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概 况 中国1990年举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资料。 1990年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与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以及其他国家人口普查相比,有它明显的特点:一是普查规模大、项目多。这次普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普查登  相似文献   

2.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9.68%,预计2011年后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就将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学者对城镇人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表明,干部、办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最低,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工人依次上升,农林牧副渔劳动者最高。分析还表明,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有相当一部分退休的死亡人口的职业填了生前“通常的职业”而非“不在业”,从而使不在业人口死亡率偏低。这与其它国家死亡人口登记中出现的问题类似,也是我们在下一次普查时应该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课题组”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合作,于1992—1993年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4期)和“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1期)的基础上的又一项研究,是全部研究的一部分。1年龄堆积状况从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都可以明显发现,在中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新疆是人口年龄结构堆积最严重的地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5.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有人曾对年龄堆积的原因进行过定性解释,但还缺少定量的和规律性的研究。联合国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子课题组与新疆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开发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带,推广有关普查数据分析软件,P04项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委托北京大学人口所主办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研讨班”于1月6日~1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1月6日的开幕式由课题负责人之一曾毅教授主持,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孙怀阳司长、国家教委P04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于1992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普查系统的实际工作者、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学者、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9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93篇。 开幕式由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孙兢新主持,  相似文献   

8.
根据重庆市十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分析 ,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乡统计口径变化 ,从统计口径的概念、范围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两次普查城乡口径基本一致 ,两次普查的城镇化率在口径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乡划分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委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的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组于1991年11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高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学术讨论会。”与会的47名正式代表主要来自于受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资助的各高校人口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员会等单位。  相似文献   

10.
李波  姜全保 《西北人口》2010,31(3):37-41,46
本文在考虑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时点差异后,采用列克西斯图图示法,运用人口逆存活分析技术并结合对比分析方法,对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四普”0—9岁人口存在严重漏报,男女两性合计漏报人口1269万;10-18岁人口不仅存在漏报,也存在重报;男女分性别漏报人口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何雄  易成栋 《南方人口》2004,19(4):45-51
本文在回顾我国人口普查传统方法技术基础上 ,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外人口普查技术新进展 ,并指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人口普查新工作平台。本文探讨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系统结构 ,并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如何辅助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登记阶段 ,GIS技术可以辅助划分普查区域 ,绘制出普查地图和调查小区地图 ,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地域上的不重不漏 ;利用人口GIS ,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单位名录库在普查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人口GIS ,可以拓宽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应用领域 ;利用调查小区空间不变性 ,可以统一普查资料空间基准 ,极大的拓宽普查资料应用范围 ;利用人口GIS ,可以加深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未来十年内 ,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建设各等级人口专题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慈勤英 《人口研究》2003,27(1):28-33
人口普查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情国力大调查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取得了全面翔实的人口社会经济信息。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宝贵资料 ,牵扯到人口普查资料的管理、使用方式的界定、资料的开发模式以及相应的法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香港在人口普查数据开发使用上的信息提供、法律建设、实际操作的规范性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两年来,各机构、组织、刊物举办的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种研讨会、论坛相当频繁,国内外学者、各部门和各级别的政府官员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章数不胜数。《人口研究》编辑部一年前曾经组织了一期论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时隔一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之时,再次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问题举办论坛进行讨论。第六次人口普查可谓当前中国人口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社会各界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充满了期待。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统计局(作为主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实际工作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改革、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试点和登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启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The 2000 census of China has several notable innovations, including a sample long form containing detailed items on migration, housing, and employment. Preliminary data indicat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continued rapid social change in the 1990s, and apparent success in the government's drive to curtail population growth. Although a post‐enumeration survey indicates that overall data quality is good, the rise of a mobil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pressures of the birth planning program caused problems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igrants and infants. Data released to date have been silent on two important issues, fertility and rising sex ratios.  相似文献   

15.
Y M Shen 《人口研究》1982,(5):13-5, 7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hird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a pilot population census was conducted in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in 1980. One goal of this pilot population census was to examine and revis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population census. The second goal was to collect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a population census at a local level, and the third goal was to train a group of working personnel for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Results from this local population census include informa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households, and society in gener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level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for the local population, marital status, child-bearing status, and the natural mo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Bo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is pilot population census are excellent. Success is due to an effective and healthy leadership, detailed and well-design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working principles,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well-trained working personnel, and suitable use of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 for the census.  相似文献   

16.
C Li 《人口研究》1989,(6):14-18
Compared with the 1953 and 1964 census, the census in 1982 included more item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wa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ensus data. Census results were us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opulation contro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s. 3 large scale conference were held on the census, and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first conference were publish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Numerous books and papers were publ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ensus data. These include "China: Population and Geography,"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in China in the Year 2000," and a series of 32 volumes entitled "China's Population." In addition, 3 major projects were undertaken: 1) the compil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tlas of China," 2)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l Life Tables in China", and 3)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oftware entitled "Demographic Analysis 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 projects are satisfactory, and the outcome of the first 2 projects will be published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as.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great improvement in the utilization of data in the 1982 census from the 2 previous censuses, something are still, left to be desired. For the fourth census in 1990,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of data in the planning stage. More detailed data should be published. Training workshops should be undertaken, enabling more people to use computers for data analysi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needed.  相似文献   

17.
王亚力 《南方人口》2013,(5):39-46,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流带有明显异地城镇化的性质,这种跨大区域的异地城镇化对人口移人区和人口移出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章以环洞庭湖区为例,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域资料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人口净移出区县域人口净移出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空间关系:按县域人口内移指数——城镇人口净移入与农村人口净移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本区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型城镇化、内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外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和衰退型城镇等类型;并探讨了各类城镇化的人口迁流特征、动力机制和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瑞士2000年人口普查的事后调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桂华 《西北人口》2008,29(5):12-16
瑞士首次在2000年人口普查后进行了事后调查。本文介绍这次事后调查样本的抽取、数据的采集、对人口普查时点人口数及其方差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人口学刊》2008,(2):38-43
20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超过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也超过全国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明显存在着城市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是我国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从国内外比较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化质量指标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虚高问题,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乃至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王晓君 《西北人口》2017,(1):120-126
文章以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和2010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计算,对比,揭示西部大开发十年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变动趋势。研究表明,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程度伴随着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呈现出城市化率普遍提高;民族之间人口城市化差距缩小以及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