和公安等各级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男性难以实现永久性迁移,仅以赚钱、寻找机遇和开阔眼界为目的,但他们可以设计自己的前途;而女性则不同,她们大多不可能脱离婚姻、家庭来考虑其个人前途。流动人口的性别差异还具体表现在外出动机、流动方式、从事工作、消费观、价值观和婚恋观等方面。一、90年代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现状及基本构成“四普”资料汇总表明,1990年全国女性流动人口为97827…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丧偶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论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毛泽东的人口思想进行的评价,认为应该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历史地看待毛泽东当时的人口观点,毛泽东的主导思想是在阐述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不是强调人越多越好;第二部分是阐述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普”之后,毛泽东人口思想的主基调是提倡节育,主张有计划地生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适合当时条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第三部分是对五十年代批判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评价,认为不能过分夸大“批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作用;第四部分是对广泛流传的“错批一人,多增三亿”提法的评价,认为这一提法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我国婚育模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平稳缓慢上升,育龄妇女平均初育年龄在波动中小幅度上升,已婚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初育间隔呈波动式扩大。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扶贫重点在农村地区和农村贫困迅速减轻,以及城镇贫困日趋严重而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构成和形成贫困的多方成因,并依据城镇贫困形成的过程性和人群的低素质性两大基本特征,讨论了消除城镇贫困必须实现扶贫工作的三大转变和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就我国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进行讨论。这场学术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识到我国出生性别比是“真性”失衡,为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弄清了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拓展了我国出生性别比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范畴;推动了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治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基本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上海人口市情的十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矛盾,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人口分布与第三产业布局 自80年代初以来,上海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市中心地段的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口最稠密地区从1982年的每平方公里16.9万人降低到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13.6万人。而市区周围地带的人口密度则在上升之中,每平方公里4万人的等值线区域及每平方公里2万人的等值线区域明显扩大。由于政府在市区边缘地带建造的大批住宅先后投入使用,不少居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纷纷从市中心迁往市区四周的新住宅,从而导致市区人口分布有一种逐步趋于合理化的倾向。当然,“中部高、四周低”的上海人口分布格局依然明显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人口(身体)素质状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中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工作还做得不够,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本文仅就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一)全国残疾人的数量。据1987年中国首次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369448户中,有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报载文章对90年代我国婚姻家庭的走势作出以下分析: 1.家庭将继续朝着小型化、核心化、松散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分而不离”的家庭逐渐普遍化; 2.离婚率稳步提高,协议离婚将成为时尚,随之而来的单亲家庭将越来越多; 3.随着家庭轴心从亲子关系转到夫妻关系,孩子已不再成为维系家庭的“纽带”,不要子女的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在评述了人口流动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成因和特征。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两个原因导致流动人口产生,一是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二是城乡差异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推力。因此,需要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次上制定合理措施,有序地疏导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我国生育率陡然下降,使熟悉以往我国人口控制形势的同志,不同程度地感到突然。90年代我国人口控制的目的,从当前中央的即定方针看,是将当前先进地区人口控制模式放大,推进到后进地区,而主要手段是以“一票否决权”方式加强行政管理力量。先进地区模式向外的这种“扩张”,  相似文献   

14.
<正> 步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辽宁人口将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进程呈现重大的急剧性变革。人口与社会经济系统体现出多重性和多样化特征,构成90年代人口特有的复杂形态。面对未来,老情况、老问题和新势头、新特点并存,交织着交替变幻,势必出现若干影响人口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走向的重大问题。而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初期中国的生育率确实达到了更替水平以下,这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的结果。由于90年代初期较多的妇女推迟了婚、育,90年代中、后期的生育水平将有些回升;只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生育率还会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低生育水平的基础还很不稳固,且在婚、育“空档”之后潜伏着“堆积”的危险,因此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严峻的人口形势 根据联合国1990年预测,世界人口将于下个世纪末达到110亿左右,顶峰值将达140亿。但就在6年之前的1984年,同是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将在下个世纪末达到顶峰值102亿左右。仅仅相隔6年,世界人口顶峰值的预测数据相差近40亿。这说明1984年的预测对当时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始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7.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1.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1949年至1971年,我国人口由54,167万发展到84,779万,二十二年增长30,612万人,增长了56.5%。年平均增长1391.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20.57‰。1971年至1983年102,495万人,总人口增加了17,716万人,年平均增加1,476.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15.94%,比前22年递增率下降了4.63%。1979至1983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337.2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人们对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满足人口科学研究和人口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研究我国建国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各个阶段是十分必要的。最近笔者对曾在1980年《西北人口》第二期上发表的“建国以来计划生育活动概况”一文作  相似文献   

19.
人权问题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当前我们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转折关头,对我国的计划生育人权状况进行一番认真地回顾、总结,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本文试图从我国政府保护计划生育人权的原则立场、主要做法、工作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谈一谈我国计划生育人权的基本状况。1我国政府关于计划生育人权的原则立场我国政府从本国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计划生育人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原则立场。主要是:1.1推行计划生育是保护人权的需要人口规模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计划生育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 1971至 1998年因计划生育因素减少的出生人口数达 3. 38亿,占同期因计划生育因素和非计划生育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减少的出生人口总数的 54%。 ○我国自 1971至 1998年因计划生育而少出生的人口为家庭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6. 4万亿元,为国家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1万亿元,两者合计共为全社会节省 7. 4万亿元,近于 1997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自 1971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由于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实现小康战略目标,对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