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新股发行市场。到目前为止,IPO抑价仍然是困扰金融学界的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和实证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2009年10月23日深圳创业板开市,本文选取了首日换手率,流通股比率,每股收益,资产负债比率,总资产对数,每股摊薄市盈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坳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润总客,网上定价中签率和发行总值13个指标对创业板98只股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影响IPO折价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袁学伦 《经理人》2008,(2):36-39
近段时间,坊间流传千年古刹少林寺酝酿在香港IPO的传闻,足以印证IPO已经火爆到怎样的程度。实际上,IPO从来都不是只有天使的一面,往往在我们心思懈怠、得意忘形之时,它就可能拉下美丽的面罩,露出另一个撒旦的脸孔。这个撒旦尤其容易打乱企业的正常发展节奏,引发出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危及企业的基本根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股票定价,并以2006 年—2011 年间917 家IPO 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发现: 1) 市场情绪和个股具体的情绪均显著影响IPO 溢价. 具体而言,市场情绪较高组比较低组的IPO 溢价高36% (63% vs 27%) ,个股具体情绪较高组比较低组的IPO 溢价高24% (56% vs 32%) ; 2) 公司价值不确定性越高,市场情绪对IPO 溢价的影响越大,公司投机风险越高,市场情绪对IPO 溢价的影响越小; 3) IPO 溢价较高的公司,其股价在上市后会逐渐反转.  相似文献   

4.
噪声交易者与IPO溢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数学模型分析IPO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对新股首日交易价格的影响.模型表明,持过度乐观预期的狂热投资者愿意为IPO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自狂热投资者的需求使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高于发行价格;正向反馈交易者观察到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上涨,会在随后积极加入市场,理性投机者预期到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存在,会在上市首日加大对新股的需求,使首日交易价格进一步上涨.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同时存在使IPO上市首日价格偏离了内在价值,产生了IPO溢价.IPO溢价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正比,而IPO长期表现则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反比.噪声交易者的存在能较好地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和长期表现欠佳现象的并存,也能较好地解释中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在不同时期内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正>IPO作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促进上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应从IPO企业募股工作实施情况做好前期财务准备和财务规范工作,保障IPO企业财务工作可以规范顺利开展。本文针对IPO企业财务工作加以分析,了解IPO企业的组织架构,之后分成两个部分阐述IPO企业前期财务准备要点和财务规范工作策略,以期IPO企业处理财务规范问题,在前期财务准备和财务规范工作支持下实现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对IPO折价的影响问题。基于在IPO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信号传递理论,本文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对于投资者判断IPO企业的价值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IPO折价。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主要包括:职能背景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年龄异质性以及任期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考虑IPO股票长期持有收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单期决策的效用函数拓展为多期决策的效用函数,在理性预期模型框架下,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微观结构为背景建立理论模型,对信息披露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微观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表明: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负相关,披露的信息即公共信息降低了二级市场定价对一级市场定价的偏离程度,从而对IPO首日回报率产生负向影响。以2009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主板上市交易的593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论支持理论模型结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研究视角、方法上丰富了IPO首日回报率的研究文献,而且可以为监管者提供相关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IPO抑价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是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金融异象之一,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形成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对于我国特别异常的IPO抑价现象,国内学者还从发行制度进行研究,认为股权分置、价格及市盈率管制等因素是我国IPO抑价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国内外IPO抑价理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IPO期限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机理。运用清科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数据,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IPO期限有显著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中心性越高,IPO速度越快。为进一步揭示影响机理,以Heckman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两步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高的风险投资机构既可以选择到高质量的风险项目,也可以为所投资的风险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因而可以实现更快的IPO。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影响IPO定价因素的不确定性,尝试对我国IPO定价构造一个模糊分析框架,把模糊优化模型引入到IPO定价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影响新股定价的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定价更加科学、合理,以弥补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法的不足,为我国市场化IPO定价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1.
年满44岁的陆正耀与马云一样,2014年再一次站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所不同的是,马云是携阿里从香港转场到了美国,而陆正耀则是携神州租车从美国转场到了香港。短短两年时间,两次IPO之旅,而神州租车尚需好好完善自己的上市答卷。  相似文献   

