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他们各自所使用的分层概念、分层标准、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理论性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使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且也使他们建构的整体分层形象大相径庭。马克思对阶级采取了一种整体论的观点,将阶级视为社会中实存的社会群体,并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方面来揭示阶级的性质,他是以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来把握阶级结构的;而韦伯对阶级则采取了一种个体的唯名论的观点,并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分层现象,在他的分析性的类型框架中,更强调的是导致分层现象多种因素的相对独立性。这两大经典的分层理论各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背景,因而与其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不如将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分层研究范式更为切当。  相似文献   

2.
陈序 《现代妇女》2013,(11):35-35,40
社会学家三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奠定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分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也是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现状的关键之一,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理解其社会分层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韦伯都曾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进行过研究。虽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但结论似乎很接近。马克思对该问题的解释并非仅仅停留在说明不发达的生产力导致自然经济结构停滞不前,而是强调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韦伯对该问题的解释常被理解成“文化决定论”,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是从社会政治结构方面来分析东方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合乎逻辑地将这种政治结构形成的根源归结到土地所有制结构上。作者认为,马克思与韦伯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不仅近似“殊途同归”,而且从韦伯的理论中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影响的印记。这说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布迪厄 (PierreBourdieu)的阶级理论 ,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一般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在竭力化解主观与客观、结构与建构之间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主义的方法论 (relationalmethodology)的指导下 ,在批判、继承马克思 新马克思主义和韦伯 新韦伯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础上 ,布迪厄整合了阶级分析的主观与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和对立 ;在作阶级划分时 ,布迪厄将资本总量、不同资本的构成比例以及资本拥有状况的时间维度结合起来 ,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复杂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更具特色的是 …  相似文献   

5.
本文关注韦伯与史华慈对中国古代思想解读的关键差异,以及两人在强调中西文明伦理自觉性上的相通性。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在方法论和基本概念的使用上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史华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韦伯的思想遗产进行了积极对话。韦伯的“文明比较”与史华慈承自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代表着看待中国古代文明的两种立场。本文从“‘天-命’与超越性秩序”“‘礼-仁’与人格秩序”“‘学’与社会和政治秩序”三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异同。史氏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超越性以及实然秩序和应然秩序之间的分歧,同时也追随韦伯,认为文明现代性的基础需要从自身的伦理资源中去发现。这意味着中国儒家思想同样包含着韦伯所认为的独属于西方宗教的伦理自觉性,以及此种伦理与世俗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春梅 《现代交际》2011,(10):13+12-13,12
冲突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等所奠基的学说是冲突理论的基础。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等批判继承了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的社会冲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即社会冲突理论。本文对国内外冲突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其有待发展的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系统分析模型:马克思与帕森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模型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进行了较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检验。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马克思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都体现为一种社会系统分析模型。二者之间既有一致的基础,又存在一系列显著的差别,甚至对立。它们的共通一致之处构成了某些沟通的基础,而它们的差异或许正是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的原因和条件。作者寄希望通过对这两种系统分析模型的有效结合,以促进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韦伯命题”的发问方式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是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陶蒲将它们划分为三派 :第一派是马克思学派 ,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第二派着重资本主义的精神 ,亦即将存积资本当作一种高尚的事业并赋予虔诚的宗教性 ,如韦伯。第三派则重视自然经济蜕变为金融经济的过程 (黄仁宇 ,1 997:5 )。这样的划分很容易让人将三者对立起来。尤其将马克思的观点和韦伯的观点 (鉴于他的观点内在的特殊性 ,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普遍性 ,我们不妨就称之为“韦伯命题”)绝对对立起来 (方克立主编 ,1 992 …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谈者:罗红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文化人类学博士杜赞奇(PrasenjitDuara),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东方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历史学家时间:2000年10月21日罗:当我们讨论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要涉及到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东方学或称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里,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有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还有满铁调查等。关于满铁调查的背景,我看了一下,里面也有韦伯的一些痕迹。另外曾经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还有魏特夫(K.Wittfogel,1957)关于水利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系统研究,力图澄清一些理论上的偏颇,从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能够有比较完整准确的理解。同时,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在东方革命和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并基此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些理论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探讨。 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启发主要有:着眼于生产方式的改革,将其作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实质内容;从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出发促进商品经济建设、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各个领域改革的配套与系统工程;改革与开放应相辅相成,以自身的变革作为对外开放的支撑。 本文还就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抽象意义上和在具体、历史意义上的区别等问题作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法论原则,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价值关联”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既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的活动领域,又是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系统和文化取向的领域。“价值中立”强调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划清描述事实与提规范性建议的界限,即在科学结论中不做评价判断,彻底清除形而上学和哲学世界观的影响。文章特别强调,“价值关联”是指经验现实与研究者的科学内价值立场的关联,它与实践目的毫无关系。科学内价值立场是统一“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中介要素。韦伯的这两个原则根源于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相对主义方法论基础,都带有“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马克思的思想转折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开始的。马克思的这种批判 ,受到了洛克、卢梭、康德的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市民社会”成为给国家神话除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但是 ,马克思同样深刻地领会了黑格尔通过市民社会批判并进而实现的对 1 7、1 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的总批判的意义 ,他没有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 ,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国家相分离的原因、后果 ,指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们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斯·韦伯和科尔曼都是社会学界的伟大人物,他们在社会行动理论层面都颇有研究,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理论的代表人物,而科尔曼则无疑是现代社会行动理论的代表。两个时代的人及其理论都具有典型性。对古代和现代理论的比较,可以发现理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其思想渊源上,人们主要强调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而较少关注曼海姆在思想上与韦伯的复杂关联。一般认为,正是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区别开来,形成了知识社会学不可相互化约、又相得益彰的两套经典传统(Wolff,1 970 :32 )。但实际上,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中,我们也可以随处看到他与韦伯思想的关联,①尤其是在对知识分子问题、知识社会学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的论述上,曼海姆几乎就是接续②着韦伯的命题在往下言说。另外,考虑到他的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其他基础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总体来说,马克思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体现主要包含一个总方法和三个具体方法,本文将会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应当以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积极研究和阐述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刘安 《社会学》2005,(2):11-16
在安东尼·吉登斯看来,近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其实是对现代性研究的发展,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是伴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韦伯五位经典社会学家所处时代背景及他们思想与理论的一次考察与梳理,以期廓清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经典社会学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理解,决定了其理论发展的方向及其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凝视与社会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 言一方面 ,有关社会行动的社会学讨论始于 2 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韦伯 ,至今仍讨论不休 ,尚未定论 ;另一方面 ,既然社会行动牵涉“人”与“人群”的问题 ,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讨论。本文的讨论采用了双线世系 ,即同时采用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两个世系。与本文讨论有关的人物 ,前者主要是韦伯、舒茨、帕森斯、加芬克尔 ;后者主要是康德、黑格尔、胡塞尔、舒茨、利科。他们的言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一 )舒茨既是社会学家又是现象学家 ,他合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和韦伯的社会行动论 ,开创了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二 )加芬克尔是帕…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莺莺 《社会学研究》2012,(2):60-85,243
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本文梳理韦伯以来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归纳出四种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路径:"特殊主义"和科层制、庇护主义、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研究。这些路径在理论背景、研究主题和写作时间上各有特点,有些路径中还隐藏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梳理显示出三支讨论社会关系的脉络:侧重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制度视角、侧重伦理涵义的文化视角,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所代表的结构视角。本文认为,应当将文化、制度与结构视角相结合,分析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与伦理内涵为转型社会的科层制建设以及制度变迁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红霞 《社会学》2004,(1):13-15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舞台上,德国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一颗耀眼的星,他被后人誉为“典范和榜样的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思想泰斗,韦伯对社会学的影响及贡献非常大,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以“理解”为核心的解释社会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