12.
“到现场去”是监管层主动升级监管手段的重要实践。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IPO现场检查及首发申请企业相关数据,从多个维度检验了IPO现场检查与新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较于未被IPO现场检查的公司,经历IPO现场检查后成功上市的公司,其上市前后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上市后的财务业绩更好、各类违规行为更少;(2)经历IPO现场检查的公司,其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股价崩盘风险更低;(3)进一步分析发现,IPO现场检查导致被抽查公司更可能撤回申请,同时也会导致其保荐机构更可能撤回保荐的其他项目,以及同行业其他公司更可能撤回申请;并且,被抽查公司在上市前面临发行审核委员会(或上市审核委员会)更严格的问询和审核;(4)异质性分析表明,IPO现场检查在非国有企业、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以及中介机构声誉较高的公司,更能发挥其提升新股质量的效果。论文分析和检验了“到现场去”这种监管手段升级对于提升新股质量的影响,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提高IPO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吴明华 《决策》2011,(5):30-32
“现在干部精神状态不一样了,都在忙着抓工业、上项目、谈招商。省里评价宿迂的干部就是‘虎狼之师’。”主政宿迂5年来,最令张新实得意的,就是宿迁有一群“虎狼之师”。  相似文献   

14.
两年来中国股市转为火暴,IPO原本是个非常专业的术语,如今对普通大众都不陌生了。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2009年5月IPO重启后新股抑价率的变化,分析了新股抑价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发现本次IPO重启后新股发行的抑价现象明显改善,抑价率显著降低,而且影响抑价率的三大类相关因子对抑价率的影响程度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创业板IPO定价存在的问题 IPO(InitialPublic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企业为了募集资金,以上市为目的,面向不特定的公众投资者第一次公开撕亍股票的过程。我国开启创业板虽然为高新技术产业募集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金农 《经理人》2008,(10):122-122,124
企业IPO之前,都要经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发审会一关,发审会研究并确认企业是否符合IPO条件。此过程俗称“上会”和“过会”。对于心揣IPO梦想的企业家,过会被否的企业,有哪些教训值得汲取? 以下是2008年部分企业被否的原因分析,为跋涉在tPO路上的企业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创业板即将推出的今天,风险资本市场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本文基于股份公司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背后风险资本角色的视角,分析了风险资本的资本属性和性质,并提出了其在公司IPO的三种效应观点。  相似文献   

19.
CEO的IPO思维     
史永翔 《经理人》2008,(2):46-48
如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IPO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从方方面面进行充分的准备,那么很可能,令企业兴奋不已的IPO会成为一个能带来短暂繁荣的肥皂泡,只能让企业绽放瞬时的华彩。例子举不胜举。看看A股的上市公司,有多少企业在IPO后第一年实现腾飞,两三年后就业绩下降,接下来就陷入亏损?有多少企业上市后短短几年,就被ST、DT?  相似文献   

20.
本文假设行业在繁荣和萧条两个状态之间转变,进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将企业的IPO决策看作一个美式期权的执行,采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研究了行业景气循环对IPO时机的影响,并对描述企业IPO时机的临界条件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结论表明:不考虑企业投资对融资的需求,行业繁荣时IPO的临界条件较小,对IPO具有推动作用,而行业萧条具有抑制作用;繁荣的持续期越长,IPO临界条件越大,因而抑制了企业上市,萧条的持续期越长,则IPO的临界条件反而越小,对IPO起到推动作用;繁荣程度越大,企业IPO的门槛越低,上市的可能性就越大,萧条程度越大,则IPO门槛越高,上市的可能性也越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业景气循环对企业最优IPO时机影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